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艺——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

2020-04-14闫雅茜周思佳吴浩朋甘海辰

收藏与投资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人发展困境价值

闫雅茜 周思佳 吴浩朋 甘海辰

摘要:徽墨制作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传承对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章、结合有关报道等方式总结徽墨的价值、传承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三位传承人的坚守,展示徽墨这项瑰宝的魅力与传承困境。同时,提高人们对徽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使徽墨的发展能够延续下去。

关键词:徽墨;价值;发展困境;传承人

徽墨是古代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传统民族工艺品,因生产于徽州而得名。徽州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传统人文环境,再加上其他地区制墨业的衰落,使得徽墨成为中国墨的代表。

徽墨在我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云:“有徽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视之为至宝。本团队对徽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收藏价值、发展瓶颈以及传承人的坚守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徽墨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1.徽墨的商品价值

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徽墨是书写的必备工具,或被文人随身携带使用,或被置于家中书房中陈列,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徽墨自身的商品价值。一方面,基于传统的写字作画需求,徽墨得以拥有长期、稳定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精品徽墨常被视为高级工艺品,成为一种彰显品位和文化底蕴的高端礼品,被人们赠送和收藏。上述两种需求,决定了徽墨生产分为实用墨和礼品墨两条产线。

2.徽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徽墨及其他非遗传统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为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6年年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促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徽墨、歙砚等优质品类和品种列入发展支持目录,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方式,推动文房四宝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地方层面,黄山市建立徽文化产业园,引导文房四宝、徽州四雕等传统技艺类企业入驻,在政策和经济上重点支持徽墨等非遗项目的生产和经营。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徽墨的发展呈现产业集群化趋势,目前黄山市徽墨生产企業和手工作坊呈现数量多、产量大、销售额较高、出口量较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徽墨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就业,真正做到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带动就业。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年初,黄山市现有徽墨、歙砚从业人员近16000人,其中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07人、传承学习基地13处,屯溪老街作为徽墨、歙砚主销地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黄山市先后成立了文房四宝协会、歙砚研究院,新建了徽墨博物馆以及文房四宝、徽州艺术品等市场,培育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徽墨、歙砚产业集群。同时,黄山市坚持将徽墨、歙砚与教育、旅游、休闲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产业集聚区、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墨厂为培养徽墨技艺传承人,也跟当地的技校合作成立文房四宝班,减免学生学费,培养定向的技术型人才。不同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的就业状况。

(二)旅游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必然的。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承创新,都需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积极推动。徽墨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近年来,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不断推动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非遗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一股“非遗热”在全国兴起,民间传承人看到了非遗文化发展的春天,徽墨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运而生,且发展态势良好。除了以徽墨文化园、徽墨文化体验馆等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的展览展示项目以外。目前徽墨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式主要是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和亲子技艺互动项目。

一方面,徽墨生产企业与黄山市旅游公司合作,建立研学基地,创建徽墨等徽州文化展示馆和体验馆,依托校企合作、与教育学术机构合作开展研学项目,以体验、氛围熏陶、文化教育为主,为中小学生提供徽墨文化近距离的动态展示和文化体验,使徽墨的传承在研学中获得了新活力。

徽墨研学项目近两年来发展迅速,比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将以往的生产式车间改造成观光式车间,把一间老车间改造成能容纳200人的教室,供游客体验了解传统制墨技艺。为了让孩子更感兴趣,厂里还专门融合卡通元素,设计了西游记、京剧脸谱等系列的徽墨,无不体现了徽墨在风雨飘摇中的坚守与革新。

另一方面,徽墨生产企业与当地旅游机构合作,创建多种徽州传统技艺亲子互动项目。依托非遗和文创等高热度话题、亲子互动项目形式与当代家长对孩子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将技艺简化后进行形成相关课程或穿插于美术课程培训中,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提高艺术造诣,进而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依赖,互相促进。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激发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有效地传播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调查得知,青少年研学体验项目不仅可以为徽墨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徽墨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今信息化的自媒体时代,徽墨文化通过旅游效应得到广泛而快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上述活动在精神层面,以自身的文化特点对青少年产生影响,且影响范围广泛。或许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徽墨文化的种子,在多年后会成为对徽墨产品有购买需求的群体。或许这粒种子会在未来生根发芽,引导部分年轻人去寻找、传承和发展这样历史悠久的民族技艺。

