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2020-04-18罗根培
罗根培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本病常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临床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预后往往并不理想[1]。近年来临床观察显示,颈动脉狭窄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本研究选取存在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间就诊于东莞市人民医院,存在颈动脉狭窄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以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者为药物组,以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者为支架组,每组35例。药物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8.96±6.33)岁,年龄范围52~66岁;发病时间26~36 h,平均(32.06±3.11)h;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22分;动脉狭窄部位:颈内动脉者18例,颈总动脉者10例,颈动脉分叉部者7例;梗死部位:脑叶者14例,内囊者13例,基底节者8例。支架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8.79±5.96)岁,年龄范围53~65岁;发病时间28~38 h,平均(31.88±2.96)h;NIHSS评分16~22分;动脉狭窄部位:颈内动脉者19例,颈总动脉者11例,颈动脉分叉部者5例;梗死部位:脑叶者15例,内囊者15例,基底节者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 (1)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3]。(2)发病时间超过24 h。(3)年龄18~75岁。(4)单侧颈动脉狭窄超过70%,符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标准。(5)本人或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6)本研究方案已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存在除缺血性脑卒中外其他颅内疾病者。(2)存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忌症者。(3)存在因其他疾病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6)存在长期饮酒者。(7)存在其他疾病导致血管炎性损伤者。(8)除外双侧颈动脉狭窄均超过70%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药物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75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山德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02),20 mg/次,1次/d口服,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6 ml,1次/d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02)1.2 g,1次/d静滴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及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滴治疗时间均为14 d,其余口服药物均长期口服治疗。支架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于入组后第8日进行,于局麻下应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将指引导管及泥鳅导丝经动脉鞘送至颈动脉狭窄部位近心端,微导丝通过颈动脉狭窄部位后,置入保护伞,并应用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预扩张,随后根据颈动脉的管径和长度,选取合适直径和长度的支架。经保护伞的导丝将支架送至狭窄部位,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支架植入后,回收保护伞,加压固定股动脉穿刺点。术后继续给予常规组药物进行治疗。
1.5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分析:于入组时、治疗7 d、治疗14 d及治疗30 d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两组治疗过程中NIHSS评分变化情况。NIHSS评分量表评分范围0~42分,所得评分以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重。(2)临床疗效及治疗并发症分析:根据患者治疗30 d后NIHSS评分降低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痊愈为NIHSS评分较入组时降低>90%,显效为NIHSS评分较入组时降低46%~90%,有效为NIHSS评分较入组时降低18%~45%,无效为NIHSS评分较入组时降低<18%或增加<18%,恶化为NIHSS评分较入组时增加>18%。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现率及有效率之和,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同时,统计对比2组30 d治疗时间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分析:分别于入组时、治疗7 d、治疗14 d及治疗30 d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时静脉血,进行VEGF、hs-CRP含量测定,对比分析2组治疗过程中VEGF及hs-CRP含量变化情况。VEGF含量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hs-CRP含量测定应用免疫增强比浊法进行。
1.6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以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比表示计量及计数资料,并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以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治疗期间,2组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P<0.05);支架组治疗14 d及30 d时,NIHSS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见表1。
表1 药物组和支架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神经功能变化情况(x±s)
2.2 临床疗效分析 30 d治疗后,支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药物组比较aP<0.05
2.3 VEGF及hs-CRP变化分析 治疗期间,2组VEGF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hs-CRP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在治疗14 d及治疗30 d后,支架组VEGF含量高于药物组,hs-CRP含量低于药物组(P<0.05)。见表3。
2.4 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2组间30 d治疗时间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表3 2组不同时间VEGF及hs-CRP含量变化情况(x±s)
注:VEGF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s-CRP为超敏C-反应蛋白
3 讨论
虽然目前临床对于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为导致本病发生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不仅可诱发本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加重本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预后[4]。目前临床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三种。其中,药物治疗虽属无创治疗手段,但其仅可达到延缓狭窄增加,而无法有效逆转狭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虽已被证实为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金标准”,但因其属有创操作,对患者的损伤较大并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故临床治疗中常受到一定的限制[5];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属微创操作,不仅手术适应症较为广泛、禁忌症少,同时也降低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且术中保护伞的应用,也可显著降低术中栓子脱落的发生率[6-7]。
因此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本研究结果提示,支架植入术不仅可有效的改善患者治疗14及30 d时的神经功能,且在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与杨林等的临床研究观察的结果相一致[8]。此外,本研究为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选取VEGF及hs-CRP两项指标进行观察。其中VEGF不仅可促进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分裂,同时也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酶的释放,达到扩张血管、诱导内皮增殖、迁移的效果,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疗及预后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hs-CRP为反映血管炎性程度最为敏感的指标。结果提示,在治疗14 d及治疗30 d后,支架组VEGF含量高于药物组,hs-CRP含量低于药物组,由此可推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VEGF及hs-CRP水平相关。
但因本研究患者接受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较短,无法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脑卒中的远期预后进行评价,尚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全面评价此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