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2020-04-14陈庆玲
摘 要:我国虽是法治国家,但国人的法治素质并不高。要想提高整个国家的法治素养,需要提高年轻一代人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这样才能以辐射的方式对他身边的人施以影响。也就是说,在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上,学校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味偏执于对分数的追逐,焦虑的家长更是野蛮地认为成绩是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法制意识得不到提高。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法律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渗透;意义
一、 从写字中学礼让
汉字是方块字,每个汉字如果都写在田字格里,它们所占的面积大小是差不多的。但每个汉字的笔画数却不一样,有的寥寥几笔,有的一笔就可以大大咧咧地占着一个田字格。而有的结构复杂,可能要由好几个部件,数十个笔画组成,相互谦让,挤在格子里。因此,在教汉字的书写时,要让孩子们注意各个部件之间“穿、插、避、让”。比如“地”字,左边的“提土旁”最后一笔的横变成了“提”,右边“也”字的第一笔横折钩斜插到了“提土旁”第一横的下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和谐、端正、美观的字体。在教写这个字时,得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土”“也”和“地”字,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形成长期记忆。认真观察的孩子总能说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田字格都是一样大的,在只写‘土字时,它可以写大一点儿。而同样大的田字格要写‘地字,它的‘提土旁就要写小一点儿,右边的‘也字,才有位置。”
“‘提土旁最后一笔的‘横,太占位置了,要变成‘提,而且要与右边的‘也靠拢一点儿,田字格才装得下。”
“我还发现在格子里单独写‘也字时,横折钩那一横要写得长一点儿,但在‘地字里,它的横笔要短一点儿,还要插到‘土字中间的空处。”
在肯定了学生的发现之后,我引导孩子们:孔融为什么会拿小的梨,是因为他知道“礼让”,中国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互助互爱,互相谦让……都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作为祖国血脉的汉字,是在这些优秀品德上衍生出来的,当然也秉承了“礼让”“谦逊”这些美德。就好像我们坐沙发,如果我一個人坐在沙发上,我会舒展随性。如果我和好朋友同坐一个单人沙发,我们俩都要让着对方。如果把田字格看成字宝宝们的单人沙发,在格子里写独体字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坐沙发。在写不是独体的字的时候,凑成汉字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就像我们和好朋友一起坐单人沙发,要互相让一让。
就这样“礼让”的种子与“穿、插、避、让”的写字方法同时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我想,它们一定会在学生以后的写字生涯和日常生活中慢慢孕育、生长。
二、 从词语中学做人
“人”字好写,一撇一捺。可人不好做,所以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先做人,再做事。好在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早把这些做人的道理以语概之。
对小孩子来说,学习词语、成语是他们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汉语中的成语,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辞藻已经非常璀璨、非常丰富了。再加上吸引他们的,还有成语中的故事,这就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们建构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时,孩子们都喜欢狐狸,嫌弃老虎。因为狡猾的狐狸是聪明的代名词,威武的老虎则成了蠢笨的象征。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词语“狐假虎威”的含义就需要引导孩子们体悟:借着权威的影响和当权者的压力来欺压别人,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这种人狡猾、奸诈,喜欢吹牛,说谎,靠欺骗过日子。他们虽借外力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但他们的本质却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同时这个词也告诉我们凡事应多动脑筋,不能像老虎那样,盲目地相信狐狸,否则,会成为笑话中的主角。
人们的好恶标准将词语区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学生在长期的词语学习中,潜移默化,会逐步形成做人的标准。
三、 从课文中学法律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孩子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是自己的。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孩子会长大,他们长大后也会和我们一样,融入社会。不管在成长中,还是在长大后,都应该遵守相应的规则。因为规则能保护他们,能让他们克制私利,顾全大局,从而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当然,我们也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规则意识。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去唤醒孩子们心底深处的“善”,而唤醒过程中要借助语文学科的价值特点,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法治知识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规则意识。
学习中,孩子们的兴趣点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了解了故事之后,还需引领学生关注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进而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违反规则,违反人心的私利追逐,有多大的危害,为他们美好的人生奠定法律基础。
四、 结语
我们多么希望,当我们把挚爱的孩子交给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会有恐惧;我们多么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被看见,社会伸出的手是温暖的,不是让人害怕的;我们多么希望,每个人的“人”字,撇、捺得以舒展、张扬,但,有做人的温度……那么,我们得把我们的希望渗入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浸入孩子们的骨子里。
参考文献:
[1]龚劲松.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6(18).
[2]岳亚丽.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J].才智,2014(13).
作者简介:
陈庆玲,重庆市,重庆市沙坪坝区杨公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