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期支教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探析

2020-04-20吴春金

科教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吴春金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出台,社会大众对于在新时代下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有了更加深刻的体察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假期参加短期支教项目。相较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短期支教具有灵活性强,自我获得感高,能够深入了解支教的各个环节等优势。但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支教者教学水平低,各方沟通不到位,长效反馈机制缺位等弊端。

关键词 短期支教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74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WU Chunj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Jinli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8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series of national support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 public ha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how to realize their value, as well as help others in the new era. In such case,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short-term teaching projects during the holidays. Compared with other activities, short-term teaching projects enjoy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high sense of satisfaction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However, while playing its positive role, short-term teaching inevitably has some drawback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teaching pedagogy, inadequate communication, and the absence of long-term feedback mechanism.

Keywords short-term voluntary teaching; volunteering experience; long-term mechanism

短期支教与长期支教不同,前者持续时间短,机动性强,由学生或社会团体自发组织,对支教队员的教学经验及背景没有硬性指标,时长一般在一到四周不等,时间大多在寒暑假相对空余的阶段。短期支教队员一般以青年大学生为主,施教对象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落后的地区学生。整个支教过程包括前期宣传、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结束等环节。这种新兴的志愿项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加。但是,短期支教意味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疏忽或差错,结果将于初衷分道扬镳。甚至让这本该是美好的经历成为遗憾。

1 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组织者在选拔管理上存在薄弱環节。新媒体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不仅促进了社会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也给短期支教在宣传及招募环节送来了阵阵 “东风”,人们可以在各大平台看到关于短期支教的相关信息。一方面,这给想要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提供了平台和资源,另一方面也对选拔和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问题在社会自发组织的支教项目中尤为突出。报名者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如何了解报名者的真才实学及支教水平,如何确保他们在支教过程中服从管理,尽心尽责以期圆满完成支教任务成了难题,即使报名者来自同一所学校,这一问题也不可被忽略。面对受教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差异化要求,组织者在选拔上缺乏责任意识,选拔的男女队员比例不协调,学科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一些队员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教授给学生。有些组织还存在管理不当,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等问题。

(2)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长效机制尚待完善。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短期支教采取“放养”、“任其发展”的态度,此类活动往往是由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联系支教学校并负责相关流程及后续事宜,学校及指导老师对其缺乏统一指导和安排。短期支教的往返交通,住宿、饮食等方面的开支一般都是由支教队员自行解决,相关部门也不会在经费及物质上给予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增加了支教队员的活动成本。

另外,受教学校对支教队员缺乏统一管理,对支教者的授课内容不做统一安排,只要求通过课件等形式带领孩子领略外面的精彩世界,开阔视野。尽管在住宿和饮食上提供了方便,但双方还是以校方和支教学生的社会关系维持日常交往,并未转换为同事的角色以搭建平等沟通的桥梁。支教队员因初来乍到,对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不适应未能及时有效地提出,尤其是当有跨文化差异的隔阂未能及时有效解决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支教队员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产生消极抵触的心态。尤其是在一些环境艰苦的支教地区,生活及教学条件方面十分落后,这会让支教队员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对支教活动产生畏惧甚至逃避心理。更有甚者,支教队员在支教地区的个人隐私等安全问题受到威胁,使其难以在一个相对平稳,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支教活动。这些问题,暴露出校方、组织方及支教队员没有做好充分的沟通及保障工作,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最后,社会及主管部门对短期支教缺乏认同感。支教活动在社会公众及教育主管部门眼中还停留在“体验式教学”的阶段。加上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政府、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也没有适当地给予帮扶和支持,大学生支教和社会群体还处于“隔绝”状态。

(3)支教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当前,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暑期参与短期支教以丰富个人阅历,为人生增添一抹光彩。这就导致了部分支教队员参加活动的动机不纯,社会功利性不断加强。有些报名者往往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让朋友圈收到更多“赞”,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才报名了短期支教。他们将支教行为看作是一场“短期旅行”,看作是一次去别的地方体验生活的机会,而将报名的初衷和使命——把知识和新观念带给受教者的正事抛到九霄云外。此外,很多高校将志愿服务时长与评奖评优,毕业等考核指标挂钩,这就在无形中助长了为了支教而支教的“歪风邪气”。一些不切实际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理念的灌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疑是毁教。另外,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备课和上课任务,这对支教队员的教学水平和耐心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仅以自己的理解去准备课程内容,结果发现学生不感兴趣,影响上课效果。他们难以自如地掌握课堂情况并维持课堂秩序,继而产生怀疑和自卑情绪,这也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更有支教队员缺少调查研究,直接从网上照搬下载上课用的课件及资料,不考虑受教学生的实际需要,导致支教效果大打折扣,结果不尽如人意。在上课过程中,他们对外面的美好世界夸夸其谈,却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描绘美好世界固然可取,但脱离现状去畅想未来未免显得有些滑稽。支教队员要么高人一等,要么与学生称兄道弟,俨然将学生发展成了“旅行”中的“驴友”,下课后“挟飞仙以遨游”,不去进一步和学生沟通以改进教学方法。凡此种种,暴露出支教者在思想上的懈怠和行动上的不负责。

