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读能力

2020-04-14董玉阁

读天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

摘 要:教师要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在读中感悟、思考、体验。教会学生自读质疑、自读感悟、自读升华,使学生的语言充满活力、充满灵气、充满智慧,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殿堂。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自读能力

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自主阅读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自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自读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实际上是一种初具自读能力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读书十分有益。

(一)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疑才能更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产生怀疑的冲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

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课堂上启发学生围绕“借箭”质疑。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倡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深度质疑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本的意义只有在熟读的过程中才能领悟。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不敢朝他那儿看”?又为什么忍不住不看?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内心很痛苦。从而使学生深深体会到邱少云当时所受的痛苦,他之所以忍受烈火烧的痛苦,是为了不暴露目标,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他的伟大精神感动着每个同学。通过这样的深度阅读,深度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 自读悟情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

(一)多种方式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的宗旨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只小鸟》一课,是冰心老人所作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阅读方式之中,以具体的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亲情的伟大,唤起学生保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引入课文第二部分教学的设计时,我设计了“小鸟的歌声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思考点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三至六自然段,并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品读交流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句,如:“跌”“箭也似的”等来品读,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意。

(二)多种手段并用,让文本与学生心灵沟通

任何被动接受、重复再现式的学习活动都无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意义的建构活动,所学习的知识变为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学习过程就变为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喜欢的句子。此时学生由于没感性认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不透彻的,当然不能很好的意会。紧接着出示一幅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图片,说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这句话。并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怎样的音乐。接着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地读课文。此时此刻,再引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想象,感悟当时人物的情绪变化,并让学生谈谈感受。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说:“我现在明白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感情而感动,突发灵感创造出来的。”有的说:“老师,我很感动,我从朗讀中想象到当时的情景,汹涌的浪花拍打着岸边,波涛阵阵,真是太优美了。”……课文描写的场面、人物语言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入景入情,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三、 自读升华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学生鉴赏文中涉及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事物形态的句子,反复阅读鉴赏,凭借范读、自读、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朗读课文时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桥》一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洪水到来时的句子时,抓住重点词“咆哮、想受惊的野马、狂喷、狞笑、跳舞、放肆”等词语反复朗读,从而感受到洪水来临时的可怕。在这么可怕的洪水面前,我们的老支书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词句,默读思考:能不能把“盯”换成“看”,把“揪”换成“拉”,把“吼”换成“喊”让学生让学生反复阅读和体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运用词句的精妙,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作者简介:

董玉阁,河北省廊坊市,河北省文安县董村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