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2020-04-20潘群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阅读速度阅读量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论述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主要通过广集书源,保证阅读时间;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把书读厚,把书读薄,把书读活等几个方面的实践,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拓宽阅读的途径,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由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量 阅读面 阅读速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53-03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命题发生较大变化,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速度等阅读问题得到了极大关注,一时之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等言论不绝于耳,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这既需要学校独具匠心地安排课程,又需要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

一、营造阅读的氛围

(一)广集书源,处处皆有书

想让学生随处皆可读书,解决书源是关键。学校、教师、家长要广集书源,为学生提供可以随时自主阅读的环境,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家庭要为孩子订阅少儿读物,让他们有适合阅读的报刊,并且在闲暇时随手可读;或者鼓励、带领孩子到书店自主选择书籍,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捐出自己看过的书,通过书籍漂流,让班级书柜里的书丰富起来,而且常换常新,使学生课余面对五花八门的图书有阅读的欲望。学校要创建开放式的阅读长廊,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放学等候家长时,坐在安静的校园一角,可以随时捧着书籍,感受书香,进而“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保证时间,时时皆读书

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平时除了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也要有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作保证。学校可以考虑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并把它列入课表,由指定的教师负责授课。要求教师课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定阅读的书目,列出阅读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或组织学生阅读。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的阅读课都是由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课前,授课教师先到图书馆挑选图书,将选好的图书放到阅览桌上;课上,学生从授课教师推荐的书籍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来阅读。为了保证学生读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对学生感兴趣且没读完的书籍,允许他们借走,在下次阅读课时再归还。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读书的时间,又盘活了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的功能,真正把书籍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读”书育人的功效。

二、拓宽阅读的途径

(一)师生共读,常常品书韵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表现自己对阅读的热爱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每周固定的阅读课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期末再进行集中读书成果展示,书目涉及古今中外,如《道德经》《小学生必背诗词100首》《重返狼群》《草房子》《城南旧事》等。每次读完一本书,就开展一次阅读分享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每一次阅读分享都是一次思维碰撞,师生在这样美好的共读时光中品书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亲子阅读,每每赏书情

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应该从小抓起。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不足,这些“拦路虎”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而亲子阅读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所谓“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父母通过阅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温馨的共读时光中爱上阅读。亲子阅读中,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增加了,感情也随之递增。例如,亲子共读《丑小鸭》,家长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由此感受变化带来的喜悦;亲子共读《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家长引导孩子认识大克劳斯鲁莽、贪婪的“恶”;亲子共读《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家长启迪孩子发现美丽而善良的美人鱼的“哀”及体会《拇指姑娘》成为花世界王后的“乐”。从这个角度看,亲子阅读不仅能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还能帮助孩子从书中汲取营养,培养情商,给家庭带来了溫馨、欢笑与幸福。在浓浓的亲情环绕下,孩子能感受到读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从而更愿意自发地去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给阅读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并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一)细细感受,把书读厚

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读懂文字表达的含义,还要让他们在咀嚼品味中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而潜心会文,让阅读的感觉圆润丰满。而这种圆润,就是王崧舟老师说的“文本细读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由此可见,“你自己”就是自身的阅历,是结合生活经历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感悟,是人文合一的理想境界。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丰满阅读感觉呢?

1.加大储备,筑牢读厚的根基

每一篇文章都蕴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时代背景,要想体会作者语言文字表达的深刻内涵,就得从作者经历、历史背景、创作意图等方面去追根溯源,一一去寻找材料补充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入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意愿:积极与阳光,人道与宽宏,无奈与伤感,悲愤与哀怨……

例如,阅读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如果没有了解作者的经历,不知道诗人的背景,就不会明白“遍插茱萸少一人”是指谁,也体会不到诗人为何发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再如《草船借箭》,该课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中的一个故事,但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做好读经典的储备,学生就不会明白周瑜为何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更不明白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为何能胸有成竹、谈笑风生。这样的课前资料收集,为读厚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咀嚼品味,探寻读厚的路径

文人墨客写作讲究的是用词的精准,如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无不透露出词语潜藏的寓意,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慢慢去品味感悟。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体会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妙,在精彩作品的引领下,学生自然就能把书读厚了。

例如,《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菊花的颜色就更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在这段话中,学生从“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理解了“五彩缤纷”的内涵,从“扇、飘、挤”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中读懂了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再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紧扣“壮士”,设计了“这个‘壮士能不能改成‘战士或‘斗士”的提问,引导学生从有关的影视资料和小说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在阅读中抽丝剥茧地理顺课文表达的主旨,体会五位壮士为完成任务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同时理解这是英雄的壮举,非一般斗士和战士所能做到的,所以,明确“壮士”不能改成“战士”或“斗士”。这种抓住“关键用词”的品读,既读出了“壮士”的坚贞不屈、壮烈豪迈,又读出了“英雄”的情感,无形中便把文本读厚了。

3.丰富联想,拓宽读厚的视野

联想,既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教师希望学生在读书时或掩卷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例如,秋季看着南飞的大雁、随风飘落的黄叶,感受阵阵凉意的秋风,立刻联想到汉代诗人刘彻《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畫面,闪现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感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悲秋……如此一来,就把书读出了重彩。

(二)删繁就简,把书读薄

面对浩瀚无际的书籍,学生不但要有把书读厚的意识,也要有把书读薄的觉悟:该熟背的要熟背,该精读理解的要读透,该粗读的则浏览带过,不该读的则不读。把书读薄,关键在于判断,在于寻找,在于舍弃。因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读者既接受作者的思想,又需要辨别文本的精华、舍弃文本的糟粕。那么,如何辨别与舍弃呢?这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因为个人经验、眼光不同,面对书籍的感受也会不同。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而一本厚厚的读物,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精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删繁就简,拎住一根主线厘清文本的脉络,或者舍弃洋洋洒洒数万言的铺垫,直奔主题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拿到一本新书后先细看目录,分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弄清书中的难易点。容易理解的章节,通过浏览的方式了解大概的内容;不容易理解的章节,就要放一放,等粗略读完全文后再回过头来精读细看,并做好读书笔记,实现“厚本变薄本”的飞跃。如此,一本厚书就能被轻而易举地读薄,书中精髓被悉数尽收。

(三)举一反三,把书读活

阅读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从新教材的阅读课文编排上,我们感受到编者加大阅读量的意图;在广阔的课外阅读背景下,阅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如何让学生读到更多的书?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把书读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学生要凭借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材就是这个“一”,而群文阅读就是促成学生“举一反三”最有效的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自主增加阅读量。

但在群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要花一番心思,需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训练的重点等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兼顾题材、体裁等表现形式,既要有言简意赅的寓言或古诗文,又要有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趣味横生的童话,更要有文质兼美、直抵内心的散文游记和结构清晰、表述严谨的说明文、应用文等。通过全方位接触文学体裁,阅读各类文学题材,使阅读的感受更全面、阅读的视野更宽广。例如,学习《掌声》《桥》《穷人》,引导学生理解爱,敬重生命;学习《七律·长征》《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国大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伟人的歌颂与热爱;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圆明园的毁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牢记使命;学习《麻雀》《父亲、树木和鸟》《珍珠鸟》,教育学生同情弱小生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此“举一反三”的归纳学习,使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既培养了学习能力,又提升了语文素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阅读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向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培根曾深有感触地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这些货物,就是学识,就是修养,就是品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作者简介:潘群芳(1980— )女,壮族,广西天等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被评为“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优秀辅导员”,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阅读速度阅读量阅读能力
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
论英语阅读中的母语因素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研究
避免情绪化勿作“标题党”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提升阅读速度强化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