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中应用分析
2020-04-17王艳坤
王艳坤
【摘 要】 目的: 探究对脑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方法: 现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实验组和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 实验组患者拔管用时和清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组人数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差异(P>0.05)。 结论: 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介入治疗;脑动脉瘤;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9.0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25-01
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得在进行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等血管内操作手术提供了影像技术支持 [1] 。理想的介入麻醉应该有较为持久的镇痛,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高,用药安全性高,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低。本文重点在于探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脑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脑动脉瘤患者30例,将他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例。排除肝肾等器官不具备正常功能的患者,排除不能进行手术介入治疗或不适合手术治疗及进行麻醉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和手术麻醉方式。实验组患者年龄27-69岁,平均(52.1±4.7)岁,男7例,女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7-69岁,平均(51.8±3.2)岁,男8例,女7例。两组患者资料大体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均行常规检查,包括血氧浓度,血压及实时心电图等,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2]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铵和艾司洛尔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为患者插入导气管并连接呼吸机,维持二氧化碳压力处于25-35mmHg范围。此外,对实验组患者以静脉微量泵注方式以每小时3 ~ 5mg/kg的量为患者持续注入丙泊酚,以每小时6.0 ~ 15.0μg/kg的量为患者持续注入瑞芬太尼,若患者手术在120min内能完成,不需要注射肌松药物,否则每小时以0.15mg/kg剂量注入罗库溴铵。为防止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等事件,还需要再手术中持续注入一定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则以静脉微量泵注方式以每小时3 ~ 5mg/kg的量为患者持续注入丙泊酚,以每小时3.0μg/kg的量为患者持续注入瑞芬太尼,并根据患者情况以每小时2μg/kg剂量追加芬太尼,其他肌松药物等使用方式同实验组一致,手术完成后将患者送回至恢复室,等到患者清醒后并可以按照指令配合活动拔管后,观察0.5h,若无异常,送回手术室。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 对两组脑动脉瘤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进行记录与统计。
1.3.2 对两组两组脑动脉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对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描述,计量资料用(x ±s)描述,组间经t和x 2检验, P<0.05时,具有可比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对比
对两组脑动脉瘤患者拔管时间和情绪用时进行记录发现,实验组拔管用时及清醒用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表明,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人数比对照组少,表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也具有较高安全性,详情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手术类型及难度增加导致对神经外科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有较好的麻醉 [3] 。以往动脉瘤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局部麻醉联合使用神经安定药物,但此种麻醉方式的缺点在于时间较短,不能满足较难找到血管栓塞的患者。为避免患者在体位方面不能忍受,临床先多采用全身麻醉,脑动脉瘤手术对肌松药物要求低,但对深度麻醉镇痛效果要求高,要保证患者在麻醉后还能较快苏醒并恢复意识。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且麻醉效果强,患者用后苏醒快等优点 [4] 。属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瑞芬太尼起效快,短时间内能在组织和血液中溶解,消除半衰期和分布半衰期均较短,可控性强,镇痛效果好,大量使用也不会蓄积,对患者安全性高 [5]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对脑动脉瘤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选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方式的对照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雖然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发应的人数相对较低,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与样本数较少有关,但也表明了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再一次验证了在治疗脑动脉瘤患者时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脑动脉瘤患者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伦刚.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效果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7,12(27):42-43.
[2] 秦正敏.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效果与安全性评价[J].医药前沿,2017,3(7):15.
[3] 苏含武,杨永智,卢春霞.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J].医药前沿,2017,15(30):157-158.
[4] 陈再兴,刘勇军,徐名开,eta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急腹症患者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J].河北医学,2017,2(6):259-260.
[5] 周会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7,7(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