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2020-04-17沈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学具教材

沈科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潜能的数学课程。本文从教材、学具和生活的延伸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浅析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进一步明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内涵。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教材;学具;生活

2011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阵地,教师是该课程的开发者与执行者,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合适的学具,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执教经验,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对“综合与实践”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策略进行探究。

一、延伸教材

教材编写时受版面的限制,很多知识点不能充分展开。而综合与实践活动则能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在了解教材编写的真实意图后,将枯燥的知识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思想 [1]。

1. 延伸教材中的插图

案例1:“分类与整理”的活动设计

如图1,这张“整理书包图”最好的延伸内容就是当下热门的“垃圾分类”。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带领学生观看垃圾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各种危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组织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标准。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可使用口诀背诵法,让学生牢记分类标准;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区捡垃圾,将捡到的垃圾放入相应的垃圾桶。

由教材中一张简单的图片延伸到垃圾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不但让学生接触了数学中的“分类与整理”知识,同时还产生了“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将垃圾分类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养。

2. 延伸教材中的习题

案例2:“数字编码”的活动设计

问题呈现: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数字编码?它们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这道题可利用住宅门牌号码、电话号码、汽车牌号等与生活相关的编码信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延伸。笔者根据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关于“邮政编码”的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1)带领学生观看邮政系统信件自动分拣机的操作视频;

(2)带领学生参观邮政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

(3)探索邮编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省、市、地区的邮编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六位数组成的邮编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在本次活动中,学生经探索发现:邮编数字前两位代表省份,第三位表示市(地区),第四位代表县(市、区),最后两位表示镇(乡)。

邮政编码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信件分拣的效率,有效地减轻了邮政人员的工作量。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字可以刻画实物的状态,还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延伸学具

学具的使用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尤其适用于处于初级认知阶段的小学生教学 [2]。巧用学具能拓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如何用好学具是值得教师探讨的一个问题。

1. 源自教材的学具

案例3:“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活动设计

问题呈现: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写出相应的算式(如图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或_______

加法算式:3+3+3=9

乘法算式:3×3=9

加法算式:6+6=12

乘法算式:6×2=12或2×6=12

加法算式:4+4+4+4+4=20

乘法算式:4×5=20或5×4=20

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摆出各种图形,并运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棒的数量(如图3)。本次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巩固了本章节所学知识,还让学生萌生出创新意识。

2. 生活中的学具

教材配套的学具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中却有无穷无尽的学具可以选择。例如各种球类、盒子、吸管、铅笔、尺子等,都可以作为学具来使用。而七巧板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一种学具。

案例4:“图形”章节的活动设计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百变七巧板”活动,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如图4):

学生在七巧板的摆放中充分认识了各种图形的特征,同时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3. 制作学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变废为宝,参与学具的制作,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案例5:“长方形面积”的活动设计

笔者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形。学生大部分选择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铁丝、小棒或者木条等。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材料,创造出各种模样的长方形。甚至有学生把相交的两条边固定起来,还有两条边则不固定,这样就可以调整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根据长、宽的变化,探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这是一个手脑共同协作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事实证明,自制学具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延伸生活

数学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所服务。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中,教师应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理論与实际的结合中优化课堂教学 [3]。

1. 運用生活中的物体来呈现教材

教育学家布朗先生认为:“用来学习的素材,应该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存在。”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资源作为学习背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案例6:“生活中的数”的活动设计

师:请大家寻找一下教室里存在的“数”。(学生东张西望、窃窃私语)

生1:咱们教室有两扇门、六扇窗、两块黑板。(学生的目光随着生1的描述而移动。突然,一只虫子飞到窗户上,学生都很惊奇,不禁议论起来)

师:既然大家对这只蚱蜢有兴趣,那我们就找找这只蚱蜢身上存在的一些数,好不好?(学生对这个提议充满了兴趣)

生2:它有两只眼睛,一个头。

生3:它有两根触须。

生4:它有四条腿,一对触须。

生5:不是四条腿,是六条腿。

生6:它有四条细点的腿,还有两条粗点的腿,所以是六条腿。

生7:它有一对会飞的翅膀。

生8:不对,它飞起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两对翅膀。

……

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着这只小蚱蜢,笔者搜索出关于蚱蜢介绍的视频和资料,现场呈现给大家。在一节平常的数学综合实践课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生活中的数,还学会了观察和反驳辩证的技能,既掌握了蚱蜢这种昆虫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索的精神。

2. 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来替换教材

教材虽然提供了各种情境,但它始终是静态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若教师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学生喜欢而又真实存在且富含童趣的情境来替换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必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7:“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活动设计

图5呈现出的是购书情境,学生基本都亲历过,但在书城购书时却是扫码后电脑计价,不需要动笔计算。笔者根据这个情况,设计了新的情境来替换教材上的这个情境。

师:学校准备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举办书法竞赛,写些什么内容呢?(呈现教材)大家想想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生1:每行有24个字符数,3行有多少字符数?

生2:那么15行有多少字符数?

师(演示课件:字数统计283个):请大家观看课件,想一想,一张方格纸够不够抄写这篇文章?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3:需要知道这张方格纸的总格数。

教师顺势将新知教学“24×12”引出。书法竞赛是学生有过参与经历的活动,对于解决“这张纸够不够抄这篇文章”必然需要经历两位数相乘的过程。这种情境的替换,较原教材上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可以通过教材、学具和生活三个方面的延伸来设计,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而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敢想、敢做、勇于放手,运用各种活动策略,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逐渐积累生活经验,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  支红霞.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化研究[J]. 名师在线,2017(14).

[2]  周浩明.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改善对策[J]. 新课程导学,2017(11).

[3]  沈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性教学研究[J]. 吉林教育,2017(14).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学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