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形成及其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

2020-04-15王荷英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宗旨健全人格体育

王荷英

教育宗旨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反映,是教育的指挥棒,它直接指导学校体育的开展。1919年由教育调查会提出的健全人格教育宗旨,是民国时期具有实际效力的教育宗旨,其影响至今。体育在近代教育宗旨中均有直接表述,健全人格的提出有着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有着对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重新理解。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我国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提出了健全人格教育宗旨。它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很大,改变了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单一兵操为主的学校体育,促进了学校体育内容的多元化。

1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产生的时代背景

1.1 社会背景:政权更迭,教育团体发力

北洋时期不仅政治时局动荡,教育界的领导也是频繁更换。这是教育工作开展环节中的不利因素,但却给迅速成长起来的教育团体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舞台,也获得了教育话语权,它们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被学校政策法令所采纳并获得落地实施。

北洋政府在10年间(1912-1922年)教育总长更换共计29人次,最长任期不过1年,短则数月,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但从整体来看,教育工作并未停止开展,还出台了相对重要的政策法令和学制,这其中就有教育团体的助推之力,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团体为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教育调查会。教育团体助力我国的近代教育事业,政府采纳其部分建议并具文颁布,同样受惠发展的还有学校体育。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经教育部同意后成立,于1915年确立章程,以“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国教育事宜,共同进行”为宗旨(朱有瓛,1993)。各省教育会推选3人为代表,作为联合会的组成人员,每年开会1次。作为中央层级的教育团体,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每次形成的议决案有的是直接呈报教育部,有的是转给各省份教育会及教育行政机关,有的转交其他部门,说明其议决成果是面向社会各界,加大了教育的推广力度。

各省教育会除了促进本省教育事业的开展,每年还要参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讨论,为全国的教育事业出谋划策。教育会联合会则针对我国教育情形进行调研,提出相关建议,供教育部门采纳或实施,学校体育也在教育联合会的调研范围内。每一次联合会的议案中都有关于学校体育的直接议案或间接议案。例如,1918年就“体育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提出“推广体育计划案”和“推广中华新武术案”;1919年提出“组织体育委员会案”“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和“改革学校体育案”;1920年提出“小学教员不宜停止被选举权案”和“设立国立体育学校案”;1921年专门围绕“学制系统草案”展开,同时提出“增加小学教员薪俸案”;1922年新学制出台,体操科更名为体育课,并配套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指导学校体育的开展,成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教育部主持设立的教育团体——教育调查会,成立于1918年,隶属于教育总长,负责调查审议教育上的重要事项。最为突出的一项就是1919年提出了健全人格教育教育宗旨,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通过,并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效力。这个教育团体由范源濂、蔡元培、陈宝泉、蒋梦麟等60多人组成,他们也是全国教育会的参与者。尽管教育调查会本身没有行政权力,但由于其组成人员的特殊性,使得其议决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教育领域皆以此为教育宗旨指导工作。

1.2 思想背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及影响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受到重视。废止军国民教育的呼声不断,以兵操为主的学校体育已不适合我国当时的教育需求。实用主义盛行带来如下结果:1)取代军国民教育思想成为我国主要的教育思想;2)促进了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提出;3)促使知识分子对学校体育发生改观。

1.2.1 取代军国民教育思想成为我国主要的教育思想

五四运动后,我国教育界人士纷纷提议废除军国民教育,取消军事训练,提倡健全人格教育,实用主义迅速被拿来重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开展。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我国之所以能够盛行,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1)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和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传入提供了土壤;2)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对旧教育的彻底批判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传播扫清了障碍;3)从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充当了最好客的主人,极大地推动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董宝良等,1997)。加之北洋初期我国加大了与美国的教育接触,如留美学生、官派教育考察人员,邀请美国专家来华讲学,聘任美国教师(周亚婷,2016)。应该承认的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较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在某些方面有所改革与进步,并在一定程度适应了当时我国发展的需要,一段时期内对于我国教育产生过很大影响。

