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育如何在大学生书法课程中渗透

2020-12-08

书法赏评 2020年6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思政

杨 琳

当今的书法课程教学不只是一个技法的学习,而是以各种知识文化、各种思想内涵充实学生的过程,是精神层次上的重塑,能使学生具有非同一般的胸怀和心境,以手写心。书法课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应坚持情感、学识、素养、审美情趣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书法课程的每个环节。

一、书法课程开展的广泛性是渗透思政教育的基础

常言道:“一人为私,二人为公。”那么,据其逻辑,说书法已走向世界难道还是盲目乐观、夜郎自大么?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书法很早就走出国门,由“一国”(中国)之书法变为“众国”之书法。2009 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理解上应确切一些,即书法的“走向世界”并非“走向整个世界”,而是走向“世界”上的部分国度。即便止于此,亦令人欣慰,更何况借助华人(尤其是其中的高级知识分子)移居世界各地,书法又随之进入更远更广的其他国家与民族之中,如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典、印度,等等。这些国家,已有为数极多的书法爱好者,不仅本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书法选修课,经常举办作品展览,而且于近十年来每年都选派大量的留学生前来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专攻书法。试想,如果书法没有一种非凡的魅力与典范性,异国他乡的民众又怎会对书法投之以青眼、献之以心血呢?有关史料显示,书法早在汉代就被国家列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项目。当时,设立了专门教授书法的学校,名叫“书馆”,学校教师就叫“书师”。另外,法律上又将书法规定为考试科目,“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大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见许慎《说文解字序》所引“尉律”)。如杜度即因善书被汉章帝任命为齐相;汉灵帝时,国家又特设鸿都门学,集中善书者专门研讨书法。可见,书法艺术从古至今具有广泛的教育基础。

一定时代的书法教育意识,是前一时代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下一时代思想的历史渊源。所以,课程思政作为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既是对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又是对先前的社会意识成果的扬弃,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成果的继承,由此,思政与艺术间的根本性关联受到承认,书法艺术努力显扬其自律性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伴随着艺术自律性的自觉而成为热门话题的是“为艺术的艺术”的命题。诚然,书法艺术有着与人的精神性、社会性生活密切的联系,不过同时,又不能忽视书法艺术具有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的独立性存在。从其他条件中彻底解放艺术,纯化这种解放的要求正是“为艺术的艺术”的命题立意之所在,由此,与“为人生的艺术”间相互对立的问题也就被提了出来。在这里所谓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艺术应该是对人的道德的引导、品性的陶冶、社会的改良产生作用进而有助于人生的。不过,按以上说法,前者的要求即便就其自身来讲是必然的,但是过于片面地追求下去,也会像唯美主义那样将人生价值从属于审美创造中去。而后者像托尔斯泰那样强调艺术应该服务于道德的生活也有所失当。其实,对于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观点的对立,不过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片面的强调,在基本原理上并不一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只是表示着艺术倾向上的不同而已。如果能像晚年的尼采和狄尔泰那样把艺术当做是自身生命力的表现的话,前面的两种倾向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统一。在教学中书法艺术形成其理念内容的是书法家精神与自然的美的统一,也可以说是在以世界或自然的本质根源亦即生命力为媒介的书法家的自我感情场中凝聚的人性。

二、大学生书法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人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情感需要。首先,教育大学生培养对已之情。作为情感性、审美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热爱生命、对己有情。要“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学会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的情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改善自我心境,关爱自我的生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待之。书法艺术在表现人原本的生或者说是生命力方面,和所有其他纯艺术一样,可以在其中体味到无限的愉悦另人陶醉。当然,这种愉悦与陶醉是在超越了创作上的艰辛,使最为内在的书法家的生命力得以完全寄托于充满个性的书法形象中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如此满足的结果不单单是伴随着感情上的愉悦,也伴随着深刻的冥想或谛观,由此不妨可以说,书法艺术是自我感情的统一性表现,或者说是依据自我感情客观化的一种精神的安息、安慰。因此,作为情感性、审美性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去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健康乐观充满热情地面对生活,迎接未来的挑战。书法的审美教学并不是仅仅观赏笔法之美就可以完成其鉴赏过程的,正是由于直接感受洋溢于书法作品整体中的制作者的意图及精神的显现,才会体味到真正的美感。换而言之,所谓的书法美,不仅仅在于笔端的技巧之美,从作为制作者生命力表现的气韵以及高尚的书品中能够得到的那种享受才是更高层次的美,这个意味上也就是人们说的“书如其人”。

