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学文体学的《尘埃落定》英译本研究

2020-04-19杨庆华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

内容摘要:《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描写藏族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作者在文中广泛使用叠词和拟声词以及反复和比喻修辞,形成其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以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的《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汇和修辞层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探析译者是否保留原文中表达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的语言形式,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文体效果,进而表明文学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尘埃落定》 文学翻译 文学文体学

阿来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拥有独特的语言艺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大部分小说故事背景都设定在中原区与藏区的过度地带,描写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外界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窗口。《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描写中国藏族地区生活及其土司文化兴衰的长篇小说,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生活在藏区的男人和女人,甚至把外界知之甚少的藏族的一部分过去神话化,书写出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阿来在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个人特点,使整部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新鲜感。作者广泛运用叠词和拟声词,使小说兼具色彩美和音韵美。此外,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风景、勾勒人物形象,为作品增添了语言的灵动之美。《尘埃落定》英译本由葛浩文和林丽君夫妇合译而成,2002年翻译出版,并获得了本年度的桐山奖。译文能否如实传递原作的语言风格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接受。基于文学文体学视角,分别从词汇和修辞两个方面进行文体分析,旨在探讨葛氏夫妇的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中具有美学效果和文体价值的语言选择。

一.文学文体学和文学翻译

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根本目的在于考察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来表达主题思想、创造美学效果。[1]申丹认为文学文体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使译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促使译者使用文体功能等值的语言成分,特别注意避免指称对等所带来的文体损差。[2]语言形式本身所蕴含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注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文体特征,文学翻译就需要产生与原作文体风格相似或对等的效果。阿来在《尘埃落定》中的词汇和修辞方面着重增加了语言的难度,在传达语言意义和抒发情感方面倾向于深沉含蓄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小说厚重的历史感。

二.《尘埃落定》英译本中的词汇层面翻译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决定语言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尘埃落定》中的词汇经过作者的选择和锤炼,既有音韵色彩之美,又有含蓄内敛的历史厚重感,形成了作者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

1.叠词

叠词是指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恰当使用叠词能够使语言新颖生动,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耳目一新。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使用了大量双音节和四音节词等重叠词汇来舒缓句子结构、增强作品感染力。《尘埃落定》中叠词的主要包括AA式、ABB式、AAB式、ABAB式、AABB式五类形式。

例1:空旷的河谷中,枪声零零落落消失在很远的地方。头上的天空一片深深的蔚蓝,只有几朵白云懒洋洋地挂在山边的树上。[3]40

The cracks of gunfire were swallowed up by the vast river valley, above which the deep blue of the sky was broken only by puffy white clouds hanging lazily atop mountain trees. [4]44

此例中,作者分别使用了AABB式、AA式、ABB式叠词。通过“零零落落”、“深深”、“懒洋洋”这三个叠词描绘藏区风光的广袤无垠和罂粟花带给人们昏昏沉沉的慵懒感,为下文进一步描写罂粟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变化埋下伏笔。译者用象声词“crack”形象地表达了原文中枪声“零零落落”的音韵感,用“deep”修饰天空的蔚蓝,用“lazily”形容松软洁白的云朵,皆从侧面烘托出罂粟花开后慵懒空旷的藏族区域风景,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原作者对藏区的深厚感情,再现了原文中含蓄表达的美学效果和主题意义。

例2:罂粟挤出它白色的乳浆,就像大地在哭泣。它的泪珠要落不落,将坠未坠的样子,挂在小小的光光的青青果实上无语凝噎。[3]69

The poppies squeezed out their white sap as if the earth were crying. On the verge of falling, the teardrops hung on small, shiny green berries that seemed to be choking on sobs, unable to speak.[4]74

在《塵埃落定》中罂粟就是一个既具有美学价值又能体现小说主题的意象。这段话通过“小小”、“光光”和“青青”三个叠词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成熟时期罂粟果实的大小、质地和颜色,三个AA式叠词增强了句子气势,并将罂粟花的无辜外表与其罪恶本质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了原作语言含蓄厚重之感。译者将“小小”译为“small”,与“sobs,speak”形成头韵,增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而“shiny”、“green”则体现了罂粟花的可爱外形,含蓄的反衬出其恶之花的本质。译文不仅从节奏方面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点,而且在情感表达层面也秉承了原作含蓄内敛的语言选择。

2.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客观世界声音而创造的词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尘埃落定》中出现了几十种形式各异的拟声词,作者对于拟声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逼真,各种声音或清晰明朗或凄美动听,深情交融,语言生动鲜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

例3:……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3]1

…and a loud rap echoing through the room.[4]1

例4:……悦耳的沙沙声,就像春雨的声音。[3]39

…produced the pleasant, rustling sound of spring rain… [4]42

例5:那声音满世界回荡。叮咣!叮咣!叮——咣——![3]62

People listened to that sound as it echoed throughout the world. Ding clang! Ding clang! Ding- clang-![4]66

《尘埃落定》中作者对于拟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句子的韵律感、节奏感,烘托了情感氛围。王逢鑫认为拟声词的翻译要保留原作的意义和音韵,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中文里的拟声词形式各异,种类复杂,而英语中的拟声词则偏向于单一结构。这里“嗡嗡的”声音,是指母亲用手指叩击装有牛奶的铜盆边缘所发出的声响,译者将其译为英文中对应的词汇“rap echoing”;“沙沙声”直接译为英文中表示沙沙声的“rustling sound”;而“叮咣!叮咣!”译为“Ding clang”,“clang”本身即指叮当声,译者为了增强译文的音效表达,又增译了象声词“ding”,使译文更加接近原文要表达的语音效果,再现了原文中的音韵感。因此,对于原作中的拟声词,译者通过灵活运用英文中与之相似或对应的词汇进行翻译,基本再现了原文中的美学价值和文体特征。