(4)短期支教效果有限。短期支教,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几天到十几天的时间,这就决定了支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首先,支教时间一般都是寒暑假,此时刚好处于大学生放假而受教学生处于期末复习或即将放假的状态,在这一矛盾的时间节点上,如何让受教学生放下浮躁,坐在教室里听课是个问题。其次,短期支教往往采取以“培养学生兴趣,开展素质课程”为主干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在短暂的时间内教授学生专业的知识不太现实,学生可以获得的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能做的最多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不一样的观念,但这些影响因主客观的条件的限制所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短暂的相伴就要告别,刚建立起的友谊就要终结,会让部分受教学生陷入离别情绪。很多支教者离开后便不再和受教学校或学生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间歇性支教方式容易给支教双方产生一种“疲劳感”,具体表现为支教者对工作热情的减弱。受教学生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抵触,很多支教者不愿意再次参加此类活动。

(5)支教成果反馈评估机制及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支教本应该是件多方共赢的事,但往往随着支教时间的结束而不再延续。支教者在活动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不主动和校方、组织方及其他支教者沟通反馈支教情况,整个支教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评价机制,使其处于一种被动懒散状态。这可能因为支教者平时要上课工作,课余时间有限,对于支教前期准备和后期完善工作有所欠缺。另外,组织或管理方缺乏正面宣传、表扬激励的措施,很多时候表彰仅仅停留在口头,相关的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再次参加短期支教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支教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和反面队员,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惩戒措施,对存在的问题未能及时反馈协调解决。

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未能让支教活动达到预期效果,也制约了短期支教的长期有序发展。改善这些问题,对于营造良好的支教环境,惠泽各方具有深远意义。

2 改善短期支教問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并完善相关支教的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各方力量要协同发力,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努力使短期支教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要发挥组织方对短期支教的统一领导作用,在支教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严把关,把严关,努力在提升支教质量和效果上下功夫。组织方在招募动员阶段,要核实报名者的教育背景等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支教队员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

在支教过程中,校方要保证支教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加强对支教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纠正。支教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成果评估和反馈工作,探索建立多元评价评估机制,可以通过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对支教活动做全面反馈。

要多措并举保证支教效果,奖惩结合,严慈相济确保支教者积极主动作为。对于表现突出的支教个人,可以颁发荣誉证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予以表扬,也可通过开展交流分享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其作经验分享。对于表现极差,影响恶劣的队员,要探索建立并完善一整套信用惩戒体系,对于进入志愿者惩戒黑名单的个人,拒绝其参加其他类似活动。

(2)积极探索新型多渠道支教模式。要积极尝试建立新以“个人-学校-社会”为特点的新型合作发展支教模式,优化教学及社会资源配置。除了支教者本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外,学校要正面引导,鼓励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正确的心态参加短期支教活动,以一己之力奉献自我,服务社会。要不断改革创新,广泛调研,开展新型支教模式,某些高校已探索出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模式,即“周末+假期”的支教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支教时间短、教学内容浅、支教效果不明显等弊端。要尝试在教学硬件相对完善的地区开展“线上+线下”并行发展模式,制定好教学计划,在安排好的时间段通过录播或直播的形式进行授课。除了必要的课程设置,还可多多开展诸如美术、劳技、心理、艺术、哲学这类综合实用性课程。要加强和受教者的沟通及长期联系,使支教效果朝着长远化方向发展。

(3)加强各方沟通,推动合作深入向好发展。当下,支教项目主要由学校青协或社会组织自发联系,缺乏统一的合作管理机制。在“互联网+”技术蒸蒸日上的今天,组织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同公益组织、企业的合作。此举一方面可以得到支教活动所需要的物资,另一方面也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为开展后续工作搭桥铺路。要尝试开发支教应用软件或程序,帮助各方及时了解支教进展及相关情况,使支教过程更加明晰化、专业化。在支教活动开展前期,要和受教方深入沟通,交换意见,落实好诸如时间安排、课程设置、饮食住宿、应急处置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相关责任与义务通过书面形式呈现。同时,要深入了解支教队员的合理诉求,给支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良好的(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63页)氛围。要和学校或主管部门做好沟通备案工作,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沟通解决,为圆满完成支教任务添砖加瓦。

(4)支教者需端正参与动机,勤勉工作。各方要广泛宣传,正面积极引导,帮助支教队员正确看待支教活动。支教者要端正支教动机,严于律己,明白支教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要树立支教是去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而不是去游玩享乐的观念。要认真了解支教的各项信息,服从管理,不敷衍了事、不擅自行动、不高高在上。要认真准备支教所需要的课件和资料,认真听取同事、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要服从组织管理,和同事和睦友好相处,遇到问题或难题时,要及时和组织或上级沟通。要作学生的典范,不在学生面前做有损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支教过程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切实做好反馈工作,和其他支教者及时沟通,交流心得。

3 总结

短期支教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它对学生的成长、弘扬社会崇德向善的风气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创新。但倘若短期支教沦为某些人朋友圈的炫技新宠,抑或是追求名利双收的砝码,那么支教的意义就荡然无存。要正视短期支教的现存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推动短期支教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發展。

参考文献

[1] 肖艳.大学生短期支教调查研究报告[J].市场研究,2018.

[2] 薛慧,郑安妍,张雪,杨荆越.从资源配置研究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合作机构的互利机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市场周刊,2018.

[3] 杨晓宇,仝泽民,李玲.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以北京市昌平区3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5.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