1.2.2 促进了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提出

杜威及其学生在五四运动前后掀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实际上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及其教育理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孙培青等,1995)。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中流传最广的两个口号是“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生活与社会,实用主义以儿童自主活动为基础,设计了与社会生活有联系的课程和教材,体育课也在其实验课程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面向大多数人,强调学校体育具有培养人格的作用,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坚持、忍耐、顽强等品格,团体运动中的服从、配合、集体主义等的养成,都是养成人格中的必须环节。1919年,教育调查会提出的健全人格教育宗旨,虽未经政府具文颁布,但由于其隶属教育部长,体现了一定的官方态度,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教育以及学校体育的实际开展。直至国民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前,健全人格都是教育领域中发生实际效力的教育宗旨,也是公认的民国时期教育宗旨之一。

受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影响,很多学校调整了办学方针,以健全人格,注重体育为首要内容,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这也说明,教育话语权的下放,促进了北洋时期教育的改革,学校体育也受此影响,由体操向体育转变,即由单一的兵操向多元的体育拓展。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呈现两大内容,一是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的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二是我国的传统武术,这两大模块基本是我国学校体育内容的早期定型。此外,新学制从国家层面规定了小学教育6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教育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即沿用至今的“六三三”模式,并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做了具体规定(表1)。小学时期,每周体育学时占全部课程的10%,毕业对体育有最低标准。初中3年体育课程则按学分进行学习,体育12学分、生理卫生4学分,可见,在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引领下,北洋时期的体育课程标准更为具体,学校体育改变了原有的兵操一统的画面,呈现出多元体育并存的场景。

表1 北洋政府时期壬戌学制中的体育课程标准(1922—1923年颁布)Table 1 Standar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System of Dropouts in the Beiyang Government(promulgated from 1922 to 1923)

1.2.3 促使知识分子对学校体育发生改观

如陶行知、黄炎培等不仅认可学校体育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更有自己的体育主张和实践,同时具有很强的话语影响力。陶行知是实用主义的推动者,他认为,体育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并特别强调,身体和精神要兼顾,体育应注重健全地发展。1921年在关于新学制的讨论中,主张学制应“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的需求”(陶行知,1921)。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他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其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就是将体育与卫生置于首要任务来抓,因为强健活泼的体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目标。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开创者,更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主张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就是健全人格,其次是养成善良公民。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相比,更为注重体育的实践,在入学资格中就要求体格强健并体检。黄炎培对于体育实践更是主张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校的教学应与社会相联系(张宁,2014)。职业学校的体育实践主要有各种器械运动、田径和游戏。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盛行的时期,这些有识之士的体育认识与主张,不同程度的与健全人格有关,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开展。

2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提出

教育调查会(1919)在第一次会议报告中提出,将“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教育宗旨。随后在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1919)中提出“请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要义案(呈教育部)”,同意教育调查会所提出的健全人格作为新的教育宗旨,实行“儿童本位教育”,思考人应如何教,而不是固守如何教人。

教育调查会将健全人格作为教育宗旨的原因主要来自4个方面:1)欧战结束后,军国民教育已不适合教育潮流的发展;2)民国成立以来,祸患迭乘,国民缺乏共和精神,需大力发展以固国本;3)共和公民须具有健全之人格,方能担负社会国家之义务,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基础;4)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教育分为两派,注重军国民主义教育派(典型代表为德国)与注重人格主义派(典型代表是英国、法国和美国),我国应采取英、法、美三国之长处,建议废除军国民教育宗旨,采纳健全人格教育宗旨(陆费逵,1919)。但从发达国民体育上来看,依然保留了兵操,增加了其他现代学校体育内容,并存于实践当中,这在后来的新学制体育课程标准纲要中有直接体现。

