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研究

2020-04-17王微孟丽娟王新爱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自媒体高校

王微 孟丽娟 王新爱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同时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通过对自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影响的分析,提出包含舆情信息搜寻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引导应对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监测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0)01-0077-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various we-media have become the main channel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exchange ideas, and express appeals, posing new challenges to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we-media 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the paper proposes a monitoring mechanism including information search and collection, analysis, judgment, early warning and guidance, constructs a monitoring indicators system that contains 4 primary indicators, 13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31 level-3 indicator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issue.

Keywords: we-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mechanism

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已经是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表达诉求的主要渠道,对自媒体的使用促使舆情传播具有一定的圈层化和私密性,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也增加了舆情监测的难度,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容和渠道

高校网络舆情的涵义在学界还有一定的分歧,但学者们对其本质表述相对一致,本文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中高校学生对各类“事件”、“焦点”、“热点”问题形成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情况。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这类舆情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参与为主,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其看法,支持或反对某一观点,学生在此并不起主要作用;另一类则是与高校相关的舆情,高校的教学改革、师风师德、管理服务、招生就业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学生在这一类舆情中,既是发起者也是参与者,在此高校学生是主体。曾润喜[1]通过对网络传播平台中高校学生热议的内容分析发现高校网络舆情还是以学生切身相关的事件为主。

从高校网络舆情的来源来看,主要集中在微博,微博因其高传播率的特点,已经成为舆情曝光和发酵的主要平台;其次是微信公众号、QQ空间、论坛和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因其号召力也在网民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自媒体已成为高校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的重要渠道。

二、自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双刃性影响

自媒体具有信息发布方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等特点,作为自媒体用户很容易获得最新信息,能够及时的参与表达和回应,并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些特点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双刃性的影响。

(一)自媒体使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难度加大

学生注册使用的自媒体平台具有多样性,信息来源广泛,学生还会在不同的平台间相互转发,交流意见,信息会快速扩散,一旦形成共同话题,信息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管理者很难在舆情爆发前发现隐患。

(二)自媒体使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减弱

自媒体平台兼具公共性和私人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可以随时发布所见所闻,内心感受及观点看法等,拥有充分的话语权,高校要在保障学生话语权的前提下,避免舆论失控,给高校的舆情管控带来很大挑战。

(三)自媒体增加了高校发布信息的渠道

目前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高校可以面向全校师生发布各类信息、通知,省去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避免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出现的失真、扭曲、中断等问题。

(四)自媒体打造了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

学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畅所欲言,当自身的利益受损时,也可以在微博、微信中发声申诉,@取相关的主管部门,维护自身的利益,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留言,获取学生的意见和态度,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调整方向,使学校的决策更贴近现实,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的构建

(一)监测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发现对网络舆情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并连续不间断地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它们的信息, 根据预警体系内容, 运用综合分析技术, 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3],高校须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对各类舆情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研判预测,进而实现有效的引导和应对。

首先,信息的搜寻和采集,对于高校网络舆情来说,除了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以外,高校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就是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比如教学科研、高校管理制度、师风师德、师生关系、招生就业等,将这些主题设置为特征关键词,从微博、微信、QQ空间、百度贴吧等学生使用率高的平台,运用校内技术力量或第三方公司的技术支持,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与抓取,同时除了用计算机监测程序自动抓取之外,还应配合人工搜寻采集,可以依靠高校内的辅导员、学生干部、信息员、志愿者等,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舆情信息搜集的全面、及时和有效。

其次,舆情的分析,这是支撑高校舆情监测机制的核心,通过对掌握的信息的分析,掌握舆情发展的动态、为舆情引导提供依据和方向,需要通过对网络中学生的意见、情绪、态度进行分析和归类。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纳和分析,判断学生的情绪是乐观、悲观、愤怒、还是不满,其态度是正面、负面还是中性的,查找舆情信息的来源,传播路径,发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挖掘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

第三,舆情的研判和预警,在舆情分析的基础上,判断是否需要引导和应对,对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划分有多种,比如吴绍忠[3]等将预警分为轻警情、中度警情、重警情和特重警情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陈新杰[4]则将预警分为蓝色祥和区、绿色安全区、黄色预警区、橙色警报区、红色警戒区。本文认为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等级,即安全、一般和危险,根据具体情况设定阈值,假设超出了这个阈值,则发出舆情预警信号。

第四,輿情应对机制,经过舆情的研判后,根据舆情分析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若舆情结果为正面舆情学生情绪正面积极时,为安全区,此时学校可以进行正面引导;一般等级的信息是指出现学生关注度高的舆情,有危险发展的趋势,需要值得关注的舆情;而危险等级则是出现敏感信息,例如危害社会安全、破环和谐稳定、影响高校声誉等信息,则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避免网络舆情大规模集中爆发。在舆情完结之后还应有相应的善后机制,比如责任追究,经验总结,舆情信息存档等。

