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
——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为例
2020-04-20张卫
张 卫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31)
一、背景简介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的主题定为“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20世纪末,世界经合组织(OECD)先后召开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会议,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因素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因素[1]。此后,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更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中心议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所瞩目[2]。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在范围、内容和层次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中如何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毋容置疑,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息息相关。西方职业生涯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经过百年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比如特质因素理论、类型学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不仅是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要的内在逻辑起点,也是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并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4]。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首次将心理测试应用于学生选择职业中,这标志着职业指导在我国开始建立[5]。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深化,国务院、国家教委和人事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规定,逐渐形成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与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纷纷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有些高校提出了要在大学不同年级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设想,并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引起了重视,但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问题分析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提供帮助,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性
许多高校未能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意识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很少用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去引导和帮助学生,未能着眼于学生的特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老师不够专业,各高校基本上由辅导员来承担这一工作,全凭个人的一腔热情,通过参加几次培训就可上岗,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鲜有相关的专业出身背景。二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所提供的上课环境,设备配套以及课程学分方面都有较大改进空间。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够系统
目前,大多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未能形成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定位不科学,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种不足反映以下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没有纳入必修学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从思想上就不会重视,大多数学校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没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真正设计成贯穿四年的自我发展教育,依据各阶段不同的学生需求,制定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一工作显得颇为随意;各高校基本只有学校层面设有专门的就业服务中心,而各学院没有专门的部门承担这一教育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推介一些合适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主要还停留在自我成长阶段。
三、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需求分析
不同层次教育、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尽相同。为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本课题组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为例,展开实证调研。
(一)调研设计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为更好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科学设置与学生自身兴趣及个人发展需求更加匹配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特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希望以此为契机,去发现和了解目前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所存在的不足与面临的难题,并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与完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设置。
此次问卷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样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情况统计;第二部分为样本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统计;第三部分为部分样本学生对职业服务与发展中心的建议信息收集。
(二)问卷收集及样本分布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共得到有效样本510份,各年级各专业均有所涉及。 在学生培养模式分布方面,有64.1%的样本学生为“4+0”的培养模式,其次是“2+2”培养模式的学生,占总比例的32.9%,相对而言,本次调查抽取到的“3+1”和“2+1+1”培养模式的学生相对较少,仅占总比例的3.0%。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到全国16个省份,其中有31.6%的学生来自上海。
(三)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分析
1.毕业去向选择:一半以上学生倾向于出国留学
从样本分析学生对毕业去向意愿的选择来看,占总比例97.1%的学生都有初步的打算。其中,54.1%的学生打算出国留学,21.2%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14.1%的学生打算报考国内研究生,还有7.6%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具体如图1所示。
经过中英国际学院职业服务与发展中心的职业课程培养,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会有更明确的规划。
图1 受访学生毕业去向意愿分布
2.偏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类型:实践课最受欢迎
从受访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类别的喜好来看,数据显示,32.9%的学生偏好实践课,强调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有30.0%的学生选择专业技能课,深知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上述两类课程均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授课。本次调研还显示,仅有7.6%的学生选择基础理论型职业生涯教育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学生偏好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类型分布
3.偏好的职业生涯课程设置频次:一月一次或更少频率为主
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设置的频次和数量与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密切相关。调查显示,32.4%的学生选择每学期仅接受一次职业生涯发展课程,超过七成的学生选择一月一次或者更少的频次接受该课程,而每周一次的学生仅占总比例的7.6%;且从学生对职业发展课程需求的数量来看,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1-2节及更少的数量接受课程。具体如图2、图3所示。
图2 受访学生偏好的职业生涯课程设置频率需求分布
图3 样本学生职业发展课程需求数量统计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培养,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会开展相应的职业课程或就业讲座,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多频次与多量的职业发展课。由此可见,目前学生对职业发展课程的接受度并不高,通过对部分学生的了解所知,归纳总结其原因主要有: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对自身的就业观还处于迷茫期;专业课或校内外活动事务更重要,不重视职业发展课;职业发展课的授课老师不够专业等。
4.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质量的要求
