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总得有个度
2020-04-17殷娟
殷娟
摘 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汲取知识、建构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探究性学习情境的设计,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观察、实践、比较、归纳等探究活动的深入,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形成有效的概念表象,让概念在学习思辨中不断成熟起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概念建构;素养发展
做事情都应该有个限度。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因其没有统一的尺度,所以导致很多时候都难以很好地把握,而让事情的处理变得异常不顺利。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也有如此现象,我们教师通常为了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总会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等,引导他们去积极探索,让他们在探究性学习体验活动中感知概念,积累概念的表象等。如何把握好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度呢?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把握好时空开放度
给学生探究知识形成应有的时空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很难把握好这个度。有时是抛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尽情地操作、讨论等。看似现实参与度极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细心审视之,就不难发现,学生的探究学习只浮于表象,眼中只有那表面上的数学现象,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概念本质的探究上,也没有让学习思维参与进去,导致学习探究的面太广,实效比较差。
究其缘由,就是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时空过大,也没有明确的活动要求、操作要领等指向性强的思维任务,致使学生的学习个性无原则地释放,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宛如八仙过海,也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看似热闹,却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
案例一:在二年级“3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利用课件呈现了一幅草地、小桥、小河、蓝天、白云、大树、小鸭子做操等的组合画面。上课初始,教师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仔细地观察画面,开动小脑筋,看看你都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内容?
问题情境,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再加上低年级学生爱表现等心理特点,此时的课堂可谓一片沸腾。
生:我看见了美丽的草原,你们看,那草多绿啊,好漂亮!
生:你看,那蓝蓝的天,还有朵朵白云呢!
师:你们的观察真细致,表达也很到位,还有谁想接着说的?
生:那弯弯小桥也很漂亮。
生:大树很大,也很高。
……
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堂也很热闹。但到这个时候,也许你还不知道这情境创设的作用是什么吧?是啊!学生是沉浸在观察交流之中,但这些交流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吗?答案显而易见。案例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超过一个度,它就会变得天马行空,就会冲淡学习的目的,让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探究活动的度,使之真正成为孩子们数学学习的助力,成为有效课堂的坚实力量。
当然,我们也无须矫枉过正,谨小慎微,把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得细致入微,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详尽预设亦步亦趋地走下去,从不越雷池一步。这种按图索骥式的探究活动,又会是怎样的实效呢?由于活动的每一步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都是按照教师的意图执行着,所以孩子们的学习思维会有爆发的机会吗?当然不会,他们只能成为一种程序的执行者,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创新力,尽管能学到知识,也能解决好问题,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死气沉沉的、没有朝气的。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脉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其正在发展的这一特征,努力创设一个个合适的且又有一定开放度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得有效的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把握好内涵抽象度
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经历归纳、抽象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才会让学习上升为概念,并逐渐内化为认知建构。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把握好探究活动中本质抽象的度,让学生经历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
同时,教师还得创设必要的探究学习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感知认识,促使概念表象的不断生成。其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归纳、抽象就成为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如果太大,学生就难以精确地提炼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步如果太小,就如同挤牙膏一样,概念的本质就会被一点点挤出,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缺乏应有的思考性。
案例二:在五年级“梯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感知梯形、感悟梯形,创设了系列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较准确地提炼出梯形的概念。
师: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图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它是一个梯形。
师:真不错!你能创造出一个梯形吗?
生:可以剪出一个梯形。
生:我是画出了一个梯形。
生:我用小棒摆出了一个梯形。
生:我在钉子板上围出了一个梯形。
……
师:通过活动,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就是梯形呢?
生:像黑板上的图形都是梯形。
生: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经历了较长的探讨过程,学生始终都没法精确地归纳出梯形的概念。原因何在?皆因为,教师创设的探究体验活动太宽泛,没法让学生获取最有利于概念抽象的那些梯形所独有的本质属性,致使学生难以深入梯形本质属性的内部,无法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抽象。
回顾案例,教师只设计了两则探究活动:一是创造梯形,二是抽象梯形。活动较为空乏,没有针对梯形的本质去谋划,所以学生難以归纳且不能准确抽象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在此期间,教师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把握好梯形认识的探究活动的度,那么就一定能给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启迪。如在创造梯形之后,设计一个“你的梯形与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等”的比较探究活动,学生就一定能把梯形置于四边形的框架中去解读,也一定能在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中找出梯形的唯一属性——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如此扎实的活动之中,抽象梯形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使学生能够较为科学地进行学习归纳、抽象,教师就得科学地把握概念抽象的度,并通过设计精准的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逐步提出数学知识的那些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更科学地把握好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煉出概念,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活力,也充满智慧。
三、把握好活动评价度
评价是儿童数学学习的润滑剂,也是诱发创新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改善教与学环境的滋润剂。为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就得把握好探究活动中激励评价的度,用恰当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有效观察、积极合作、创新思考等,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主动性、自主性,既有个性飞扬的色彩,又有智慧学习的光辉。
案例三: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要义,教师就得设计一些较为典型的习题,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战中理解周长的本质,并在学习中学会比较和思考。
师:通过练习,老师发现大家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着很高的水平。不过老师还想再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学生很高兴地答应教师的挑战,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挑战题目的出现。)
课件呈现:李林同学准备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又是多少呢?你能帮帮他吗?
生:简单!把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列,不就是个长方形吗?它的长为6厘米,宽为1厘米,周长为(6+1)×2=14厘米。
师:你的反应是我们班最快的,真棒!其他同学有结果了吗?
生:可以摆成2排,拼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周长是(3+2)×2=10厘米。
师:不错!通过这些思考,你有没有新的发现啊?
生:拼成的长方形周长变小了。
生: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6个正方形的周长总和要小得多。
生:我知道了,周长变小的原因是在拼的过程中,那些在图形里面的边就不再是周长了。
……
师:你们的发现真是了不起,你们真是一群爱脑筋的孩子。记住,要学好数学,只做习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学会归纳总结!
……
用好探究学习活动评价这一杠杆,它就能撬动孩子们数学学习的支点,让孩子们乐于探索、勇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案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还促使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个性的释放。案例中的最后一部分,就是评价带来的奇迹。因为教师前面的延迟性评价,扩张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从而为他们进行积极的学习、发散与联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们在比较中归纳出规律,使得整个学习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得做个智者,学会把握好评价的度,把握好引导抽象的度以及时空开放的度,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能够自由地畅想、积极地探索,从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灵性,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释放出人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