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个性,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经典
——在第三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创作理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0-04-18

中国音乐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风格普遍性艺术家

我国当今的音乐创作,从数量来看,也许已经称得上相当繁荣,但从质量来看,真正可以称得上经典的成功之作,恐怕还是凤毛麟角!

我曾在网上写过一段话:“艺术创造的成功取决于四气:才气,元气,运气,勇气。缺一不可!”这里面所说的“元气”,就是本真的原创性,就是独一无二的个性,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优秀的经典难以产生,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我们创作的大量作品缺乏作曲家独特的个性,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元气”的不足,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创作个性(personality in composition)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特点和独特风格。艺术作品的个性特点固然与艺术家的天性有关,即艺术家作为一个人自身天然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后天的追求和磨练。

这里我先请大家听几首作品的片段,你们能立即加以辨识是谁作的吗?

这几首作品都是被后世公认为最有个性的几位作曲大师的早期作品,他们独特个性的标志在这些作品中确实都还没有彰显出来。诚如鲁迅所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这几首作品中,第一首是瓦格纳18岁(1831)时写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听起来完全像是莫扎特或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如果瓦格纳一辈子都这样,那不过就是“山寨版”的莫扎特或贝多芬,音乐史上他的名字定然湮没无闻。

第二首是德彪西早期所作的一首《e小调交响曲》,作曲家没有配器,只留下双钢琴的草稿,没有出版,也没有纳入作品目录,看来是被作曲家自己淘汰的作品。听起来完全是浪漫派风格,也许有一点俄罗斯味儿,恐怕是他在俄罗斯给梅克夫人当钢琴手时写的。

第三首是巴托克21岁时(1902)为小提琴与钢琴作的《A大调行板》,作品显然没有我们已经熟悉的巴托克成熟时期作品的个性风格,听起来就是德奥后期浪漫派的味道。

第四首,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门下学习时所作的《第一交响曲》,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他稍后所作的《春之祭》的音乐,定会觉得判若两人而惊奇。

第五首是威伯恩21岁(1904)作的交响诗《在夏日》。年轻的威伯恩在这部作品中虽然显露出他了不起的才华和技巧,但尚未彰显出他日后找到的个性化风格,我们对比一下他四年后所作的《帕萨卡里亚》当可得到证明。作曲家把他的《帕萨卡里亚》定为他的作品第一号,显然他把早些时候写的《在夏日》只看成习作。

世间事物都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科学研究的结论强调普遍性,用抽象的普遍性解释个别的特殊性并加以涵盖,以证明科学“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艺术的创造则强调特殊性,以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将隐没在大千世界中鲜活生动的“这一个”从普遍性中抽离出来,并以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以实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魅力。艺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总是由诸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文化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常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系统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其中最基础的是人类性,即普世的人性,其次是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再就是审美的取向与流派性等等,而最尖端的就是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个性。个性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并非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具有自己的风格,只有那些刻苦探索、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艺术家,才有可能铸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个性包含在道、器两个层面,艺术家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既要精神的修炼,也要技术的磨练,两者都不可或缺。

在音乐创作领域,我们向来特别强调民族风格,这当然没有错。但民族风格对一个民族的艺术来说,只是一种普遍性的“类”,而对于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来说,其作品仅有民族风格是不够的,而应当超越民族风格这个普遍性的“类”,才能出“类”而拔萃。换句话说,艺术家只有以独特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普遍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艺术创造价值的。

再进一步说,艺术的民族特点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民族的成员在历史中逐步创造出来,获得整个民族的认同并积淀成集体无意识的信息符号而形成传统。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是会不断推陈出新的。近现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通常也会有民族风格的体现,这是源自艺术家身份认同的民族感情,或刻意追求,或因文化传统的熏陶而自然展现。但不管什么原因,艺术家创作中的民族风格是模仿已有的传统得来的。我们当然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传统,但不能只是重复传统,就如爱默生所说:“每一个伟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绝不可能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来重新创造出一个莎士比亚。”因此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能始终满足于风格的因循不变,艺术家总是要寻找新的可能性(反传统或跨文化融合)来求得创新,导致风格的转变,并获得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在某种历史节点,风格转变会呈现出激进的态势,时代性、国际性和个性面貌的转变会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性,从而实现传统风格的更新转型。这种新风格如果在艺术上获得成功,也可能由于艺术家的民族或国族身份而被认为是该民族或国家的艺术传统的新的组成部分。这也可以说是以反传统的方式来继承并发展传统,就像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音乐诗学》中所说的那样:“艺术巨匠们的伟大往往超越了时代的普遍特征……形成了各种能够为后人所借鉴的潮流,进而成为传统,进入文化。”

比如,勋伯格的新维也纳乐派反叛强大的德奥音乐传统另辟蹊径发明的无调性音乐,虽然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大相径庭,但现在他们的音乐已然被认为是德奥音乐传统不可或缺的新的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广泛传播也成就其世界性。

再比如,巴托克的音乐现在已被公认为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典范,但它们与匈牙利原生的本土音乐传统还是很不一样。巴托克自己曾说,他的音乐来源于匈牙利农民歌曲、巴赫与德彪西。他是通过跨文化的再创造来实现匈牙利传统音乐走向现代转型并确立他独一无二的个性。

因此,艺术家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固守传统的民族性,而要积极主动地突破传统风格,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创造为传统风格的转型并形成新的传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追求个性,彰显个性,不但需要艰苦的探索与磨练,而且需要无畏的勇气。当然,彰显个性,并不是张牙舞爪地自我标榜,也不是哗众取宠地故作惊人,而是在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浸润下的自我超越和升华。对于严肃的音乐创作而言,作曲家创作音乐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要在作品中塑造另一个自我,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的自我,而不是一个屈就的、妥协的、扭曲的自我,以确证自我的尊严与价值。在很多情况下这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因此,在呼唤个性的同时,我要向作曲家们呼唤勇气!

猜你喜欢

民族风格普遍性艺术家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大型民族风格原创交响作品——清唱剧《嘎达梅林》隆重上演
大型原创民族风格交响作品 清唱剧《嘎达梅林》
民族风格服装中民族元素研究
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