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0-04-17赵春喜
赵春喜
摘 要: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具有独到的地方。可以按照学费形式、办学主体、学生来源、学习目的和课程内容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又可以分为激励、运行、传播和保障四种机制。这种机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同时我国在这方面的先进做法同样值得总结。
关键词: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01-04
Abstract: The shar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uniqu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form of tuition, the main body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source of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study and the content of course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echanisms: incentive,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guarantee. This mechanis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advanced practices in this area are also worth to be summarized.
Keywords: America;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problems
一、概述
新媒體技术以其交互性、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优势,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及实施,加快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实施,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优质教育资源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的教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经验、技能、资产、费用、制度、品牌、人格、理念、设施以及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物质生活水平不同,对于教育资源的属性、价值、用途、利用方法和实现途径等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和看法也随之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文所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权威性。课程开发人和主讲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资质。其二,品牌性。名校的品牌优势,名牌大学或者著名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其三,普适性。课程内容要具有普适性,尽量避免过于专业,因为公开课是面向大众的,提升大众普遍文化水平的。其四,艺术性。课程制作、教师表达、服装穿着、画面内容等等都要有一种美感,使观众有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三、美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阶段与分类
美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课件运动(OCW)和开放教育资源(OER)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媒介上侧重互联网共享,进入21世纪则强调移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共享。
(一)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阶段
美国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为萌芽阶段,主要面向校内为主。1998年,纽约大学曾经创立了一个NYUonline Inc.远程教育公司,进行学历和非学历远程教育,由于付费等各种原因,2001年即倒闭。这是早期资源共享的一个案例,因为它的有些项目也是免费的。上个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将大量课程资料放在互联网上,其目的在于期望全世界的学习者能够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这个时期的开放课程是零星的。这个阶段资源共享还有一定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些美国的学者呼吁这种免费的共享制度。1998年丁斯(Dees J.G.)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写了一篇《企业的非盈利性》的文章。他认为由于税收的下降,企业民权运动不断高涨,倡导采用底线商业模式。这种思想强化了社会项目的推广。[1]第二阶段为2001年到2006年,为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美国为主。2001年4月4日,MIT校长查理斯·M·韦斯特(Charles M.Vest)称将在今后十年内把该校的所有课程资料开放,供全世界人们免费阅读和自由下载。这往往被看作是开放课件运动的正式发端。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到2006年耶鲁大学开始建设免费公开课。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2006年6月,开放课件联盟建立,标志着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化方向。这年,以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所讲授的《正义》为代表,标志着美国大学公开课走向世界。[2]
(二)美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分类
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按照学费形式分为免费和付费。美国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是免费的,也有一部分是付费的。2009年初,在美国纽约创建的2tor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则来自于学生所交学费的利益分成。2tor的经营模式是让教授们分享材料、提供教案和交互性课程以及帮助学生的网络平台,然后授予相应的学位。[3]第二,按照办学主体分为高校、公司和个人主办的优质资源,譬如可汗学院则属于个人主办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按照学生来源分为面向国内为主的资源和面向国外为主的资源。第四,按照学习目的分为消遣类课程和提高类资源。譬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世界的爱情哲学》则属于消遣类;而密苏里州立大学的公开课《1877年以来的美国史》则属于提高类资源。第五,按照课程内容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大类等等,譬如康奈尔大学的《法学基础》等。就传播范围和点击量而言,人文科学的课程比较受欢迎。
四、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
