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
2020-04-16郑晓雅
摘要:2018年12月1日,临沂大学举办了黄璐博士独唱音乐会。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黄璐在中国艺术歌曲诠释及声乐表演艺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本场音乐会以黄璐博士为主,导聆刘晓江副教授及嘉宾为辅,是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题的专场音乐会。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创作内涵等方面阐述此次音乐会后对中国艺术歌曲二度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 二度创作 诠释
2018年12月1日,临沂大学举办了音乐学院学术交流专场——黄璐博士独唱音乐会。黄璐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专业攻读博士,对艺术的热爱使其无论是对各地民歌,西洋歌剧,抑或是中国艺术歌曲都有着独到的诠释。本场音乐会不仅凸显了其饱含中国气质的演唱风格,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国际化进程。音乐会上让人记忆犹新的不仅是黄璐博士,还有导聆刘晓江副教授。不同于往常音乐会的是,此次刘教授不仅作为主持人,还担负着对演唱曲目进行引导理解与解释说明的重任。整场音乐会刘教授没有采用任何扩音设备,却字字句句铿锵有力,依次为大家介绍了本场晚会的女主角黄璐博士、到场嘉宾及各曲目内涵。全程流畅自如、一气呵成。歌者如何更好地对中国艺术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本场音乐会为此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途径。
一、了解歌曲时代背景
本次音乐会整场都是对用古诗词与现代诗词所谱写的中国艺术歌曲和具有中国风格的歌曲进行演绎,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特色与中国人特有的温婉含蓄。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类型也会有所差异。文化类型的诞生与发展同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艺术歌曲普遍具有语言诗意化特征,极具文学欣赏价值。创作者的情感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根据创作者所存在的社會情境,可以揣测与推断出创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创作者将交集的情感转化为创作灵感,希望引发歌者灵魂的共鸣,这就到了我们要了解的第二个部分——理解作者的创作内涵。
二、理解作者创作内涵
在此,笔者仅简述本场音乐会个别曲目。作为刘雪庵先生的处女作,《飘零的雪花》反映了抗战前夕的社会,表面是讲述上海歌女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自身对未来的担忧、对人生的无奈之感。“愿随洪流葬此身,天涯何处是归程,让玉消香逝无踪影,也不求世间予同情。”这是一种决绝于人世的状态,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刘雪庵先生作词作曲的一首经典艺术歌曲,也是刘雪庵先生后半生坎坷境遇的真实写照。《教我如何不想她》同样是创作于充斥战火的20世纪30年代,是由赵元任先生作曲,刘半农先生作词而成。关于本曲的创作理解,笔者想借用刘晓江副教授的阐述:“此曲通过春夏秋冬,通俗的写法来表达对祖国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她在当时既表示他、她也表示它,赵元任先生在翻译《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时,如果翻译成her,翻译成he,或者翻译成it都不对,所以他干脆翻译成了‘教我如何不想你,因为英语中的“你”就是中文中的‘她 。”刘晓江副教授的阐述为我们理解本曲创作内涵提供了新思路,也正是作品中耐人寻味的复杂情感才让其成为传世佳作。
三、歌者对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
歌者的二度创作是艺术歌曲演绎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重构原有歌曲的艺术结构,更是赋予歌曲更深刻的意义,对演唱者有着极高的要求,是一门追求细节、注重内涵、细致入微的创作艺术。二度创作要求演唱者尊重原作,同时结合自身的创作技巧、演唱技巧,重新赋予歌曲含义与价值,实现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使整个艺术作品改头换面。演唱者能够以声乐作品为载体,表达内心的情感,反思不足,同时在持续性的完善与改进中不断升华作品,使声乐作品更具有深刻性与艺术性。
本场音乐会黄璐博士对中国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真正做到了“人在情中,乐在心中”。以此为鉴,我们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在优化气息的贯通和“人体乐器”对人声的细腻把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的每个音符和歌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在演唱过程中真正做到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才是歌者对二度创作的真正运用。声乐技术日益增进,歌唱的最终目的就是唱自身的修养,只有饱含内在修养的歌唱,才会让歌者越发显现大气的风范。
参考文献:
[1]杨玲玲.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规律与审美范式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04).
[2]周圆.刘雪庵艺术歌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3]黄丽珠.适度地诠释与表达——声乐演唱情感问题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4).
(作者简介:郑晓雅,女,硕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