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肖武雄竹笛独奏曲《挽歌》演奏法分析谈其创新性

2020-04-20窦梵真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竹笛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创作方法和体系层出不穷。频谱音乐作为二十世纪以来的新兴流派,具有很强的先导性和实验性。本文所分析的竹笛独奏曲《挽歌》便是频谱音乐创作思维的产物。它运用了乐器泛音规律,将竹笛演奏柱式和弦变为可能,并大胆地使用各种演奏法,让听众耳目一新。除了这些理性的创作以外,作曲家还十分重视情感的抒发,将自己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为音乐语言,让听众产生思想共鸣。

【关键词】频谱音乐;竹笛;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87-02

【本文著录格式】窦梵真.由肖武雄竹笛独奏曲《挽歌》演奏法分析谈其创新性[J].北方音乐,2020,02(04):87-8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试图打破传统创作体系的新作曲技法被人们重新审视,各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些流派或使用新的发声手段例如电子合成器,或发掘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常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本文所要分析的竹笛独奏曲《挽歌》,便是来自于二十世纪新的流派——频谱音乐。

竹笛独奏曲《挽歌》由肖武雄教授于2014年春季所作,是为了纪念其逝去的恩师,全曲充满了对逝者的尊敬、感激以及对生活的希冀。而其中所运用的作曲手法、频谱音乐的先导性思维,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创作频谱音乐时,首先对要创作的乐器进行系统且理性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软件检测乐器的频谱图,并使用乐器本质的泛音来进行创作。

纵观全曲,由一个音开始逐渐增长到柱式和弦,然后慢慢削弱到仅剩一个音结束。这也侧面烘托了频谱音乐的曲式原则不单单是传统的单三部曲式、奏鸣曲式这种模式,而是由一个音引起的革命,呈现了一个音的一生,可见作曲家设计的精妙。

在传统和声与律学理论中,我们一般强调前16号泛音,而在频谱音乐的创作中,既然用到了高频的泛音,微分音的创作也就显得不可避免了。如图1所示,就是一个逐渐过渡的微分音序列。

在本作品中,还运用了一个闻所未闻甚至有些让人闻风丧胆的技术:利用竹笛来演奏柱式和弦。许多竹笛演奏家乍一听会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我们都知道,竹笛自古以来就是擅长演奏旋律的单音乐器,它最多也只能用喉音和笛音来构建音程,怎么可能同时演奏出包含三个或四个音的柱式和弦呢?但肖武雄教授通过频谱音乐的手段做到了,并把它应用到了这首曲子中。我們看一下谱例中柱式和弦演奏的音符,在91至92小节。如图2所示。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2013年,肖武雄教授作为《民族乐器的声学原理及构造原理》课题专家,提出了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演奏法,并为唐俊乔教授录制了均孔笛的采样。通过对采样的频谱分析,在七个基频产生的系列泛音中,其中有五个基频出现了倍频泛音力度等于或大于基频力度的情况,它的三倍频已经与谐波系列构成了事实上的和音,那么只要二、四倍频中的任何一个与基音不在纯八度上,它们衍生出来的声场就能冲破基频进而独立,柱式和弦就能出现。本文由于版面所限,在这里就不再详述,如果有对这种技巧感兴趣的竹笛演奏家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参阅肖武雄教授《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一文。

除了上述这些利用频谱音乐的思维而创作的特征外,作曲家还大胆利用了竹笛中各种演奏法为其作品增光添彩。但作曲家并未完全抛弃作为竹笛独奏曲的本质,并大量运用了倚音、指颤音、气震音等为人熟知的传统演奏技巧。倚音与指颤音的使用如图3所示。

这些倚音、颤音、气震音等传统技巧让听众感受到这不仅仅只是一首实验性的曲目,而是真真正正、货真价实的竹笛独奏曲。但这些传统的演奏技巧只能称为该部作品的冰山一角,而更多的是对新演奏技巧的理解与应用。这些技巧充分显示了作曲家把竹笛这件乐器当做乐队使用而不是单纯的单音乐器。因有些演奏法还处于试验阶段,并没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只能粗略地命名,表1为部分有代表性的新演奏法。

另外,包吹的演奏方法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包吹法就是把笛子的吹孔完全用双唇包起来吹奏,这是一种全新的吹奏方法,是在双唇包住吹孔的内侧形成风门,气息通过风门时冲击唇部产生振动,类似于铜管乐器的演奏方法包吹法所体现的效果一般是呜咽、痛苦的情感,在本曲中恰巧可以描绘创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在《挽歌》第82至83小节中,如图4所示:

竹笛的演奏技巧纷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条件。通过对这些传统演奏方式的沿袭而产生的新技法所产生的闻所未闻的听觉盛宴对于该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给予了作品新的生命。

这时有些专家学者会提出异议:所列举的这些新演奏法,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们初学竹笛阶段所要避免的,是错误的演奏方式,我们应该如何取舍这些所谓的“新内容”呢?笔者认为基础永远是基础,是最重要的,就像没有人会否认基本功对于乐器演奏的重要程度一样。而对比于传统的演奏方式,这些新技法更属于“剑走偏锋”的特殊一派。在我们需要这种演奏法所带来的情感进行表达时,再考虑并谨慎地使用,不能为新而新。

这首作品利用了频谱音乐为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寄托哀思、寄希望于生者的感情。在创作的革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将泛音等理论付诸于实践,把不插电的传统乐器演奏出像加了音频效果器的插电的效果;作曲家还利用这种工具将传统思维中认为不可能的演奏技法变为可能,这对于二十世纪后作品的创作和流派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武雄.频谱及频谱音乐[J].人民音乐,2010(12):70-72.

[2]范洪涛.法国当代新音乐创作状况概览[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9-42.

[3]唐俊乔,肖武雄.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4):113-118.

[4]胡结续.竹笛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227-228.

[5]陈欣然,任俊文.关于竹笛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5):43-44.

作者简介:窦梵真(1994—),男,山东滨州人,首都师范大学电子音乐作曲研究生。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竹笛
My Mother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我的坚守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中国竹笛的音色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