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其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美国教育资源共享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但是积极是主要的。无论对于其本国还是对于世界乃至对于中国都是很大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在美国本土的影响。据报告,美国大学在线课程的质量可以做到和传统课程效果一样好,有些甚至优于传统课程。这是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高校积极推广网络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开放教育运动不仅仅是大学也包括基础教育。2015年底,美国已有10个学区开始使用开放许可的教育资源,并将在一年内替换至少一本教材。[4]2016年3月,根据德克萨斯州奥斯丁(Austin)的调查,美国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比教材使用率高。这充分显示了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无独有偶,2016年,美国16%的教师认为课堂上智能手机有害,而2015年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为35%。从而说明新媒体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
第二,对世界的影响。美国借助英语的优势在世界上推行其公开课。目前,全球已有200多所知名大学参加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在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的框架下,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程。[5]2005年5月来自日本的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等六所高校发起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apan OCW Alliance);2006年初法国巴黎工程技术大学发起的“法国工科开放课件联盟”。从这些组织来看,它们对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必将推动人类知识的共享,造福人类社会。
第三,对中国的影响。2003年4月,教育部就启动了“国家精品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将1999年以来建设的部分国家级精品课上传到网上。MOOC在中国的热度甚至要高于美国。同时,中国还出现了SPOC这种私人慕课的形式。2008年美国MOOC一经出现很快传到国内,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0年后介绍到国内,2013年中国知网就有117篇相关论文,到了2015年有1522篇,2018年已井喷式地突破了10000篇。
(二)消极影响
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他们也遭遇了困惑。杰弗瑞·杨(Jeffrey R.Young)在2013年3月4日在《高等教育年鉴》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宽带分割”可能阻止了人们的在线学习》,认为“根据新互联网和美国生活项目,44%的美国成年人无法利用宽带在家里上网”。[6]可以说,美国的硬件设施阻碍了其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国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现在并不逊色美国,甚至有些方面还超越了他们。我们需要建立技术自信、学术自信和教育自信,敢于“书写”国际的技术规则。
世界各国对于开放教育资源这种模式并不是十分认可。国外学者坦承:“即便开放教育资源倡导者极力向全世界推广,但是并非广大教育界都知道和了解它。”[7]实质上,这还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是利益的问题。我们必须设计一种其他的制度,保证课程和知识的开放,同时还能保护和鼓励作者和老师的积极性。是否将来在课程的点击率上进行技术的研发,对点击率和下载率高的教师给予物质或者名誉上的奖励。
五、美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美国优质教育资源之所以能够共享,主要源于他们从制度上建立了一套措施。其共享机制的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激励机制
美国十分重视优质资源共享,美国教育部长阿耐·杜康(Arne Duncan)称网络课能够扩大教学规模,降低成本。他还说“我对MOOC课程非常非常感兴趣,我们也需要高等教育的颠覆性创新”。[8]资源共享往往以互利为目的,在集中分布式的共享模式下,需要各个资源提供者积极参与,贡献各自的教育资源,美国政府给予了激励措施,给资源提供机构财政上支持,如免税。对于事实共享过程中因技术难度太大而无法实现时,政府给予技术层面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声誉的需要也是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因素。我们考察了美国可以共享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网站,很多是免费的,但是依然十分活跃,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校的名誉,提高一些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换言之,网站根据下载量对一些大学的课程进行排名。2012年,美国教师联盟和英国一家数字化教育公司“TES Global”联合开发了免费的“课程分享”网站(Share My Lesson),它联合《泰晤士报》对世界上800所著名的大学在公开课方面进行排名。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运行机制
就运行机制而言,一是要有先进的设备。如今无线互联网是优质教育资源运行的主流设备。例如eThemes、 Coursera和edX等公开课网站能够分享到脸书和谷歌等。这便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二是要有广泛的面向。就是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的对象国外学生比例很大。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在国外的学生比例占66%。2011年参加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免费在线课程的160,000名学生,来自190个国家。这种机制的结果在于扩大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我国要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也应当借鉴这种经验,扩大在国外的影响。
(三)優质教育资源的传播机制
当前传播机制的核心在于无线网络的上传和下载方面。我国利用新媒体在这两个方面略高于美国,百度教育文库、爱课程分别提供了对移动客户端的支持技术,而美国只有 Coursera 提供了移动客户端支持技术。与中国相比,他们在传播方面限制过多,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产权,资源也远非那么丰富。今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共享资源的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相关法律文件有待不断出台。网上考试也是资源传播的一种,是课程学习的必要环节。美国正在探讨如何网上考试,使学生获得学分,从而增加证书的含金量。2012年,Excelsior学院为18,000名学生提供了在线学分考试。这占考生总数98,000的18.4%。[9]
(四)优质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