人格(personality)一词由拉丁语persona演绎而来,原意指演员带的假面具,后引申为独立思想,有自己行为特征的人,即真正人的本身(赵美玉等,2009)。民国时期对于人格的定义为:“人类之某程度的一种正道而标准的行为格式,是体现人类行为水准的一个观念形态”(李芳,1934)。此后,人格一词也译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亦即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可以在环境中发生改变。体育是教育的组成内容,对于儿童个性或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杜威来华讲学,知识分子和民众对于重订教育宗旨的呼声高涨。我国教育改良主张涌现,教育界人士建议教育部应先调查各国情势再酌定我国的教育方针,因为“国势之强弱基于人才之优劣,人才之优劣胎于教育之盛衰”(陆规亮,1916)。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盛行,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新教育宗旨的确定。教育调查会第一次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共和国民必须具备健全人格方能担负社会与国家义务,所以,养成健全人格实为共和国之基础。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责任感、体格强健、有生活技能的“四有”共和国民。其对于学校体育的目标指向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多采用如田径、球类、户外运动等新体育内容,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发展运动才能,提高运动技能。从学校体育发展本身来说,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提出更能体现出学校体育的教育、健身和娱乐功能。经过时间的证明,相对于军国民教育宗旨一味强调尚武精神而言,健全人格教育宗旨显然更适合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

3 健全人格教育宗旨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持续的动态过程。就学校体育而言,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国外学校体育的考察。从同一时期我国奔赴不同国家的举动来看,北洋政府时期的学校体育处于一种“请进来”的状态,即向多方学习,取百家经验。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兵操从学校体育中逐渐消失,现代体育项目兴起,如体操、田径、球类、武术等,此外还有学校卫生和课外运动竞赛的开展。

3.1 学习德国:注重学校卫生,将其纳入教育系统

德国学校尤其注重学校卫生的开展。他们认为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进行其他的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屡次获胜,这其数年来的体育、卫生等相关规定影响,使得多数国民可以参军有关。德国学校卫生分为卫生管理和卫生教育两大方面,中小学重在管理,大学重在教育。德国从1907年就颁布了校医职责,学生入学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做好信息登记并颁给学生健康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国民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为结核病,有研究调查了45 040名学生,其中,死于肺结核的人数为6%左右,约为2 700多人(陈雨苍,1921a,1921b)。从1919年开始,德国规定中学以下教员要接受学校卫生的学习和测验,学生则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

我国吸收了德国关于学校卫生开展的经验,促使学校卫生从边缘走进教育领域,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组成内容之一。我国学校卫生在北洋政府初期,仅作为视学视察学校工作的单独事项,后来才纳入学校体育,最早用来预防传染病。为预防肺结核,学生更应注重平时的运动,多做肺部扩张运动;还应注意教室里粉笔灰、痰盂等的消毒;再者宿舍、食堂、厕所等要注意清洁卫生。

尽管北洋时期政权更迭,教育经费拮据,但在全国卫生教育会上管理者强调,学校卫生可以做两件事情(高镜郎,1923)。一是入学时的眼睛检查,不论教员还是学生都要接受检验,因为沙眼易发,学生近视率也在渐增;二是入学种痘,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因为这两项花费相对较低,学校和学生可以承担,且这两项在学校卫生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随着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倡导,新学制在小学体育课程中专门设立了卫生科,其的目的在于:教授儿童科学的卫生知识,增进个人健康,预防疾病传染,懂得服务公共卫生要领,同时养成合理的卫生习惯(沈百英,1924)。

学校对于卫生事项不仅有实践层面的内容,还有理论层面的知识讲授(俞凤宾,1919)。实践层面的体育锻炼分为剧烈运动和普及运动,剧烈运动仅限少数强有力的学生参与,普及运动则是每位学生每天必须进行的体育锻炼;年龄小的学生可以进行体操或拳术的锻炼,配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与管理;因病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要有校医的证明才能请假,且每学期每人请假不能超过1/6学时,超过需在下一学期进行补课。体格检查的目的在于矫正已病,杜防未病,经过逐年比较可知学生体格的发展情况,也可以进行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理论层面则有生理卫生、急救等科目的学习,这些内容穿插在平时进行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个人卫生的习惯,以及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体育和卫生两手都要抓,才能更好地实现健全人格的养成。