其次,教育大学生培养对人之情。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他人的情感关怀。作为情感性、审美性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教育学生对人之情,通过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和感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会宽容,就能发现事物的美好,能以有益的生活态度和善意的理解待人待事;学会理解,能滋润心田,给人力量,能够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就会以感激的态度对待生活,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世界之美。从而让大学生心中有爱、行为有规,逐渐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如书法学习过程中交友就能彰显课程思政的内涵。一个人一生如果能结交几个事业方面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会促进自己事业的成功与发展。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谈书论艺,切磋研讨,互相促进,那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运。一个人的社交圈对其一生的影响很大,如果你所接触的都是书画方面的朋友,所谈论的都是书画学习、欣赏和创作等艺术方面的事情,大家一起挥毫品鉴,交流研讨,对你艺术知识的积累和书画技巧的提高都有好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反之,如果你交际的大多是一些不爱学习、不喜欢书画的朋友,你的处境就比较困难。你看书学习,会受到朋友的讥讽,你临帖习字,不被人理解。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上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家的故事,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历史上许多书画家亦师亦友的友好关系和交流研讨的治学故事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清代早期,书坛上的几位著名学者兼书法家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十分友善,他们有着共同的事业和爱好,对金石、书法、训诂和舆地之学的研究和探讨颇有成就和见地。钱坫、洪亮吉、孙星衍居著名金石学家毕沅幕府时,经常一起讨论书法、金石、训诂、舆地之学,学问上互相研讨,篆书创作上互为促进,被传为佳话。他们都是著作等身的学者,也是风格独特的金石书法家。钱坫著有《说文解字斛注》《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诗音表》《史记补注》等。他熟习经史、精究《说文》,篆书宗李阳冰,习《城隍庙碑》,所作书挺秀人古,但未脱“二李”(李斯、李阳冰)窠臼。嘉庆二年,钱坫右手偏废,乃以左手作篆,反而突破了他拘囿于前人的板滞姿态而古茂生动、奇异有趣,颇为后世所推崇。洪亮吉在乾隆庚戌年中榜眼,官至编修,督学贵州。其尤精舆地之学,以诗文擅名。篆书善玉箸篆,用笔婉曲遒劲,甚有笔力。孙星衍在乾隆丁未年中榜眼,授编修,官山东督粮道。后来辞官归隐,主讲钟山书院。孙星衍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旁及诸子百家,精研金石碑版,曾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世称善本。著有《平津馆文稿》《尚书今古文注疏》《寰宇访碑录》《平津馆金石萃编》《仓颉篇》《魏三体石经残字考》等。又工篆籀之学,其篆书善铁线篆,极精到,笔画细劲婉曲,无一丝火气,功力深厚,书卷气浓厚。这几位学者兼书法家,由于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讨学问、交流书艺,所以互相受到影响,都崇尚秦代李斯和唐代李阳冰的篆书,追求细劲圆匀的玉箸篆书和铁线篆的风格,写来不瘟不火、均匀整肃,成为清代早期书坛的篆书代表人物。

三、书法教育中对大学生学识、修养、素质的培养

大凡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都是大学者,他们精通传统文化,自作诗词歌赋作为创作载体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情怀和高层次文化底蕴。一个人的学识与修养是在一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凡是经过一定教育培训的人,都具备了一定的学识,但真正的学识是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修养则更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要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对于书法学习者和鉴赏者来说,学识与修养更为重要。作为现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更强调了学识、修养、素质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学问是书法的根本所在,是书法艺术的根基。书法学习和鉴赏会使大学生思路开阔,艺术的境界得以提高。从这个观点看,书法艺术是作为和一定的价值相关联的课程思政存在的一个特殊文化领域。换而言之,以一定的思政价值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性价值创造的形式之一就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在广泛存在的思政层面及其价值体系中确立其位置,并遵从于外在的规定。于是就出现经常把书法艺术与相同理念性文化的学问、特别是思政课程渗透相比较的现象。虽然可以说现在的人是过去的积淀,人的素质也主要是由此而形成的,不过在以往经验中既有以感情为主的,也有以认知为主的,而即便是感情之中还可有审美感情和道德感情之分。正是由于有这种差异性使得人的素质有了不同,于是也就有了适合于艺术创造的素质和与之相反的素质之分。当然,素质与遗传还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怎样,这种成为素质的存在将成为艺术创造的基础,并且也会成为艺术鉴赏的基础,不过上述这些虽然成为艺术鉴赏的根底,但是创造和鉴赏间也还会多少有些素质上的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就如同土地一样,根据土质有的地方要种小麦,有的地方需播大豆。人也根据由过去经验而形成的素质,有的人合适作艺术家,有的人可以当科学家。