(三)文化价值

1.工匠精神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历史悠久,曾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闻名。徽商的出现让徽州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发展和繁荣,“徽匠精神”开始在众多徽匠技艺中孕育发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规模化的机械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工匠”一词似乎已慢慢淡出民众生活,但仍有许多能工巧匠以自身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断为我国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新动力,徽墨工匠便是其中的代表群体。徽墨的工匠精神在现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古法的坚守精神,二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三是结合时代的创新精神。

徽墨技艺的传承人多年来坚持对徽墨制作的热爱和传承责任,将“徽匠精神”集中体现在徽墨制作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中,于墨品中凝聚匠人心血,注入匠人灵魂。

在古法制墨中,第一步—炼烟是一门苦差事,工人需赤裸上身,在完全封闭的高温烟房里点起多盏桐油灯,用瓷碗碗壁收集沉淀起的一层薄薄的黑色粉末。这要求烟工动作敏捷,及时刮下烟灰,防止油烟过老。与现代的方法相比,古法制出的油烟细腻且质量高,但十分费时。墨厂里改进的点烟机日产量可达四斤,而古法只能产四两,但灯火从未灭过。老胡开文墨厂经理周健讲道:“这是古人的智慧,得留着。”

炼烟是制墨的基础,而墨的成型则是制墨的关键,这关键在于制墨工。打墨需要打墨工人双腿扎弓步,举8斤重的铁锤将墨饼反复捶打近200下,一天下来手臂酸疼。捶打后用手揉搓成墨条,还得用上揉面的力道,墨入模后还要将其置于长凳下,以体重压实。制墨工黄子驹老师傅自27岁开始,已经打了40年的墨,“打锤速度要快,要稳准狠,打得越透,黏性越好,墨质越好。”尽管年近古稀,黄师傅抡锤仍游刃有余。每晚离开前,他还会将铁锤上残留的墨泥一点点刮干剔净,避免掺杂影响次日制墨的品质。“人磨墨,墨磨人。制墨时,再苦再累也不可少砸一锤,要不墨的黏性保证不了;晾墨时,只要有风,一定要随时翻晒,要不将来墨条会变形,外形就会走样。手工制墨工序复杂,没有捷径可走,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制出的墨锭质地不佳。做得不好的墨,压成型后一开始是看不出来的,经过几个月晾干后就要开裂了。即使看起来品相很好的成品墨,也要耐得住時间的打磨。一锭好墨,真正检验它质量的只有漫长的时间。所以,要凭良心去做。”制墨工董玉安老师傅如是说。

于细节见大局,于个体见整体,这也足以见得以黄师傅、董师傅等人为代表的徽墨工匠的本心。他们有诚心,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千年制墨手艺里,与墨香、木材、烟火以及石纹等打交道。“忠于古法,精于创新”,多年以来,制墨师傅们在烟火缭绕、暮霭沉沉中守望和坚持着。

同时,工匠们还会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对制墨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思考,寻求优化和改良,推陈出新。如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为了满足购买者发墨快的需求,在配方上进行了调试和改进,同时为了给使用者带去更好的感受,降低磨墨时的声音,做到“研无声”,工匠们在工序和技艺上也不断地进行改进。

2.徽墨发展与书画艺术发展的互助性

徽墨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墨式的特点则表现在墨型与表面刻绘上,并通过对墨模与墨谱进行设计得以实现。可以说,墨谱反映了某个阶段对墨的商业需求,其呈现出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墨模、墨谱艺术与书画艺术之间的关联密切,不同时代风格的书画会影响墨模的雕刻技巧和手法,墨表面对文字和图案进行装饰、描金绘彩也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与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两者的发展极具协调性和互助性。

