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焦氏头针联合薄氏腹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FMA评分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0-04-16刘兰兰宋曼萍耿翊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腹针运动障碍康复训练

刘兰兰 宋曼萍 耿翊宁

(海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海南 海口 570311)

缺血性脑卒中指脑血管突发循环障碍引发的局灶性或全脑性神经功能损伤,是老年人群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约8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幸存者常伴随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多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效果欠佳〔2〕。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人群以元气渐弱的老年人为主,病机多为脑脉痹阻、肝肾阴虚,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的针灸,可改善患者康复效果〔3〕。近年来现代神经生理学被引入针灸领域,焦氏头针通过对大脑皮层详细分区,在大脑皮层的头皮投射区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的效果已得到证实〔4〕。研究〔5〕显示,经针刺腹部特定穴位的腹针疗法可调整气机阴阳,纠正人体阴阳动态平衡,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本研究探讨焦氏头针联合薄氏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9例,纳入标准:①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6〕;②年龄60~80岁,性别不限;③初次诊断,患者成功度过急性期,无意识障碍,合并运动功能障碍,依从性良好;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者;②精神疾病、未经控制的癫痫、老年痴呆者;③发病前运动功能异常者;④脑肿瘤、脑外伤等引发的脑卒中;⑤神志不清、昏迷等病情不稳定者;⑥针刺部位存在皮肤破溃、感染者;⑦血压>180/120 mmHg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男31例,女27例;年龄60~79岁,平均(71.08±5.47)岁;病程(30.87±14.28)d;运动障碍:左侧28例,右侧3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60~79岁,平均(70.82±5.14)岁;病程(29.14±13.08)d;运动障碍:左侧29例,右侧2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运动障碍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个体化康复训练,包括良肢摆放、体外变换,床上四肢关节被动和主动按摩,床上训练、坐起训练、坐位至起立训练、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和手功能训练、作业治疗等内容,每日1次,每次30 min,由家属或护工协助患者练习。针灸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焦氏头针联合薄氏腹针治疗,取焦氏头针运动区进行针刺治疗,常规消毒后以华佗牌32号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30°角进针,快速刺入头皮下,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上1/5、中2/5、下2/5各刺一针,留针6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1 min,捻针速度180~200次/min,每周治疗5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开始下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腹针采用薄氏腹针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伴头痛头晕者针刺阴都(患),语言不利者针刺中脘上,面瘫者加刺阴都(患),手功能障碍加刺患侧上风湿上点和上风湿外点,下肢无力加刺大巨(患),气旁(健),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加刺健侧滑肉门,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者加刺健侧大横,每周治疗5 d为1个疗程,休息2 d后开始下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量表〔7〕评定运动功能,FMA包括上肢和下肢两个部分;上肢包括10个维度,满分66分;下肢包括7个维度,满分34分;FMA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改良Barthel指数(MBI)〔8〕评估运动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MBI包括10个项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BBS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0~4分法赋分,得分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BBS、FMA和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FMA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BS、FMA和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BBS、FMA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BS、FMA和MBI评分(分,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表2同

2.2两组治疗前后S100β和BDNF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S100β、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BDN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100β、BDN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100β和BDNF水平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展,脑卒中死亡率逐渐降低,存活患者比例增加,脑卒中后存活患者可伴有偏瘫等后遗症,患者常出现肢体运动功能不良,躯体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9〕显示,无论脑卒中发生于脑内何种位置,脑内运动皮质的神经功能都会受神经元网络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大脑可塑性提高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根据大脑可塑性理论指导,脑卒中后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即重复性的运动训练和运动学习配合物理治疗一直是患者功能恢复的金标准。研究〔10,11〕显示,脑卒中后给予规范康复训练可加速脑神经侧支循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改善运动功能,但即使给予高强度的康复训练,仍有15%~30%的脑卒中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不断寻求改善康复效果的方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中医经典中无脑卒中之病名,根据其不同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将其归于“厥”“仆击”“偏枯”“偏风”“喑痱”等范畴,认为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调,加之外邪入侵,使正气亏损,气血不畅,瘀积脑内,致使神志不清、肢体痹阻〔12〕。针刺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之功效,针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醒脑开窍等作用,针刺后可刺激患者局部运动神经,调节机体神经兴奋性,促进肢体活动恢复〔13〕。

头针是针灸疗法的一种,源于《灵枢·五乱篇》,“……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属于脑源性瘫痪,病位在脑,在头皮部位选区针刺,距脑最近,符合“近距选穴”的募穴治病原理。按照中医理论,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耳后、额角,并入耳,系目系;足阳明胃经行额颅,交会督脉的神庭穴,并系目系而通脑;足厥阴肝经终于巅顶,交会督脉的百会穴,并系目系亦通脑;阳跷脉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叶门、凤府,复入风池”,亦通脑,分布于头部的经别、经筋与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因此焦氏针刺头皮部可作用脑,是治疗脑源性疾病的有效方式〔14〕。按照焦氏理论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 cm为运动区上点,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为运动区下点,上下点连续即运动区定位,其上1/5可治疗对侧下肢运动障碍,中2/5可治疗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下2/5可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本研究按照该理论指导取穴〔15〕。焦式头针的行针讲究进针、捻针、起针快的三快刺法要领,进针、起针要求在瞬间完成,行针一般要求捻200次/min左右,本研究取180~200次/min为行针速度。中医历代医家均认为脑卒中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脑卒中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处于长期的康复期,病程一久则损及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应从脏腑入手,腹腔脏腑集中,腹针调节脏腑的途径最短,适宜于脑卒中康复期的治疗〔16〕。本研究鉴于脑卒中康复期腹针以引气归元为主方,以后天养先天,从治疗脾肾入手,左侧病变以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为主,应以坤廓和乾廓的穴位为配穴,以补肺、脾、肾治疗气虚,右半身障碍以血瘀气滞、脉络瘀阻为主,因此以巽廓和艮廓穴位为配穴,形成补脾、脾、肾治疗血瘀的处方。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焦氏头针和薄氏腹针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S100β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内,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清中含量极少,神经细胞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内S100β进入血液循环,血清S100β水平可反映神经细胞损伤程度〔17〕。BDNF是神经营养素家族成员,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和维持神经正常的生理功能发挥关键作用。研究〔18〕显示,BDNF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损伤神经元修复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焦氏头针联合薄氏头针可减少脑血管收缩,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元修复,结果与FMA和MBI评分改变一致。

猜你喜欢

腹针运动障碍康复训练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