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图与心电向量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4-17黄华

健康大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肌缺血心电图冠心病

黄华

【摘 要】   目的: 观察分析联合应用心电图和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组:有临床症状者为观察组(74例),无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46例)。均采用心电图和心电向量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检查方案的阳性率。 结果: 在对照组患者中,联合组检查阳性率为86.96%,明显高于心电图组的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联合组检查阳性率为90.54%,明显高于心电图组的3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应用心电向量和心电图检查能够明显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确诊率,增加临床参考意义。

【关键词】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电向量;心电图;联合检查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16-01

冠心病是我国临床比较多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诊断除了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外,应用比较普遍的无创检查方式就是心电图,能够通过 ST-T 段变化来反映心室自除极化终末至复极化开始之间的点位改变,而且当心肌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典型的 ST 段改变及缺血的 T 波 [1] 。但是,心电图 ST-T 段的变化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会出现误诊和漏诊。本文观察分析了联合应用心电图和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和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组:有临床症状者为观察组(74例),无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男40例,女34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58.41±8.66)岁。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8.38±8.58)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人均应用美国 AT 公司提供的 HR-4A 心电图工作站进行同步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电向量分析,并根据检查项目的不同分为心电图组)和心电图 + 心电向量组。具体操作位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平静状态下链接心电图各导联,常规进行心电图和心向量检查。

1.3 观察指标

依据 ST-T 段的变化来评价心电图是否阳性,同时结合 T 波形状、大小及 QRS-T 夹角来评价心电向量是否阳性。其中心电图和心电图向量结果的异常分别以《心电图学》和《临床心电向量图学》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 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案检查阳性率比较

如表1所示,在对照组患者中,联合组检查阳性率为86.96%,明显高于心电图组的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患者采用不同檢测方案检查阳性率比较 如表2所示,在观察组患者中,联合组检查阳性率为90.54%,明显高于心电图组的3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方案的改变,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病率每年都在攀升,而机体代谢紊乱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诱发心肌供血不足,因此,我国冠心病已成为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冠心病伴发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是以病人出现心前区的持续性的憋闷以及疼痛,部分病人可放射至牙齿以及后背,有的病人根本无任何临床症状,但是检查能发现典型的冠脉和心肌缺血的改变。由于病人没有心绞痛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很容易被漏诊,增加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的几率,增加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属于临床应用比较普及的心脏疾病的检查手段,具有无损伤、操作简单及价格便宜的优点,是目前筛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最常用的手段。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以 ST-T 改变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心电图上出现 ST-T 改变并非不完全是因为心肌缺血单一因素导致,其还可能与其他外界原因有关,如服用洋地黄药物、血钾偏低、体位变化及中枢神经损伤等,这些外界因素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心电图ST-T 的变化,而心肌缺血时的 ST-T 改变仅是短时间变化,在安静状态下可能并不能反映出来,从而造成临床的漏诊和误诊。心电向量一样是经过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之一 [2] 。心电图属于心电向量在不同平面上的投影,只能显示向量在不同平面的方向以及大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都会干扰心电图的表现。心电图不能有效的观察出心肌缺血所诱发的T环离心支及回心支的转速相同以及发生长度比例的改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中选用心电向量其目的是了解心电向量的T环和QRS-T的夹角,而T环的变化(形状、角度、大小、方向、旋转速度)、QRS-T角度及QRS比例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心肌缺血的确诊率。心肌缺血通过对复极指标T 环方位来进行诊断。心电图工作站在记录心电信号的同时将心电向量环描记成立体图案,更有利于对不典型心肌缺血的诊断 [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心电图组。综上所述,联合应用心电向量和心电图检查能够明显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确诊率,增加临床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海玲.心电图联合心电向量检查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66-2668.

[2] 林兆英,伊丽艳.心电图与心电向量联合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0):21.

[3] 祁素艳.心电图与心电向量联合检查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6):161-162.

猜你喜欢

心肌缺血心电图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思考心电图之176》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及分析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Holter关于心肌缺血检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