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融合路径

2020-04-18郭蕴玲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

郭蕴玲

摘 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将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够为习作教学提供多元化的素材。文章在明确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融合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小学习作中存在习作素材缺乏、习作内容脱离生活、习作思维培养不足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融合路径——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环境,将劳动内容与写作话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总结,构建完善的指导与评价体系,以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多元化的支撑。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生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利用劳动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是要真正提升小学生群体对劳动的认识水平,还需要小学生能够真正用语言文字将劳动内容表述出来,这也就为习作教学与劳动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奠定了现实基础。

一、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融合的意义

首先,将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深度融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本上无法学习到的内容,能够为习作教学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其次,通过开展与总结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劳动过程和自己的认识描述出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能够真正提升语文知识教学水平。再次,通过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习作素材缺乏

在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主要是以作文和课后写作两种方式为主,写作主题基本围绕课本要求内容,但是在习作的具体要求方面,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体系中,多数学生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课外生活和学习内容极为单调,能够接触的外部事物极为有限。多数学生的课外知识都是来自于教师传授和课外书籍阅读,能够参与实践尤其是劳动实践的机会极为有限。由此造成习作素材严重缺乏,常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

(二)习作内容脱离生活

较为单调和枯燥的生活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甚至出现习作内容严重违背生活常识和逻辑的现象。而教师在进行习作点评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应的生活基础,也使得点评内容较为空洞,学生无法产生对应的联想,无法认识到习作内容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给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

(三)习作思维培养不足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习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更要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习作思维习惯。对于小学阶段的习作学习而言,更多的是对生活化的描述,也就是要能够将生活情境转换为文字表述。但是由于习作内容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存在偏差,使得学生的习作思维固化,多数学生只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将课外阅读中的资料转化成自己的习作内容。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求,更会对学生后期习作学习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得习作教学目的与实际方向之间产生偏差。

三、小学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融合路径

(一)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环境

针对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将习作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首先是要能够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及学生生活特征,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习作素材基础。例如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就可以由学校或家长组织小学生参与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以打扫卫生、帮助家长做家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学生通过自身劳动实践的参与,能够真正了解劳动的形式和内容,能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并尝试着用语言和文字将劳动过程描述出来,将自身感想展现出来,最终实现习作内容的完成。

(二)将劳动内容与习作话题结合在一起

在學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话题,这些话题正是学生完成习作内容的基础。例如“劳动是崇高和美丽的”,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联想到父母和社会各个岗位劳动人员的辛勤劳动,了解劳动对自身生活和祖国建设的促进作用。例如“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劳动,只有积极参与劳动,才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幸福;例如“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话题,劳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小学生的劳动,也能够实现对环境的改善和创造。将这些话题合理导入习作教学,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总结

要真正将学生的习作与劳动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使用更好的语言将劳动过程展现出来,将劳动的意义表达出来,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总结。例如小学生在帮助家长整理家务的劳动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事物,不知道如何描述的动作,而家长的解释有时候则过于口语化,无法达到习作的要求。这时候教师就要提前进行引导,在向学生讲解一些基础性的书面语常识的同时,让学生深入观察自己和父母的劳动过程,将劳动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联想在一起,就能够通过更加优美的语言将劳动过程表达出来,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也真正体现了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

(四)构建完善的指导和评价体系

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错误,既有语言应用常识方面的错误,又有劳动活动逻辑上的错误,还有一般习作常用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和评价时,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习作错误出现的原因。对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错误,教师应当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指正,逐渐改正这方面的错误,而对于劳动活动逻辑方面的错误,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解释错误发生的原因和应当采用的表述方式,从而更好地改正。

四、结语

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小学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少霞.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02).

[2]王小锋.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

[3]陈慧影.浅析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A].扬州基础教育学校联盟年会论文集——当代教育评论(第九辑)[C].扬州: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9.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