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试策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20-04-18蒲润林
蒲润林
【摘 要】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在诠释力与美的和谐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构建,特别是注重学生阳光健康心理的构建,由“成人视角”转向“学生视角”,由“棱角分明”转向“无痕教育”,由“单项评价”转向“和谐评价”。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学生视角;无痕教育;和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0-0104-02
体育不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是近身对抗,也是团结互助;不仅是抢夺、限制与反限制,也是理解、永不放弃和诚实正直。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诠释力与美的和谐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内心世界的构建,特别注重学生阳光健康心理的构建。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重这一理念。高中生处在一个鲜活、敏感、多变、复杂的年龄段,很想与“多彩多姿”的体育和体育世界“激情”对接,很想在一个更为宽松的体育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很想在适合自己的场域中开展最“接地气”的体育运动。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正能量,离不开学生的健康心态,也离不开学校和谐的气氛。那么,如何通过高效的心理调适策略,让高中生在掌握体育技能技法的同时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是高中体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让学生窃喜的转换——由“成人视角”转向“学生视角”
“教育切忌將学生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1]。”时下,部分师生之所以出现一些“纠结、拧巴或矛盾”,是因为师生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一部分教师常常武断或者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学生的想法是不成熟的。而事实上,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内因,都包含着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眼中,“我”并非是错的,“我”的行为并非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该由“成人视角”转向“学生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真正找到进入学生心灵深处的密匙,以此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一些学生喜欢“追星”,“追星”并非错误,但一些学生却承袭了一些体育明星的个人主义陋习,如在运动场上强调个人技术而忽视团体协作等,长期发展必然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那么教师应从“成人视角”出发,对学生的“追星”行为彻底否定,还是从“学生视角”出发,逐步发掘出“追星”行为中合理的部分?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教师只有正确疏导,才能使学生向着健康明朗的一面发展;教师若压制、训导、禁止,反而会引起强烈反抗,以致于引发师生之间更多、更深的矛盾。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通过“迂回”的方式慢慢引导,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喜欢或者效仿“追星”是正确的,但是一旦要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明星的优点一定要效仿,明星的缺点一定要摒弃。“有朝一日,你能成为一名群众喜爱的明星,该有多好。”“一个明星,不光光是自己擅长的那一项技能特别出众,他的勤奋学习、文明待人、吃苦精神,也同样是令人敬佩的。”“希望明星能带给你更大的学习动力。”当然,这一切建立在体育教师真正走进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已经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的基础上。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正确的“追星”而打开的体育世界愈开阔,他们愈能汲取到优秀的精神力量,从而拥有积极的、向上的活力与生机。
二、让学生自然的方式——由“棱角分明”转向“无痕教育”
部分体育教师总是以棱角分明的强硬方式教育高中生。如学生某个动作不到位就大声呵斥学生,学生技能不达标就雷霆之怒,因为学生体育成绩下滑就痛骂学生——“就你这个样子,想考上体育高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你的存在就是这个班集体永远的污点”,“蠢得就像一头猪,赶紧叫家长,实在受不了你了”。这种“霸道言辞”或“强行进入”一旦长期继续下去,必然会或多或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甚至是伤害学生的心灵。学校或教师应该由“棱角分明”转向“无痕教育”。“无痕教育其实有‘痕。这个‘痕就是‘自然而然,就是‘润物细无声[2]。”
如一个高中女学生,看别人玩得不亦乐乎,而自己流露出忧郁的神色。对此,笔者不是暴风骤雨式地批评,不是大声呼叫:“为什么你会出现在我训练的队伍中?真倒霉!”而是以更加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方式和她接触。笔者也假装为一个忧郁的人和她一块儿走路、“呆坐”、吃饭、听音乐等。某个下午,笔者找来一些残疾运动员的资料和她分享并和她说,身体有缺陷的人都可以成为运动健将,都可以夺冠,何况正常人,何况正值风华正茂的高中生。现在,这个女孩变化很大,爱运动了,体育成绩一再进步,身上充满了正能量。
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即使在“极度复杂”和“混乱不堪”中,也要做到在具体而多元的情境中理解学生[3]。如看到某个学生恹恹欲睡,就想到他昨天可能作业太多而睡得太晚;看到某个学生就像霜打的茄子,可能是受到了家长的误解和同学的欺负;看到某个学生在运动场上总是充满着灰色情绪,就应该想到他的内心一定遭受过一定的创伤。体育教师即使在不知道学生为了什么而“极其糟糕”的情况下,也要切记露西尔的那句话:“每一双注视你的眼睛,都可能经历过许多你无法承受的苦难。”最起码,教师在学生表现异常的情况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少一些“说什么”,而多一些“怎么说”,让沟通更“无痕”;第二,少一些“显性”陈述,多一些“隐形”了解,让沟通更“深入”;第三,少一些“当面敲打”,多一些“事后追踪”,让沟通更“持久”。
多一些“怎么说”,会让教师更轻松、更自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多一些“隐形”了解,会让教师发现学生内心的汹涌澎湃;多一些“事后追踪”,会让教师找到更为细腻、温润、灵活的方式,以此为学生支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三、给学生动力的机制——由“单项评价”转向“和谐评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独生子女等因素,高中生鲜明地带有时代和某些特定的烙印,其内心世界更复杂、更脆弱、更敏感、更细腻,极易“见风见雨落泪”。面对这群“敏感体”,教师或成人的评价显得异常重要。因为有些评价一旦“落地生根”,便会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而且这种影响会延续到其以后人生的分分秒秒中。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分数开展评价,还要从体育技能技法、品性德性、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学生。只有全面评价才能给学生带来动力,才能为学生健康心理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尤其要承认差距,尊重差异。当学生“担心、害怕、迟疑”之时,教师应该说“放心、别急、慢慢来”;当学生冒出“我的身体素质跟不上”之时,教师应该说“坚持,再坚持,终有一天会成功”;当学生因为紧张而期期艾艾之时,教师应该说“干脆、利落、大胆,才是体育健将应有的风采”;当学生灰心失望时,教师应该说“相信自己,相信潜力,相信你一定能迈过这道坎,一定会活出自己的精彩”等,这样的评价充满温情、有弹性,使学生变“要我探索”为“我要探索”[4],激励着学生敢于尝试、善于探索、勇于行动。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营造一泓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专业人员等都可参与的动态评价的“活水”,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多元与互动相结合、整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和谐的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教师应该是和谐评价体系的构建者和创新者。在这样的和谐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心理世界一定是阳光的、健康的、喜悦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因为和谐评价而获得的正能量愈多,愈能使其在体育世界中演绎精彩,愈能使其在人生之路上收获厚重。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有更多的心理调试策略,如同伴激励法、团体情境法、自我暗示法等。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以生为本,基于学生心理实际,因人而异,给予学生满满的正能量。当下,体育教学应该从高中生的内心深处出发,想学生所想,让高中生的心灵世界充满阳光,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高中体育教师应该俯下身子,关注学生内心变化,注重学生心灵大厦的建造,注重体育人文生态平衡,注重学生体育世界与心灵世界的重合,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体育新时空。
【参考文献】
[1]邹太龙.孩子眼中的“人”与“世界”[J].中小学德育,2015(2).
[2]杨伟国.无痕教育其实有“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9).
[3]陈春花.每个漏洞都会找到一个补洞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8).
[4]黄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