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从商业读本看清代晋商的惜字思想
2020-04-17孙欣
孙 欣
“敬惜字纸”的行为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行,其流传原因学者们也有过深入研究并在国内外引起热议。作者在查阅清代晋商商业读本时发现,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晋商“敬惜字纸”的行为,说明惜字思想在晋商中普遍流行,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对商业读本中有关“敬惜字纸”的行为考察和研究,探讨晋商的惜字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惜字思想的流传
“敬惜字纸”的行为,既是对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美德的弘扬,与人们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惜字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后经隋代科举取士,“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更强化了人们对字纸的敬重,人们认为只有“敬惜字纸”才能顺利走向科举之道。将“敬惜字纸”与功名之报紧密相连,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明清时期,惜字思想达到鼎盛,人们“敬惜字纸”的行为也更加频繁,例如晚清吴大澂曾言,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中,他都会去江苏会馆监督焚烧字纸。至民国时期,惜字思想继续延续,刘大鹏在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道:“初晨,予在剧场,遍地皆有纸烟之包,皮上有字。因拾之归,遵古‘敬惜字纸’之遗训”[1]。及至今天,惜字思想仍有余绪。惜字思想的流传,不仅局限于大陆地区,且在台湾等地也普遍流行。
二、惜字思想的表现形式
惜字思想产生的衍生物众多,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建筑、组织、规约、传奇故事等。关于惜字思想的建筑物包括烧字塔、字纸楼、惜字塔、字库塔、圣迹亭、以及敬字亭等,所有用罢的字纸不可随意乱丢,都要送往这些地方烧化,形成“字灰”。每隔一段时间,将“字灰”送至江河湖海,这种行为又叫做“送字灰”或“送字纸”,表达了人们对字纸的敬重和虔诚。“惜字会”和“文昌会”是两种常见的集体惜字活动组织。通过募捐筹款派专人上街收集字纸,定期收买废纸、旧书等,将他们集体焚烧或投入江中,从而祈求获得善报。惜字思想出自人们对文字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表达一般通过教化来完成,因此出现了众多关于“敬惜字纸”的行为规约,最具代表性的是世俗规约和宗教规约,如世俗规约:同治十二年,上海地区晓谕称,制鞋铺不得将店号标写于鞋上、纸坊铺不准纸张上随意加盖印戳。宗教规约:不仅强调对经书要保护爱惜,而且一些劝善书如《文昌帝君惜字律》《惜字新编》《佛说三世因果经》等都告诫人们,人生在世,一切业绩成就都离不开文字,字为至宝,它能使平凡之人更圣贤,底层贫贱者走向富贵,老弱病残者焕发生命活力,若无文字的支撑,则人与兽无异,世间真理无一成立。同时,劝善书中也劝导人们写字下笔时要谨慎,不有损人之意,不把字书放在阴暗潮湿等处任其霉烂腐朽。一些传奇故事更把惜字思想放大夸张,有言一妇人用字纸拭秽后遭雷击而亡,告诫人们,若对字纸不敬,必将吞食恶果。相反,北宋宰相王曾连中“三元”,则是其父惜字美德转化为善报的结果。总之,惜字思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们往往用“敬惜字纸”的行为来求得善报,诸如子孙发达、功名显赫、变愚为智等。
三、清代晋商的惜字思想