3.2 学习日本:注重课外运动,各类体育竞赛兴盛

北洋政府专门派人赴日本进行体育考察(陆杶,1917)。从这些考察报告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体育开展的共性,即在正常体育课程之外,更为注重课外各项运动的开展。主要体现为课外开展有组织,课外锻炼有规定,固有体育有传承,场地设备有一套。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即课内课外都要抓,既强调体育课,也要丰富课外活动的开展。因此,各类体育竞赛逐渐兴盛,晨练逐步变成为人熟悉的早操;同样出于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大了对武术的重视和推广。如今,武术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必学内容之一。

3.2.1 中学足球竞赛开展热烈

在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影响下,学校课外运动竞赛开展十分活跃,不仅有学校运动会,还有校际间的运动会、联合运动会、地区运动会,此外还有田径、武术、球类等单项竞赛。这一时期,呈现出中学足球竞赛反响热烈,小学则流行联合运动会。

杭州蕙兰中学、苏州晏成中学、宁波浸会中学、上海民强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定期举行足球、篮球比赛以及联合运动会(浙江省教育会,1919a)。可见,一些学校已经较好的开展了足球、篮球和田径等运动项目,且有跨地区联合比赛的习惯,其中沪江中学足球水平较高。北洋政府时期,类似的足球比赛在江浙沪地区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交通相对便利。随着足球运动的火热开展,1923年还出现了江西与安徽两省的中学足球比赛,九江南伟烈中学坐船到安庆圣保罗中学进行交流,可见双方学校对于足球运动的重视,两校的比赛吸引了上千观众。

天津南开学校的体育内容丰富多样,有足球、篮球、网球、棒球、田径等项目,其中足球运动的开展更具代表性。无论是从其组织、场地、训练,或是竞赛活动的开展,都可谓是北洋政府时期校园足球开展的翘楚。南开学校于1921年成立了足球校队,还加入了天津地区的中西足球联合会(姜立夫,1921a)。南开学校规定每周二、四、六、日为练习时间,要求学生在篮球和足球之间只能选择一项,同时选出足球校队的队长与副队长,确定足球队成员。学校一般利用下午放学后组织学生进行年级之间的足球比赛(姜立夫,1921b)。为使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运动,南开中学部的足球比赛有一个规定值得借鉴:凡入选足球头二队者不得代表本年级参赛,其目的是使各年级足球实力相对平均。除此之外,还规定每天下午4点进行比赛,过时不到者视为弃权;优胜年级会有银牌奖励,各队员均可得1个银牌,每队人数限制在13人以内。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南开不光提倡学生运动,还提倡教职员参与锻炼,此外,为促进交流,增强实战经验,南开学校还会与其他专业球队、驻兵、大学生、师生等进行足球比赛。足球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南开学校为此专门增修了一处足球场,为学生平时练习和比赛使用。

3.2.2 小学多以联合运动会为主

1919年,教育部对学校体育及武术开展做出明确规定,体操、田径、武术成为中小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时期,小学课外运动的开展主要以联合运动会的形式呈现,主要内容为体操中的游戏、器械和舞蹈。

小学运动会应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快乐有趣且为团体展示的项目为宜,全校学生均需出席,随着1922年新学制及随后课程纲要的颁布,学校体育的内容由单一的兵操拓宽为以体操、田径、球类、武术等接近现代体育的多元化内容。而中小学校运动会形式上则从原来的一校运动会向联合运动会转变;内容上更多地从体操为主到体操加田径再到以田径为主,学校运动会逐步演变成了田径运动会;体操、武术项目成为开幕式时的集体展示内容;球类一般不与学校运动会混合,而是以单独的竞赛出现。