三.《尘埃落定》英译本中的修辞翻译

修辞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一信息,便于读者认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者的个人风格。[5]《尘埃落定》中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文学美感,作者通过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生动地呈现出藏族地区独特的风貌,勾画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奠定了作品的史诗质感。

1.比喻

比喻是指通过联想,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抽象事物或说明道理,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尘埃落定》中的比喻句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联系各异。据统计,原作中共出现一百五十多处比喻修辞,作者通过对各种比喻形式的交叉使用,构成了作品形象生动的语言美感,使作品读起来画面感十足。

例1:我只感到漫山遍野火一样的罂粟花,热烈的开放到我心房上来了。[3]40

It felt to me as if the poppies, raging like a wildfire across the hills, were flowering in my heart. [4]44

例2:那些粉末倒进口中,像一大群野马从干燥的大地上跑过一样,胃里浑浊了,眼前立即尘土飞扬。[3]76

When the powder was poured into my mouth, it felt like a herd of wild horses running across arid land; my stomach was muddy, and dust flew before my eyes.[4]82

例3: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毛驴在身边吃草,只有雪在山洞口飘舞着,如一个漂亮的帘子。[3]87

Except for his mule, gazing nearby, he was all alone as snow fell in front of his cave, like a beautiful curtain.[4]93

明喻是比喻的一种,常用明显的喻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尘埃落定》中明喻占比较大,为避免单调,作者通过喻词的丰富变化增加了明喻的多样性。以上例句中出现了“火一样的罂粟花,像野马一样的粉末,如漂亮帘子的山洞口大雪”,作者通过“……一样”、“像……一样”以及“如……”等喻词的连接,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幅奇异的画面。作者对这些明喻修辞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透彻,避免了单调和重复,增加语言多样性。译者在翻译此类修辞时,皆将其喻词译为英文中的介词“like”,即“像……一样”,虽在内容上再现了原作,但在语言形式选择层面造成喻词多样性的缺失。由此便会出现翻译的假象等值问题,没有再现原作中喻词形式多样性的语言特点。

例4:那样的目光,对我来说,是一剂心灵的毒药。[6]47

For me, that sort of look was poison.[7]51

暗喻是一种较隐晦的比喻,它的表达较之明喻更加含蓄,更能增加语言的厚度。例句中作者把哥哥的“目光”这一本体比喻成“一剂心灵的毒药”,将“哥哥”对弟弟表面呵护内心却狠毒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作者把两种看似遥远却又紧密相连的事物联系起来,突出了其联系奇特的语言特点。译者没有将“目光”译为“gaze”,而是选择了表达面部神情和脸色的“look”,更能形象有力地传达哥哥用聪明人的眼神看向我(即傻子少爷)时给我带来的心理伤害。而译者将“一剂心灵的毒药”这一喻体译为“poison”,并通过喻词“was”将两种事物连接,用词简洁明了,既保留了原文暗喻的语言特点,又再现了原文中的美学效果和文体特征。

2.反复

反复是指利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的一再出现组成一个句子整体的修辞手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出现。反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表达强烈情感,增强语言的厚度。阿来通过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构成其作品独特的语言特点以及厚重的历史感。

例4:每天,那些脸上饿出了青草颜色的饥民,围着我们装满麦子的堡垒绕圈子。一圈,一圈,又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繞得我头都晕了。[3]173

Each day, the starving people, their faces the color of grass, circled our grain-filled stronghold in a dazzling cycle.[4]185

饥饿的百姓为了得到救助粮食,围着堡垒不停地转圈。作者通过反复的修辞,感情强烈地表达出饥民们的无奈和绝望,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时将其意译为“circled…in a dazzling cycle”,即“循环绕圈”,在内容表达层面,较好地传达了原文所要表达内容的完整性,但在语言形式层面却略有缺失,译文忽略了原文中反复的语言选择。在主题意义上再现了原文,但美学效果有所遗失,出现了表面的假象等值。

例5:我看不见其他人,我只看见她。我只看见塔娜湿淋淋地坐在马上。就像满世界的雨水都是她带来的。就像她本来就是雨神一样。[3]204

But the only one I saw was Tharna, still on horseback, dripping wet, as if shed brought all the rain in the world with her,as if she were the goddess of rain.[4]215

作者在原文中用了三个“她”,两个“只看见”和两个“就像”,通过这些词的一再出现构成反复修辞,刻画入微地表达了塔娜给傻子少爷带来的心灵震撼,用语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强烈情感,突显出塔娜令人魂牵梦萦的美丽形象。为了达到同样的强调效果,葛氏夫妇将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只看见”合译为“the only one I saw”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但原文中反复的语言特点却有所缺失。而其中的“她”和“就像”译者分别将其译为两句“as if”引导的并列句,增强了句式表达效果,形成了反复的语言特点,再现了原文的美学效果和文体特征。

四.结语

阿来擅长用精炼的语言、巧妙的修辞来描绘风景,勾勒人物。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词汇,将遥远神秘的藏族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精妙的修辞,使复杂抽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描绘出了一部伟大的藏族发展史。因此,对于《尘埃落定》的英译,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同时也要传达出原作中阿来独特的语言特点。根据文学文体学理论,对《尘埃落定》英译本中的词汇和修辞进行分析,译本中虽然存在少量假象等值,但葛氏夫妇基本忠实的传达了原文内容,较大程度保留原文中表达美学效果和文体特征的语言选择。通过将文学文体学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有利于对译文进行客观评价,提高译者文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世生.什么是文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16.

[2]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01):10-14.

[3]Leech, G. & M. Short: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阿来.尘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5]王雪明.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5):29-3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项目编号:JYSCX2018-032)。

(作者介绍:杨庆华,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譯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