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若干思考

2020-04-19殷丽霞

神州·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设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殷丽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科技兴国战略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下对人民民族自信心提高的建设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也是当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必不可缺的精神支柱,而当下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对当下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当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现状;对策

“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当下的社会主义发展环境。以改革开放为重要背景,跨进新时代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重要理论思想的引导下,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办法提供了创新性的参考建议,并发挥了古人“天人合一、人我合一”的重要思想,对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具体要求,新时代中国人通过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联通世界发挥中国在社会发展体制下的智慧和存在价值为价值追求,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及表现

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与生俱来的一项根本标准,文化自信的建设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抛弃传统谈文化自信相对于丢掉了根本价值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设是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先人浑厚的文化底蕴下,融合现代化文化精神进行建设,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为根本,不断发展自强不息、经世致用、革故鼎新等价值追求以及重要思想,汲取古人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创新,塑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完善我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文化自信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根本,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影响着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反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说明这些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都是可行的,且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些电视栏目通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建设,提高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其次是站在近代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以革命文化为发展背景的文化自信的建设,革命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和英勇无畏的军人们和领袖们在革命时代留下的重要精神文明财富,“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红色精神是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到的诉求、理想信念的集合体,也是当下社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典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通过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的建设,能够树立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情感,提升民族凝聚力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并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使新一代的青年人具有坚固的文化自信。

最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自信的建设,我国当下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国际,通过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文化思想内涵,对外开放交流,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各大对外贸易企业的对外文化交流、孔子学院等对外中式文化传播教育以及国内外人民与外国友人的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思想价值体系的传播,促进了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的现状

(一)对外来文化的认识误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门为中国对外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对外扩张和融合,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实现了对外输出,而外来文化也不断涌入中国,影响着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是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整体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当下却存在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跟风崇拜的现象出现。例如传统的小吃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受现代青年人所追捧的奶茶文化、咖啡文化,汉堡披萨等洋气的小吃慢慢在街头扎根,使大部分街道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小吃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西方元素的深入逐渐影响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意识的忽视,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我国众多即将失传或消失的传统文化宝贵遗产,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缺乏继承人,导致部分传统文化遗产还是没能保留。等等诸如以上的文化意识的淡薄,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没能正确平衡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文化自信建设的一大漏洞。

(二)对传统文化重视度较低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但对于由于受到近代历史发生的一系列割地、殖民等被外侵略的不平等体制的出现,导致部分人扭曲了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认为弱国无外交,需要联通世界,就要建立并創新新的文化体系,摒弃旧文化、旧传统,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误区的两大表现:第一,人民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这是改革开放后与外部文化渗入的具体影响,不可否定的是西方文化的流入加速了中国的多元化建设,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建议,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沉迷对西方文化的信仰与崇拜,从而不能够重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二,对内部文化的不自信,十九世纪末签订的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在半个世纪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分地区还存在这殖民遗留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政治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但社会环境下依然存在文化不自信的现象,使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一定的威胁,再比如新文化运动等提出的错误思想导致的社会倒退也成为了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一大影响因素。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合理对待外来文化

在过去“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国家的发展就犹如井底之蛙,难以了解外部世界的全貌,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改革开放”政策正好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实现走出去的发展形式,在世界经济体制和文化环境下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因此对于外来文化要合理看待,不能盲目崇拜,“取其长而弃其短”吸收外来文化体系中的先进思想,而不盲从,具有选择性的摘取需要的内容,这也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对于文化遗产和国外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由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二者之间没有完全的共同点,不能够将西方文化的建设方法完全生搬硬套用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否则就要成为丧权辱国、媚外求荣的卖国主义。因此,对于外来文化要合理看待,施行“拿来主义”,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学会接纳和肯定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擅长将西方国家的优点和长处汲取来构建自己的一套文化建设模式,学会创新、辨别、有选择性的吸收,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创新发展而不忘本

历史是发展的最好见证,也是展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时建立在历史文化长河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对于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如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百家文化对于当下社会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深渊的影响意义,而对于不良的文化历史,则要保持批判精神并帮助引起反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带来建设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过讲话,“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读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这也是传统文化建设对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突出表现。对于过去,要激发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意识,着眼于当下,合理的看待外来文化,在文化自信建设的道路上选择性的融入西方文化的优秀文化建设内容,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放眼未来,尽管中国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仍不能止步于此,保留传统文化对在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实现内外文化的合理交融,认清基本过去,预见性的对未来进行规划和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建设条件。

四、结语

在百舸争流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洗礼,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孔子学院等汉语文化已经遍布全球,中国将这一文化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新华文摘,2010 (20):1-9.

[2]董振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6 (5):4-9,共6页.

[3]王婷,李景平.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力量[J].继续教育研究,2017 (7):41-45.

[4]田贵平,魏俊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建构[C]//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推进“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猜你喜欢

建设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探析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