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调节训练改善帕金森运动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0-04-18马静,刘琳
马 静,刘 琳
帕金森运动障碍是一组有关运动系统基础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性质的运动障碍。患者出现患侧上肢肩胛带和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血管运动改变等症状,并可伴有皮肤及肌肉的萎缩,该综合征的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病后的3个月内[1-2]。主动呼吸节律调节主要依靠自主节律呼吸系统以及延髓的随意呼吸调节系统,此外还包括肺牵张反射、快适应激惹等感受器的神经反射共同作用。而运动康复护理则是多数慢性病患者在急性期过后预后恢复的首要干预措施[3],心理干预则起到辅助的作用[4],帮助患者从主观上顺利完成对疾病接受态度的过渡,从心理层面形成疾病预后的保护因素。运动康复护理中的体力活动或有氧运动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认识过程,对患者的手足协调性、平衡能力、注意力集中和分配、记忆力及执行能力均有一定的维持和促进作用。呼吸调节训练是指通过刻意的训练过程改善常规呼吸模式,提高机体对氧的摄取能力,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笔者选择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调节训练作为帕金森运动障碍改善的主要干预手段,针对不同介入时机的改善效果进行比较,为最佳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定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接诊并在该院接受后续治疗的180例帕金森运动障碍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在对受试者进行研究目的说明后对其进行调查与随访。纳入标准:(1)确诊为帕金森运动障碍的患者; (2)患者及其家属均无主观上对研究的排斥心理表现;(3)患者意识清醒,基本认知功能完善。排除标准:(1)患者无其他并发症或在研究中途阶段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无法随访;(2)患者在1年内接受过同类型的调查研究。为保证组间资料的均衡性,事先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不同分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研究过程,患者依从性较好。
1.2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与随访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45例。介入时机具体选择病情稳定后(24±2)h。同时按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原则,选取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干预调节(A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单独采用运动康复护理(B组)、单独采用呼吸干预调节(C组)以及未接受干预(D组)的帕金森患者作为对照。运动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对于卧床患者嘱咐其定时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的卧床,尽可能早期开始坐位训练;同时鼓励肢体的主动运动,并同步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训练、负重训练,被动活动应在一定的关节活动范围,不应引起患者的疼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遵循少量多次、逐渐增加的康复原则进行;在患者出现抵触、焦虑、抑郁、狂躁等负面情绪时遵循鼓励宣泄、认知转移以及共情疗法等原则对其进行合适的心理护理,达到抚慰患者情绪的效果。运动安全护理:(1)运动前准备:按摩患者下肢肌肉5 min,为患者配备拐杖,移去活动范围内障碍物,穿合适的布鞋;(2)环境设置:保持地面干燥、平整,防止摔伤;(3)步行步态训练:患者足尖尽量抬高,尽量迈开步伐行走,当患者走路遇到步僵时,让患者停下来,站直身体;(4)陪护要求:患者在行走时拄拐杖或旁边有人搀扶、守护。以上护理能够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所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呼吸调节具体内容包括:结合腹式呼吸方法的基本原理,嘱被试者全身放松,用鼻子深吸气使腹腔自然扩大;有意识地在每次吸气后进行短时间憋气以锻炼呼吸相关肌肉群力量。同时对被试者进行相应的心态调整训练,改变急躁心理,养成稳重的习惯,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中也要注意放慢节奏。
表1 干预前不同分组受试者帕金森运动情况评分比较(分,x±s)
注:A组表示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干预调节组,B组表示单独采用运动康复护理组,C组表示单独采用呼吸干预调节组,D组表示未接受干预组
表2 干预后不同分组受试者帕金森运动情况评分比较(分,x±s)
注:A组表示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干预调节组,B组表示单独采用运动康复护理组,C组表示单独采用呼吸干预调节组,D组表示未接受干预组
帕金森运动障碍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结合患者震颤、强直、运动减少、搓丸样动作、铅管或齿轮样肌强直、面具脸、小写症、慌张步态等典型临床表现或体征进行评估,按照得分区间1~5评估严重度,得分越高代表越严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指标(率、构成比、相对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等)对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条件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基于SNK法的q检验对不同介入时机组的帕金森运动改善情况评分进行对比。无特殊说明情况下显著性水平ɑ为0.05,P代表双侧概率。
2 结果
2.1 不同分组干预前帕金森运动改善情况 事先对得分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故此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基于SNK法的q检验对不同的干预组的帕金森运动改善情况评分进行对比。接受干预前帕金森各项运动情况评分相比,4组间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不同分组干预后帕金森运动改善情况 干预后帕金森各项运动情况评分相比,患者震颤、强直、运动减少、搓丸样动作、铅管或齿轮样肌强直、面具脸、小写症、慌张步态等典型临床表现或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 干预前后帕金森运动改善情况 通过两两间的对比发现,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干预调节组对帕金森运动情况改善效果最佳,单独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和单独采用呼吸干预调节组对帕金森运动情况改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未进行干预的患者帕金森运动情况改善效果最差。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分组干预前后帕金森运动情况评分两两间比较
注:①代表A组与B组相比结果,②代表A组与C组相比结果,③代表A组与D组相比结果,④代表稳B组与稳C组相比结果,⑤代表B组与D组相比结果,⑥代表C组与D组相比结果;表格中的结果为对应的P值;A组表示运动康复护理联合呼吸干预调节组,B组表示单独采用运动康复护理组,C组表示单独采用呼吸干预调节组,D组表示未接受干预组
3 讨论
帕金森运动障碍综合征的早期治疗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实际意义,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称为“冻结发作”。另外有研究报道,主动呼吸节律调节不仅有助于改善与神经电生理相关的各项水平,达到缓解症状及消除病因的目的,同时还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认知水平有一定改善;此外,由于帕金森患者的社会功能或多或少受到疾病本身的影响,其心理上的危险因素同样可导致其生理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在病因层面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本研究采用的主动呼吸节律调节干预法不仅要求患者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同时还联合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层面的内容,最大限度上帮助患者达到身心层面的放松。
既往研究中发现帕金森患者护理介入时机最好选在病情稳定后的24 h左右,与国内同类型报道[5-8]基本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病情稳定前及稳定初期阶段往往是帕金森患者较容易产生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的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病情的知晓程度不到位,进而导致一种不确定的危机感,与此同时其家属在该期由于对患者病情的不了解也较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医患纠纷,而这也提示此时的心理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其他的干预手段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康复锻炼的过程中也可加强康复人员与护理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间的交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通过科学的引导疏通其对脑卒中恢复初期的不良障碍。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病情单独运用康复护理和主动呼吸干预进行干预均可收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提示若错过了患者接受干预的最佳时机并不意味着该干预方案不可行,只是随着距病情稳定的时间不断延长效果会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可能与患者产生自我心理认知上的重建有关,即患者已经慢慢从对疾病的愤怒、抵触、逃避过渡到接受、配合、积极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阶段[9-11],因此外界的干预效果相对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现行康复模式下医护人员更强调对帕金森患者病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护理有关,而心理干预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因此可能会尽量遵循干预自然化的原则进行。
虽然本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从本研究的科研设计来看,随访过程中许多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导致研究结果数据不够完整,因此数据收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过程的接受度相对偏低,因此在后续干预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站在患者角度,帮助其制定易于接受和学习的训练方案;最后,由于本研究的所有参与人员均非常了解研究目的,容易产生霍桑效应,造成结果出现一定的偏性,上述问题可结合更为严谨的设计过程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