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记

2020-04-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曹禺文学史篇文章

2020年9月将迎来曹禺先生的110年诞辰,负责《曹禺全集》新编工作的方锡德先生推荐3篇文章,本期特辟专辑,作为对这位戏剧大师的纪念。田露翻译的曹禺1946年出访美国和1980年出访欧美时“关于中国现代戏剧的英文演讲”,是珍贵的文献,特别值得重视;祝宇红对曹禺戏剧结构的探索,丁文对《原野》修订的分析,都写得扎实深入,足资参考。

文学史研究栏里4位年轻作者的文章都写得很用心:殷鹏飞以档案文献为据,深入揭示国共两党对“大众化”诠释和实践的似而不同,既牵连着两党对“文协”乃1940年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也折射出两党在重组国家和社会关系时的不同路向;贾鑫鑫细致爬梳了早期“朦胧诗”诸人从“十七年”到“文革”时期的外国诗歌翻译里吸取营养的具体情况,切实揭示出他们怎样一步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履;王小惠对钱玄同发挥章太炎“黜经为史”观的得失之探讨,毕婧对闻一多“戏剧性独白”体诗作的文学史意义之分析,也都在细致处见功夫。

鲁迅研究栏的3篇文章各有特色:曹禧修的文章拈出鲁迅在历史文化批判中好用整数和约数的修辞秘密,有助于认识鲁迅杂文的深刻与偏至;李亚萍的文章梳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洲华侨日报》的鲁迅纪念活动,补上了鲁迅传播史的一页;王昭鼎的文章把《奔月》放在鲁迅对个人生活与民族历史的“追忆”序列中,解读交织其中的疗救意涵,也颇有启发性。

作家与作品栏里,安忆萱的文章对林纾用“伦理”收编《茶花女》的“恋情”之探讨,可谓细致入微;马正锋的文章关注到艾青在抗战时期的“中国风景”抒写,确乎别有所见。其余5篇文章都是对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虽然角度各不相同,而皆不乏独到的阅读体会。

最后要说的是,书评栏特意编发了对两位年逾八旬的老学者黄修己先生和王文金先生的学术评论——前辈们可能不需要这个,但他们的严肃思考和学术垂范,学界自不应忘记!

2019年12月28日编讫并记

猜你喜欢

曹禺文学史篇文章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