3.3 重点学习美国学校体育,我国学校体育趋向现代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阶段,美国学校体育成为我国的重点学习对象(日本小学校长长渡美观察员,1919)。第一,在学校体育设备方面,美国由于经费充足,一般社会体育设备日臻完善,学校体育设备较好,一般学校会配备如体育馆、浴室、更衣室、操场等设施。美国学校运动场一般采用叠次建筑,建有室内体操场和屋顶运动场,美国公共设施中游泳池很多,部分学校也设有游泳池,因此游泳课程开展很好。在民国时期,我国仅可部分实现这些先进的体育配置。第二,在强迫体育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体育是由上往下发展的,1916年,纽约第一次通过了两种强迫体育的规定:一种为大肌肉群运动,旨在发达体力、能力及坚忍力,养成优美的姿态,如体操、田径、游泳等;另一种为修养品格的运动,如球类运动及比赛等皆为修养品格的能力。此外,美国强迫运动规定了游戏和田径活动时间,每周4 h,至少1 h由教员监管,其余3 h可以在家、社会、学校中以身体活动代替,而体操训练由体操教员负责,每周60 min。自1916年来,美国已有29%的省份将“纽约版本”作为体育要求,可见,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运动锻炼习惯,美国也曾花费时间和努力。体育是发展身体获得健康的教育源泉,也是训练品性,道德修养等基础的教育源泉,它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在健全教育宗旨的要求下,我国积极吸收国外学校体育经验,将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纳入我国学校体育内容,向学校体育现代化前行。

3.3.1 小学体育日益普及

“发展健全人格,培养共和公民”的教育宗旨,虽然未经北洋政府颁布,但从基层学校的办学实践层面来看,大家认可并践行这一教育宗旨。同时根据国家操作层面的相关规定,加强了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与重视,肯定了体育对于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其在小学体育日益普及,并从一般开展到特色发展。

第一,小学体育的开展一般以体操内容为主。从安徽省调查的学校体育状况报告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情形与此相似(赵光绍,1919)。小学体操科遵照国家法规开设,从学生人数上来看,小学班级的人数偏少,一般10~30人左右。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开展。从学校体育开展来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体育的开展尤佳,体操科教授内容符合小学体育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且动作整齐、姿势正确。从各小学校体操科内容开设来看,主要是以徒手体操为主,高年级则增加兵式体操项目,极少数学校开设球类项目且种类单一,注重女子学校体育的开展,基本上按照教育宗旨对体育的规定,依据相关实施条例,认真地进行着学校体育的开展。从教学形式上来看,小学体操教学中出现了4个年级合班上课的民国时期小学阶段较为常见的教学现象,这也反应出多数小学体操科存在的跳高架和足球项目,说明小学是以体操类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田径和球类项目刚刚起步。

第二,小学体育呈现出注重晨操和培养兴趣的特色发展。广东铸强学校(1923)体育科最为注重晨操,每天早晨学生列队前往操场,进行15 min的深呼吸或柔软操的锻炼。晨操的好处有:天天锻炼,不至于一曝十寒;15 min的锻炼时间不耽误学习其他功课;使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早晨采用深呼吸或柔软操对身体有益,不偏重形式,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

第三,注重对小学体育的视察和调研。比如,江苏省为了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省教育厅专门设置了体育视察员,随时指导学校体育的开展,如课外运动、身体检查、通信比赛等,且均在指导下有很大进步,足见其提倡有力。从江苏学校体育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苏南、苏北的学校体育各具特色(王小峰,1921a,b,c)。苏北地区的淮安,小学体育基本以兵式体操内容为主,田径和球类等项目还较为少见。苏南地区的宜兴和嘉定则有新变化,基本上执行健全人格教育宗旨,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体育教学与锻炼:1)每个学校均配有专门的体育教员;2)体育课教授内容符合国家对体育课的内容规定,除了走步、徒手、游戏等内容外,还增加了拳术,响应了教育会联合会对于固有国术进学校的倡议;3)小学体育教员精神状态较好,活泼的教学氛围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可以体现平时教学的认真;4)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环节中,各校卫生情况较好,部分学校已贯彻到位;5)在教学方法上已出现合班上课、男女分班授课等方式。除了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学校体育开展内容的差异性外,苏北地区的淮安在课外游戏的开展上也有其自身亮点,采用级任教员①近代以来,教师实行分工制度,一种是级任教师,即分管等级;一种是科级教师,即分管科目。担任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整体运动与游戏的氛围良好,学生的参与兴趣强,这是值得其他学校所效仿并推广的方式。所调查的淮安、宜兴、嘉定都不是江苏经济重镇中的突出代表,但却具有学校体育开展的典型地区代表意义。