晋商在进行忙碌商业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我。他们当中有一类特殊的学习教材,是晋商教育子弟、训育学徒的工具书,即商业读本。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和传授与商业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普及作用,例如银色识别、书法技能、珠算算法、书信格式、记账方式、蒙藏俄语词汇等。此外,一些商业读本中还涉及处世方法、社交礼仪、医用药房等日常生活知识,将品行教育、人文修养包含其中,内容丰富。其中,惜字思想贯穿全书,体现了晋商对文字的崇敬,发扬了晋商崇文重教的儒商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与晋商商业活动的特殊性关系紧密,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壮大,所用字纸逐渐增多,例如各票号商铺之间的书信往来、当铺茶庄的票贴账簿等都离不开字纸。然而,亵渎字纸的现象屡见不鲜,如用其揩抹污秽、包裹物件、糊窗糊壁等。因此,众多商业读本中对此现象有明确禁令,要求人们践行条约规定,并付诸实际行动,强化晋商对惜字的信仰。
晋商的惜字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文字本身的敬重。篆隶楷行草,五体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为民族历史书写出鸿篇巨制。人类文明史的构建,离不开文字的规范、语言的纯洁。当今提倡的文化自觉,最基本的就是尊重文字,学好文字、用好文字。而敬重文字、恪守文德的优秀传统,早在晋商中就广为流传:如《咸丰九年雷大庆修身读本利集》说:
文人之笔,胜于戈矛。不写一切损人害人之字,不写一切词讼控告之字,不写一切伤风败俗之字,不写一切离间是非之字。[2]
其次,善待商用字纸。晋商生活的时代通信不便,信息交流传递一般是通过账簿、书信、票贴等字纸完成。路途遥远、递送费时,需对字纸更加珍视,如《光绪四年贸易须知》(图一)第六条曰:
圣人之字乃是天地间第一等至宝,无论何人都该敬惜的,敬是敬重,惜是爱惜,千万不可用字纸揩抹污秽,东西便不可用字纸包裹物件,切记切记。若遇账目、信单、银钱、票子带着走,只可揣在怀中,切莫放在裤腰及袜子筒之内,如此是亵渎便是大罪过之,人若知道敬字定有吉祥美报,如若作践字纸,亦必因穷终身,此乃确实之言,万勿作寻常视之至切望。[3]
图一 《光绪四年贸学须知》(局部)
此外,晋商惜字思想还体现在对字纸妥当处置。如《生意论述·传家之宝》云:
慎之地上倘有字纸,捡入字篓,不可乱丢,切勿见而不拾。[4]
《学生意要略》中也说倘若碰到字纸,应捡入字篓。可见“捡入字篓”是晋商普遍处置字纸的方式,与其他杂物的处置区分明显。这样的方式既是惜字思想的体现,也便于对信息再次检查,避免重要账目等的遗失,有利于信息保存,如《光绪四年贸学须知》第五条言:
再者地下若有字纸,捡起一看果是废字,便丢入字篓,恐有别人遗落要紧账目,亦须查明交与店东。[5]
最后,对字纸恰当应用亦是晋商惜字思想的表现。如《咸丰九年雷大庆修身读本利集》说:
惜书,圣贤精义,如宝如珍。不以书夹敕、不以书作枕、不以书与妇女夹针线、不卷脑拆角、不乱翻乱揭、不杂乱堆积霉烂。惜字,惜字一千,延寿一纪。不以字纸抹桌拭污、不以字纸糊窗糊壁、不以字纸覆瓮、不以字纸包银裹物、不以字纸放口内乱嚼、不以字纸与妇人脱鞋剪样。[6]
晋商无论是对文字本身的敬重、善待商用字纸还是对字纸妥当处置、恰当应用,都是将“敬惜字纸”的行为融入日常生活的表现,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呈现晋商的惜字思想。此外,晋商还将“敬惜字纸”的行为上升到对毛笔以及书画作品的爱惜,始终恪守着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的阴鸷报应观,如《咸丰二年王锡三记质朴格言买花规式银各路成色平码》(图二)曰:
图二 《咸丰二年王锡三记质朴格言买花规式银各路成色平码》(局部)
一针至小之物,用毕安治妥当,以便再用,至于笔墨,日常所用,旧笔实在不堪使用,又撬新笔,亦要俭点每支笔,银式分有零,各人要良心上过去,不可以大堆上挐来,别人不觉枉费柜上之钱,折了自己之福,言笔者言其大势,诸物皆然。[7]
又如:
一横批、挑山、挂屏、□屏或字或画,或新或旧,俱要安置妥适,包裹合式,以待临时张挂,不可损坏。[8]
结论
惜字思想是尊重文化、尊重知识的集中表现,代表了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社会对文化与知识的敬重。商业读本中对晋商惜字思想的描述,证明了他们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仍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说明晋商是典型的儒商。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塑造晋商子弟良好的道德品行,提高了山西商人的文化程度,对改良社会风气、教化后代均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