一方面,徽墨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发展的具象表现形式之一。墨模作为一种微型的徽派雕刻工艺,其图案样式对于研究地域民俗文化的发展与衍变有极大的帮助,原因在于墨模的设计及风格衍变深受历代名家画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时期、流派的文化特点与艺术格调。同时,墨模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时墨家的实力和规模。墨家常需要邀请名画家来进行模板的绘画,进而雕刻。于是,徽墨墨模及墨谱以一种独特的跨界艺术形式,实现了为一大批书画名家的名作传承留迹、存真留芳的美学价值。

另一方面,制墨作为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也从材料上推动着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变化。徽墨在材料、工艺上的创新可以扩展徽派书画艺术的表现空间,徽派书画艺术的发展可以推动徽墨装饰艺术的发展。徽墨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具有题材广泛丰富、技法多样而独特、构图统一而又富有变化和色彩极具传统性等特征。它的装饰以一种文艺化、鉴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表达传统理念的基础上,还起到传播人文思想的作用。以徽州诸书画派中的新安画派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的探索为例,新安画派以徽州自然地貌为蓝本,构建了地域风格鲜明的图形艺术系统,成为古徽州各种行业艺术设计的图形范式。这些图形转变为徽墨的装饰,使墨面装饰风格与徽派画风接近。同时,徽墨通过吸收徽州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能实现文人画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地域民间文化、自然山水的融合,从而将徽派书画中“师从造化”的艺术思想、“泛爱众”的儒学人性论融入徽墨的装饰艺术思想中,实现由“形”至“意”的升华。

徽墨的墨模及墨谱,以一种独特的跨界艺术载体,实现与徽派书画艺术的相互成就、交融传承与共同发展。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徽墨的产生顺应了文化发展的需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奠定了中国水墨画在世界画坛拥有较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基础。文人画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甚至决定性地影响了徽墨文化的发展,墨模因文人精神等因素的介入而更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当下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四)收藏价值

近年来,古玩收藏之风盛行,墨品收藏作为后起之秀,其价值也逐渐升温。特别是有年份的徽墨,价格更是不断抬高,主要原因在于徽墨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易耗品,经过多年流转,真正能够存世的老墨数量极少。据调查,如今一锭清朝的古墨价值已经过万元。除此之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供人们鉴藏,也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极具收藏价值。

二、徽墨的发展瓶颈

“徽墨在国内一度是被忽视的,随着键盘、水笔这些现代书写工具占据普通人的书桌,徽墨的国内市场一度低迷不振。”周美洪(老胡开文墨厂厂长)说。20世纪末,老胡开文墨厂的墨大多销往日本,占据了销量的80%。徽墨在古代是上等的贡品,如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徽墨制作技艺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徽墨的传承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后继乏力。

对于目前徽墨发展的困境,我们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薪无法吸引年轻人

2016年时,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有136名工人,大部分是本厂职工的子女。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坐就是一辈子,这就是制墨人一生的写照。绝大多数都是工作了20年以上的,厂里招人很少有年轻人来,即使来了也留不住。徽墨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传承至今仍采取手工制作,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以老带新。在老胡开文墨厂,一线的制墨工人平均月薪在2016年时是5千多元,最高的一万多元,可是高薪仍旧无法吸引年轻人,老厂长周美洪说,招五个人有两个人留下就很不错了。主要原因是徽墨制作过程枯燥无味、制作辛苦,学习入门知识要八个月,学好的话要大概要三五年,除非真正热爱这项技艺,否则年轻人很难坚持下来。

(二)原材料缺乏

随着社会的进步,徽墨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更不用说使用范围更狭窄的墨锭了。徽墨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加之生态环境的逐步演变,极端天气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制墨所需的动植物资源也存在一定缺口。生产原料的日渐匮乏成为目前徽墨发展的难关。

三、徽墨传承人的坚守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家还不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徽墨的销售情况不好,厂里经营状况一度惨淡,很难坚持下去,胡嘉明老先生不愿意让徽墨这块瑰宝被历史的尘埃埋没。如今国家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供支持,包括老胡开文墨厂在内的徽墨制作厂家也重焕生机。老胡开文墨厂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墨厂和老先生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及报道胡开文墨厂的文章。胡嘉明老先生也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特聘为胡开文纪念馆的副馆长。老先生依旧秉承传承发扬徽墨的信念,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之美,将中华优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使徽墨在中华大地上再放光彩。

