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基于共词分析法
2020-04-21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05年中央正式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及2013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型。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近年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为国内学者的关注重点与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所刊载的相关期刊文献为样本,抓取高频关键词并进行共词分析,揭示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分类及特征,并总结出其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或关键词、以“CSSCI”与“核心期刊”为来源类别,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检索2006年至2019年期刊504篇。再通过人工筛选,剔除重复、无作者及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关联度不强的17篇,最终获得487篇有效样本。
2.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法是1986年法国学者CallonM与LawJ提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到各种信息检索、信息科、人工智能等领域。其原理是通过对检索文献中抓取的词汇进行频次统计,结合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多维度分析等揭示这些词汇间的亲疏关系。一般认为,其词汇出现的频次越多,证明其关联度密切,即越趋于研究热点。基于此,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筛选487份研究样本中的高频关键词,构建共词矩阵,结合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而揭示其热点趋势。
二、文献演进与相似矩阵
1.文献时间演进
如图1所示,通过对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文献的检索与统计,可见在过去15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年到2014年,虽然2010年与2012年小有回落,但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逐年积累,并在2014年达到47篇的峰值。这是因为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及2013年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背景所推动;而在2015年到2019年,年发文量逐年增加,并在2019年形成第二个峰值,达到56篇。说明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在近年来又重新成为学者们的青睐,尤其是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
图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年发文量(2006—2019年)
2.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是作者对期刊的的提炼,也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抓取,有助于了解某个学科对某个领域的关注度,进而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对487份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与规范化处理,得出998个关键词。然后经过筛选,选取了频次≥8次的关键词,最终获得26个高频关键词。具体频次与排序如表1所示。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3.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
为进一步探究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笔者利用Bicomb2.0生成词篇矩阵,然后将其导入SPSS22.0,利用Ochiai系数法最终得到26×26的相似矩阵。相似矩阵中的系数取值表示两两词汇之间的相似性,其区间为[0,1]。当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两词汇距离越近,相似度越高;反之,当取值越趋近于0,表示两两词汇间距离越远,相似度越低。以表2中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A)”为例,其与自身的系数取值为1,表示两者间距离为0,相似度为相同;与B和E的取值为0,表示两者间距离最远,相似度最低;而与其他的系数取值分别为0.136、0.078、0.062、0.044、0.192、0.052、0.026,表示学者们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时,将其与农村、农民、均等化等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多。与此同时,相似矩阵的构建,也为下一步的聚类分析做了数据准备。
表2 高频关键词相似系数矩阵(部分)
图2 聚类分析树状图
三、聚类分析与研究热点
1.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特指在不确定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完全按照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自动化分类的方法。笔者根据表2中构建的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采用gCLUTO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共四大类。第一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农村公共文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权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等关键词;第二类包括建设、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制等关键词;第三类包括供给、对策、文化治理、乡村振兴、路径、均等化等关键词;第四类包括农民与农村。
2.研究热点
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看出,我国近15年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类。类一是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方面。包括服务体系的完善、评价体系的创新、职能作用的发挥等。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就的回顾与现状分析,进一步探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宏观来看,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不仅是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更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如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审视第三方评估的多重功能优势、以及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公共文化职能作用等,成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类二是关于公共文化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方面。包括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多元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有效对接的反馈机制、立足乡土社会的生成机制、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阵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村文化扶贫、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乡村社会中重构生活空间、价值空间、制度空间、物理空间、角色空间、为乡村居民创新对话机制和塑造沟通环境,改变碎片化、异质化的的文化发展状态,让文化融到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享受。
类三是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及对策方面。虽然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推进过程中,产品供给的数量与服务的质量不断在提升,但由于地域差异及经济发展等原因,仍存在不少普遍性的问题。在这一类别中,学者们便充分探究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供需失衡、供需错位等问题,并提出对口供给、调整性供给、多样化供给,以及均等化发展的对策与实践路径。但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两边夹生,中间空心”的过渡形态,则需进行“空间重塑”,打造一种“内嵌型”公共文化空间,以调动民间文化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文化治理体系与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类四则探究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农民的参与、满意度等。农村文化是村民文化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惯习与交往法则的有机统一。激活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性,是培育乡村文明的前提,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应有之义。此类别中,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农民弱参与现象的多重动因、行动逻辑等;并对其参与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从数量、质量、便捷性、宣传等方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等。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与地位不言而喻,未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考虑居民个体差异,加强宣传推广,将提高服务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作为方向,呼应民生、民心、民愿,让农村居民能够通过参与服务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助力美好生活愿望的达成。
四、结语
通过对近十五年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已进入了成果丰硕,角度多样的深度研究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改善。但同时也发现存在着供给、运行、参与、制度等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中,如何促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取向的更新、供给治理结构的转型、以及农民主体性的激活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