四、书法教学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中国书法不仅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武库”与艺术核心,而且以其特有的审美能量,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审美情趣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1.素材的生命化

书法因有其显著的精神性,所以十分强调前面介绍的自然的和精神的诸要素间的融合统一,必须说的是书法艺术体验的最直接也是最具特征的是主客观融合同一而产生的情趣,即这种感情体验中主客观合二为一,唯一无二,达到浑然相交的境地。书法艺术的主体是笔者的精神和生命,而这种精神和生命是通过书法的线条和形状表现出来的。与这种主体的精神和生命相对,作为客体存在的就是书法形象,促使书法形象得以建立的是笔、墨、纸,亦即自然的素材。如此,则书者人性的自觉在其最好的表现形式——料纸上表现形成的意识过程就可以说是主体及客体,也就是精神与自然间的全面统一融合的情趣。

如前所述,书法用笔的自由性和变化性作为深深潜入书法内里的性情而被感知,并由此而体验到书法的美。大凡艺术可分为以反映客观对象为主的表现和以展示主观情感为主的表现,书法就属于后者,是表现由自我内心迸发出来的情感的艺术形式,这一点与经常被提及的音乐极为相似,因为书法与音乐都是具有律动性生命的主观性艺术。书法创作是用被选定了的纸张,用被选定了的笔墨,并且这些都要求与书家的笔意协同一体之后才能进入创作状态。笔意即为书者之意,墨、纸之心亦当为书者之心,不如此就不能进行书法创作。不过不是意随笔而动,而是先有立意然后使笔随意而动,《笔阵图》中的“意在笔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不仅是笔,所有可使用的素材对于书者来说都有一个以忠实的协力者的面貌出现,来支持“意”的表现的问题。

虽然书法美的印象之产生是依照视觉的鉴赏,但是并不一定限于视觉。常见用圆润和飞动来评判书法之美,这其中就有触觉的和运动感觉的意味参与在内,实际上说的是一种与手的运动亦即触觉性相伴随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触本身不是触觉和运动感觉,应该说是通过触觉而得到的一种触觉的运动感觉的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不仅要用视觉来看,更要把触觉、运动感觉都调动起来进行鉴赏”的观点就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对于享受书法之美,并真正把握书法作品的价值,就必须在观赏书法作品之美的同时,对于书法美的表现方法也在技术上真正有所体会。这个问题从反方面也表明笔毫的触觉性在技术上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说书法就是基于笔锋的弹性和振幅性而形成的触觉性表现。由这种触觉性产生了线描画和流动的节奏,尤其是给予了线质以感觉性的意味,于是随着这些条件的种种变化引起书法表现的变化,书法的表情和特质也由之产生变化。并且从这些表情和特质上可以见到书者的聪慧与意求,因为书法线条是按一定的方向和速度推进的一种运动,在其中伴随着切割空间的决断,同时确定那些尚未开拓的空间的巧思也在动作着。常说书法象征着人的生命,其由来恐怕也就在于此。

2.刻意与率意

一般讲来,率意书法较之刻意书法受到世人的尊重,这是因为率意书法没有故弄玄虚刻意炫耀,是归于自然的书法,但是也并不能由此而排斥学习古典精神及笔法的有意为之的刻意书法。无论是文字还是书法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后才有了今天的面貌,无视这个传统和制约就不会有书法的产生。不过率意书法因其“不拘法度,存于绳墨之外”的特点也容易招致误解。艺术只要是人为的制作物,没有意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即便会有意不介入也能产生艺术品的情况,那也只能是在开始之时已经经历过了意的参与阶段,或是后来经年累月的苦修苦练使其结体或用笔都至臻完善而产生的无意识行为的结果。王羲之《兰亭叙》蜿蜒跌宕似无意而为,仔细品味就会感到其中有无尽的笔意,绝不是毫无章程地信笔涂鸦。《兰亭叙》如实地传达出三月三日群贤毕至,曲水流觞,酣兴大发之时乘兴挥笔的心态,但这不是偶然的,应该说是经历了刻意阶段后所达到的极致。

由此,我们可以推及“书法教学中书法艺术审美情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书法审美教学时,让课程思政进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去,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审美情趣受到影响,

结语

“课程思政”融入书法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提出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实践,书法教学应让大学生身处于优秀的文化环境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念当中。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法思政
书法
书法欣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