3.3.2 中学体育趋向现代

北洋时期教育宗旨对于体育有直接要求,政府出台的政策法令中也有对学校体育开展的具体规定,但各地各校的施行方法却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学校体育呈现出的面貌也不同。中等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趋向现代,且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期考试。不管是主动求变,或是被动改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开展。

北洋时期,曾进行过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的摸底调查。体育研究社(1924)层发起对各省中等以上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调查,随后各省进行信息汇总,主要有学校基本信息、体育课的开展(除室外技术课外,是否有室内讲授理论及方法)、运动会、体育设备、身体检查、体育教员、收费情形、参考资料、校际竞赛等12个方面。这份学校体育调查表是在《壬戌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出台后进行的学校体育调查,对于研究北洋政权更迭阶段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涉及的学校数量来看,该调查共囊括31所中等学校,以省立中学为主;从学校体育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各校基本采取同一训练方针,遵照“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宗旨,学校体育主要由兵操、田径、球类、国术项目组成,有专门的体育教员进行教授,除技术课外,还注重体育原理及运动方法的教学;从学生身体检查来看,有的是在入学时进行,有的则在入校后定期检查,仅个别学校没有身体检查,可见,身体检查已逐渐成为学校体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于学校体育工作中。从学校体育器材设备配置来看,以体操、田径、球类、国技项目为主。一般学校已配备了哑铃、单杠、双杠、球竿、棍棒等体操器械;跳高架、撑杆跳高架、跨栏架等田径器材;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球类器材;此外,随着国技列入正课,也有刀、剑、棍、棒等武术类器材。值得注意的是,在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内容相较于军国民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大改变,田径、球类、国技等项目的加入丰富了学校体育组成。另外在田径项目中,中等教育阶段普遍开设撑杆跳高,这是今天的中学里几乎不涉猎的项目,而在球类项目中,足球几乎是必备球类项目之一,且校际之间的联赛多以球类为主,田径其次,甚至有学校开设网球课,这在今天的中等教育阶段同样并不多见。

学校体育的开展除了需要场地器材外,还需要体育教员的教授,中等学校聘请教师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十分注重教师资质,这也是对学校体育系统、科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各校基本配置了体育相关的参考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和学习。至于学生体育课费用,除极个别学校没有收取外,普遍收取0.5~2元不等,可见体育费用不低,说明北洋时期能够进入中等学校学习的学生其家庭条件尚可。

学校调查的价值在于它既是对学校体育开展的成果展示和宣传,又是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审视自身服务成绩;对于视学和校长来说,可以通过调查坚定态度,增强为地方办学的信心;对于教育行政者来说,可以根据科学调查增进办事能力;对于公众来说,可通过调查结果知晓教育现状;对于教育相关研究而言,学校调查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可提供实际教育情况,通过对教育事实的分析,可提供重要资料和合理建议。因此,我国发起的学校体育情形调查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也可看作是我国教育及学校体育实行改进的先声,同时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学校体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是检验健全人格教育宗旨具有实际效力的最好证明。

4 结语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与更新,学校体育在新时期里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学校体育,形成了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夯实基础。

教育宗旨是政府在某一历史阶段为实现国家发展任务而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指导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宗旨必然形成紧密联系。健全人格是民国时期具有实际效力的教育宗旨,取代了军国民教育宗旨,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体育所遵循的重要理念之一。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提出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军国民教育思潮逐渐退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我国盛行,其最大的成果就是促进了健全人格教育宗旨的形成,并被吸纳至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普遍认可这一教育宗旨,在教学方针中以培养健全人格为首要任务。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健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这是将学校体育作为人格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提倡,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健全人格也是现代学校体育发展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宗旨变化影响下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为今天学校体育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教育宗旨,仅强调了一个总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在具体实践推动层面,则留给各地区,甚至是各学校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自主权,以便使教育宗旨更好地符合各地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一理念类似于今天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地方、学校3级模式。

猜你喜欢

宗旨健全人格体育
疫情下的海外华裔医生:生命至上是我们的宗旨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红船
漫画也疯狂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我们的“体育梦”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