(二)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舆情指标体系是进行网络舆情态势研判和预警决策的基础,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对不同的舆情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引导策略。以往的舆情监测的目标主要针对一些负面、消极和虚假的信息,或涉及师生安危的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等,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监测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动向,分析预测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做到及时发现、预警,以防患于未然。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应该更全面,即及时检测出各类热点,区分类别和性质,给与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受众、内容、传播4个维度构建包含13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1. 网络舆情主体

网络舆情的发布者,他们将所见所闻信息以文字、图片、影音等方式进行发布,高校对舆情主体的监测主要是区分发布者是校内学生还是校外人士,校内学生发布则可调查其所在专业和年级,引发舆情的事件、原因等;校外人士则关注其号召力,活跃程度和粉丝数量,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是否为“意见领袖”,并分析其态度倾向,一般发布者的态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其他受众的态度倾向。

2. 网络舆情受众

网络舆情的参与人群和行为主体,舆情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呈现舆情总体的方向,高校舆情监测首先要区分舆情受众是以学生为主还是其他网民为主,地理分布情况是高校范围还是全国范围的,访问量的变化趋势,受众的整体态度倾向是以支持、中立还是反对为主,其中受众若主要集中在学生,波及范围以高校为主的舆情,则是高校舆情监测的主要部分。

3. 舆情传播

舆情传播监测舆情的扩散情况,完整的舆情演变会经过萌芽、形成、爆发、高涨、消退、消亡几个阶段,在舆情的扩散过程中,高校若能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公布真相,与学生、网民沟通,越容易清除不良信息和谣言,从而取得学生、网民的信任,平息事态,甚至可以扭转局面。

舆情传播的监测指标包括:首发平台,常见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QQ、贴吧等,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微博平台的传播范围要更广泛,参与受众更多,而微信、QQ则更私密、具有一定的圈层化特点,最初会在小范围内传播;舆情的活跃度是指信息发布后点击量、评论量、转发量;舆情热度则选取微博热搜排名、百度的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这些容易观测的指标,活跃度和热度有助于我们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时间的跨度可分析舆情发展的阶段,自媒体的发展使当前很多的网络舆情时间跨度都很短,一两天内就完成爆发、高涨和消退,很快又产生新的舆情,因此给高校管理者反应应对的时间并不多。

4. 舆情内容

舆情的内容显示舆情的详细信息,通过对舆情内容的分析,才能更好进行引导和应对。首先分析舆情的主题,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内外的时事热点,此类舆情,学生主要是参与者,重点关注学生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避免学生做出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另一类是与高校相关的舆情,这类则要重点监测,首先区分是与本校相关的还是外校的,其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主题,具体包括:教学问题、师德问题、管理制度问题、校内治安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学校社会声誉等。再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舆情内容的详略度,研究发现,带有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内容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扩散更为迅速[5]。最后,监测是否含有敏感信息,比如出现危害社会安全、煽动民族、宗教冲突,鼓动暴力性事件等,则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

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的建议

(一)转变管理思路,从事后的被动应对转变到事前的主动管理

高校管理者要从“管理者”转换到“参与者”,对舆情由“封、堵、截”转为疏通、引导,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构建与学生全方位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向学生发布信息、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的意图,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参与权,善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形成舆情的柔性治理机制,加强学生自治能力

高校学生群体既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网络舆情的治理者,高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伦理自律,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真伪的能力,培养慎独精神和质疑意识,面对网络舆情事件不盲目轻信,学会冷静思考,进行追根溯源调查和追踪。

(三)建立高校網络舆情内外联动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良好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内在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外在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布部门的强强配合。首先,高校网络舆情之所以会迅速爆发,归根结底是在网络舆情萌芽时未被及时掌握和及时控制,因此,高校应从内部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构建网络舆情监测、预告及防范体系,确保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畅通无阻,创造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循环,从根源上杜绝不实消息的产生。其次,高校要与自媒体平台“监管人”及新闻媒体保持良好关系,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快速、准确处理的同时,做好与相关自媒体平台和相关媒体负责任人的沟通,实时对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进行发布,做好“原生态”网络舆情真相的还原及对内和对外的热点事件的澄清。

(四)善加利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正面舆情

对高校网络舆情不仅要重视负面的舆情,也要关注正面的、积极和有意义的舆情,对这些事件善加利用,不但能形成正面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发生与本校相关的正面舆情时,善加引导,还能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曾润喜.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63-65.

[2]张明.2018高校舆情负面案例汇总解析[EB/OL].https://www.eefung.com/hot-report/20181220162449,2018-12-20.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38-42.

[4]陈新杰,呼雨,兰月新.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05):4-7+20.

[5]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自媒体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