胡嘉明老先生秉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结合现代发展的思想,对制墨的工具进行了改进,在提高制墨效率的同时还提升了徽墨的品质。为了解决徽墨的经营问题,将经营模式与现代互联网结合,使徽墨有更多的销路,甚至在全国各地畅销。

同时,胡嘉明老先生强调诚信经营,不只是对于徽墨产品的经营,这也是做人的道理。他说:“要摒弃杂念,诚信经营,不能把利益摆在第一位,比如通过降低原料的质量来提高利益、克扣制墨工人的工资、投入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等,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在继承中传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汪爱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徽墨的传承和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2006年,在汪爱军的主导下,徽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奖突出成就奖、中德文化周金奖、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优秀奖等诸多荣誉,老胡开文墨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汪爱军潜心研究,虚心求教,认真分析历代点烟技术,挖掘传统技艺。墨印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墨品的优劣和精美程度,雕模刻印也是保护传统徽墨制作技艺的重要一环,汪爱军深知此“绝技”的重要性,不仅注意收集古旧墨模,还研究他们的雕刻技法,结合时代背景,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龙川墨、绩溪八景等珍贵墨模,既记录了历史,又弘扬了徽文化,为徽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三)踏实创新

90后的项颂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中级工艺美术师、省雕刻新秀。作为徽墨制作技艺世家项氏第四代传人,项颂从出生就生活在翰墨飘香的环境中。父亲狭小的徽墨制作室便是他小时候最爱玩耍的地方。黑色的墨料、捶打墨泥的铁锤、诸多制墨工具在他的眼里都是那么的神奇、有趣,他在徽墨技艺的耳濡目染中成长。

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徽墨也走进了大学课堂。项颂作为助理陪同父亲到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多家重点高校授课,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2015年,项颂收到塞尔维亚孔子学院的聘书,成为客座教授,得到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的机会。

互联网为徽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项颂尝试着把徽墨推广到多个网络平台。一开始和朋友合作,在淘宝销售创新的徽墨工艺品,从原本形式单一的徽墨墨锭,开拓出徽墨摆件、把玩件及徽墨收藏品,远销国外。之后,与淘宝拍卖和京东拍卖合作,借助平台拍卖徽墨艺术品,拓宽渠道。网络平台也成为项颂传播徽墨的新媒介,其在微店、微信公众号、东家等多个平台发布作品、宣传徽墨知识,并定期更新研发设计的新作品。在销售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买家,项颂会耐心回答,并将作品锦集、徽墨知识和保管方法印成小册子,与作品一同寄给收藏者,得到众多好评。在帮助他人了解徽墨知识的同时,自身文化素养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自晚唐时期奚超、奚廷圭父子以来,徽墨经历了朝代更迭等许多困境,却依然被傳录至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徽墨传承和发展中的瓶颈,我们既要坚守传统,又要敢于创新,只有将二者相结合,徽墨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旺盛。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大创项目研究成果(S202010359343)

作者简介

闫雅茜,2000年生,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周思佳,2000年生,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吴浩朋,2000年生,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自动化。

甘海辰,2000年生,男,回族,河北保定人,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卢婷.创新视阈下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78-82.

[2]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徽墨制作技艺[J].文化产业,2019(17):65.

[3]窦倩倩,肖旺群.时空象限下徽墨文化基因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5):115-117.

[4]王曼,吴文浩.徽墨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02):6-10.

[5]陆小彪,刘雅,吴蓉.徽墨技艺中传统建筑元素的表现研究[J].装饰,2020(04):84-87.

[6]晋华.千锤万杵一锭徽墨初始成[N].中国文化报,2019-07-27(003).

[7]张明泉.徽墨装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8]闻婧.徽墨装饰中墨谱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118-122.

猜你喜欢

传承人发展困境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给”的价值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