除了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类型和频次有需求外,学生们还对该类课程的质量提出了一些要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增加技能课与实践课的开课比例,多点干货和案例及数据;加强职业发展课程宣传力度;各个专业分开授课,加强专业化;多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就业APP、公众号和网站等;多向学生提供就业、实习信息,尤其是工科的岗位偏少;多开展优质的嘉宾讲座;开展有必要的培训活动与实习计划;对学生做职业分析;将职业发展课改为必修课,提升其重要性;课堂上能够多互动;强调课堂记录。显然,这些都是面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提高和完善方向。
四、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国际化的职业生涯课程
国际化人才需要拥有合理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国际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6]。在相关文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国际化就业能力结构,识别国际化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和跨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根据问卷分析出来的国际化就业能力要素,国际化就业能力是一种个人能力,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以“Globalization”为框架,对国际化就业能力进行内涵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国际化职业生涯课程建构,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访谈设计
通过访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跨国企业人事,主要围绕为获得国际化职业和未来发展主要依赖哪些能力;对高校现有培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看法;国际化就业能力开发的主要途径或环节;大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帮助大学生进行国际化就业能力的开发。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总结,得出如下建议:要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在实践中既可以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擅长之处;还可以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反哺课堂进行优化学习;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应抓住机会,多到外面走走看看,实地体验文化差异,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不易过分细分,学校需要安排一些大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国际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大学生应注重外语能力的学习和应用,在国际化浪潮中,语言是基本的敲门砖;学校应通过讲座与沙龙等形式,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为大学生授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扩大大学生的视野;完善高校对职业发展课程的设置,通过选修和必修课的形式,加强相关部门和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应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引入优质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授课与培训,避免不专业的兼职教师授课。
(二)国际化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体系的建构
基于“Globalization”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分析(表2),课题组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为例,以三大育人理念(责任领导力、创新创业、文化同理)为核心,以国际化人才要素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与个人偏好,已经初步形成了既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喜好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表2 基于“Globalization”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分析
1.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化
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分为求职与留学申请技能、核心胜任力、行业资讯与人脉拓展三大模块。求职与留学申请技能模块包括简历和求职材料准备、实习申请、面试准备与技巧以及行为面试和校园招聘(网申、笔试和面试)等课程。
这些课程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完善个人职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并通过实习机会等积累工作经验。核心胜任力模块主要包括职业规划、有效沟通、商务礼仪、领导力和跨文化体验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软实力。此外,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还可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辅导课以及为国际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交与商务礼仪等课程。行业资讯与人脉拓展模块则邀请来自会展、机械、电子电气和其他行业的资深人士分享所在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前景以及技能和职业发展路径,给予应届大学生职业发展建议。另一方面,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还定期举办校友职业沙龙,为学生与校友创造互动机会,拓展行业人脉。
2.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层次化
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公司的层次是职业生涯服务效果的试金石,而基本的求职技能则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为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求职基础课程,覆盖简历、实习申请和面试等基本求职技能,并在咨询行业招聘专家的基础上,合作完善授课内容,通过模拟真实校招场景,分享目标行业应聘方法,增强学生求职的行业针对性与实战性。
(1)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程模块的要求是“量大面广”,争取覆盖所有大二以上的学生。初期可以通过发现对职业扩展有兴趣的同学,并通过基础课程将他们培养成“职业大使”,帮助他们掌握求职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历练,这些优秀的学生可帮助带动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互助互励,从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 建立职业自主意识,主动掌握求职技能。
(2)核心胜任力模块
提升核心胜任力是职业生涯发展课程的目标,是在基础求职技能之上的软技能升华。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不仅要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要培养能让他们终生受益的职场软技能。这些软技能看似与求职并不直接相关,却能在未来几十年的漫长职业生涯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调整和优化职业目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实现职场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胜任力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子模块:职业规划子模块 ——由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讲授,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主意识,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工具,有效规划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职场软技能子模块——包括沟通、商务礼仪、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课程,这些课程将由外部资深讲师授课,帮助学生发展综合竞争力;多元文化体验子模块——这个部分可以包括英式下午茶、服饰搭配、高尔夫体验课程等,职业生涯服务与发展中心正在与相关公司探讨合作方案。
(3)高端讲座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感觉到困惑与迷茫,这是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和严峻的问题。职业服务与发展中心将邀请行业精英与职场大咖(包括500强企业总监、行业内领先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创业公司CEO等)来到上海理工大学校园,为学生们带来青春励志演讲,激励学生对学习和人生的热忱。
3.国际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国际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航模块,主要包括《国际化职业生涯航课程》如知晓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要素、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与职场等;第二阶段是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转型职场人》如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职业素养、职场人VS学校人等;第三阶段是职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应用大咖秀》如office的应用、演讲技能、国际谈判技能等;第四阶段是职业提升模块,主要包括《目标设定与团队协作》如群体决策、时间管理、知名外企参访等;第五阶段即结业论坛,主要包括对前四个阶段的总结,提升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为全身心地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不会改变,教育者的职责便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国际化人才紧缺的今天,尽己之力做了微薄的探索。不可否认,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的变化、行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地尝试完善。
由此可见,提出国际化人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并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改革方向,可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共同推进国际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