国外往往倾向于采用法律制度进行保障,但是由于优质资源共享这种新生事物出来时间还较短,法律还跟不上形势发展。所以他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经费保障。没有经费保障,任何教育资源的传播都难以为继,因此他们也在探讨收费模式。乔厦·吉姆(Joshua Kim)认为从长远看需要投入,他说:“关键是我乐意付费高质量的课程。”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从美国的研究来看,免费共享资源恐怕不会长久。这种经费保障机制是联邦政府通过资助学生进而资助学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政府资助,虽然还没有明确法律条文,但是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依然可以保证其一些经费。自1992年到1997年期间,美国马歇尔·合德莱教育资源学院公司(Michael Hedlund)通过六个联邦优秀学生贷款项目,从“宾夕法尼亚高等教育学会总部”(PHEAA)获得了85,254.87美元的贷款总额。[10]这是美国开放课件运动之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财政制度设计。笔者认为,这种制度在中国很难实施,还是应当资助高校,责成高校开放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质量保障。上面提到的“课程分享”网站则明确显示了用户对资源的等级评价信息,实时公布高访问率资源的排行榜。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评价制度,是质量保障的机制。2002-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对美国大学网络课程的质量和规模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起到了质量监督的作用。
三是法律保障。美国的很多法律都为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诸如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和《2010年学生财政资助义务法》(The Student Aid and 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 of 2010)等等。1965年11月8日,《高等教育法案》(The Higher Education Act)签署生效。这个法律强调了大学的教育资源建设。约翰逊总统签署的这个法律意在帮助每个有志愿的个人接受高中后教育,从而促进个人收入提高和国家经济繁荣。之后,约翰逊总统还声称:“我们国家为任何一个希望学习知识的美国人敞开大门。”[10]实际上,美国通过一些财政资助的办法来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资助给学生,让其购买相关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直接资助高校,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六、对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启示
第一,以借鉴的目的研究美国做法。就当前而言,美国的公开课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影响上都比中国要好,然而在技术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2013年苏州大学冯林林认为:“中美网络公开课在学生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美国公开课在作用效果上要好于国内公开课。女生对公开课满意程度整体高于男生。[11]”具体美国某所大学公开课的特点的介绍,涉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网络公共课。韩阿伟在其《耶鲁大学公开课的特点与启示》一文中谈到,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具有免费、师生互动、语言风趣,基础课程等几个特点。也有学者著文指出:“中国在课程的分享机制和功能方面要比美国强一些。”[12]我认为王炜教授的说法颇有道理。我国在无线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新媒体方面并不比美国落后,我们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方面也有经验可以总结。
第二,以公司的形式开办网络课程。这里实际探讨了其运行模式,公司与大学的合作,实行免费课程,公司通过广告盈利。美国的教育资源分享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公司运营。在美国的ProQuest Central数据库搜索“教育资源”词条,工具栏会自动出现另外一个词条“教育资源公司”,足见这种公司在优质教育资源传播中的作用。现在开始一些新兴公司及非营利组织向民众提供系列免费非学分大学课程,只要能上网有学习的意愿就行,edX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第三,以无线为手段构建空中课堂。我们必须采用无线互联网推出相应的优质教育资源,因为这种传播手段越来越成为主流。我们必须关注新媒体在课程传播中的作用,大量采用新媒体,诸如微信公众号来发布优质课程。诚如有的专家所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而且可以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13]可见,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1]Dees, J. G. Enterprising nonprofi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1):55-67.
[2]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2-145.
[3]李逢庆,赵建民.教学信息化:一场走向在线教育的革命?[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5):67-71.
[4]姚萍.美国“开放运动”鼓励学校使用开放教育资源[J].世界教育信息,2016(1):77.
[5]J. Randy McGinnis, Patricia Simmons(et.al).Beliefs and Perceived Needs of Rural K-12 Teachers of Science Toward the Uses of Computing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6,5(2):111-120.
[6]Robert.L.Jackson.Books,Articles and Items of Academic Interest[J].Acad. Question, 2013(26):244-248.
[7]Olcott, Don, Jr. OER perspectives: emerging issues for universities[J]. Distance Education,2012,33(2):283-290.
[8]Libby V.Morris.MOOCs,Emerging Technologies,and Quality[J].Innov High Education, 2013(38):251-252.
[9]Cayetano Medina Molina,Ramón Rufín Moreno,Manuel Rey Moreno.Previous beliefs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J].Int Entrep Manag Journal,2013(9):199-216.
[10]Keeton, Richard B. Guaranteed to Work or It's Free!: The Evolution of Student Loan Discharge in Bankruptcy and the Ninth Circuit's Ruling in Hedlund v.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stitute Inc.[J]. The American Bankruptcy Law Journal,2015,89(1):65-96.
[11]馮林林.中美网络公开课国内传播效果调研——以苏州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2]王炜,李海峰.中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比分析——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三)[J].电化教育研究,2015(3):107-113.
[13]杨宗凯.借助信息化再造教育流程[N].人民日报,2016-0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