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内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效课堂的实践探究

2020-04-20熊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县域道德与法治

熊英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本文对我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县教学实际,根据县教育体育局“实效课堂”改革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具体措施,以利于真正理直气壮站好思政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县域;道德与法治;实效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殷切希望。然而通过对我县教学实际的调研,我们发现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乐观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亟待提升。教师是立教之本,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质量发展,关键还是靠教师,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县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现有任教教师107人,平均年龄47岁,老师年龄40岁以下仅26人,占比24%。本科学历84人,占78.50%,专科学历22人,占比20.60%,研究生学历1人,占比0.90%。道德与法治专业教师34人,占比31.78%,非道德与法治专业教师73人,占比68.22%。以上数据表明我县道德与法治教师年龄结构偏大,高学历教师占比低,专业教师占比较低。

二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亟需改变。在思想方面,重视不够,学科存在“边缘化”现象。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以来都存在“明重实轻”的现象,表面上看是“关键课堂”,实则不受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周课时二节,是名副其实的“豆芽”学科。在教学方式方面,观念老套,教学方式存在“勾画背”现象。大多数课堂是教师绝对主导课堂,多是以传统的讲授和讲练教学方式为主,很少注重活动探究,更难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中考导向方面,分值较低,学科地位存在“明高实低”现象。中考考试评价对初中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教学实际开展情况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基于我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要实现实效课堂,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重难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教材,认真学习和挖掘教材知识,领会教材精神,宏观把握教材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既要运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引导知识拓展延申。教材的栏目包括主要栏目和辅助栏目,主要栏目包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辅助栏目包括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栏目设计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良好的脚手架,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栏目,结合學生实际设计知识生成和观念树立的路径,引领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二、认真编制导学案

陶行之先生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我县推进“实效课堂改革”,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编写导学案是教师备课的第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我县首席备课工作室提供的资源,借鉴使用,形成符合各校学生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导学案。道德与法治学科导学案,包括素养导入,呈现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学生质疑,教师点拨;课堂小结,旨归素养;拓展延申,深度学习;当堂检测,知识过手等几个环节。教师应在导学案各环节下足功夫,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讲精练结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激励知识拓展延申,实现跨学科深度学习。

三、站好课堂主阵地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最终需要教师落实,课堂改革或教学模式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由教师完成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内容,使自己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真实的教育变革才会发生,实效课堂才能实现。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用风趣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清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课堂内容有营养、有品质,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从而提升“40分钟”的含金量。

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如讨论法、辩论法、活动演示法等,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有效的探究。

四、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既热爱祖国又胸怀世界,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不是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唯读书人,为此,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道德与法治的导向中。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能力,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应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充满生命色彩,挖掘地域性教学资源使教学凸显区域特色,利用国际国内新近变化的时政新闻使教学充满时代气息。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2019.6.23。

[2]《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2019.5.21.

猜你喜欢

县域道德与法治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