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探究
2020-04-14刘琴丁洪飞
刘琴 丁洪飞
[摘 要]目前,大数据时代推动各社会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向前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面临了巨大挑战。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域开始着重发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内部审计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内部审计充分发挥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能的有力工具。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高校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入手,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面临的现实困难,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问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28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02
0 引 言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域开始着重发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很多高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构建完成了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综合网络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各高等学校在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决策判断上提供有力支撑,使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更加繁重,承受巨大压力。2017年,教育部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各类经费跨越式发展,发文要求各部属高校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发现问题、分析判断、提供决策支撑。由此高校审计部门如何推进以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辅助审计为手段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建设是高等学校内审计部门急需解决的困境。
1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为手段,通过采用区别于传统审计方式进行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分析的过程。采用审计工作信息化可以极大提升审计工作精准度、审计效率和审计范围覆盖面,并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数据分析,异常数据预警提示,实现对被审计业务全天候、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审计范围实现由财务系统向各业务部门系统和管理控制流程记录系统等全面推进。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有其重要意义。第一,高校内审人员可以信息化共享数据,使内审工作前置到经济行为事前进行干预,甚至可将内审工作全流程贯穿于经济业务中,变事后审计模式为全流程监督,更好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得到质的飞跃。第二,信息化不断进步及大数据的背景下,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区别于以往人工抽样方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落实信息化监督管理措施,为审计工作管理和项目优化审计奠定基础。第三,可通过大数据更高效地进行审计分析,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借助信息化审计可减少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规避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审计效果、为营造反腐倡廉高校环境提供保障。
2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信息化认识问题
信息化认识误区,即简单理解审计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或开发出一套审计软件。就目前高等学校财务软件管理水平来看,普遍存在会计处理信息化发展滞后,许多操作和数据处理流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具体审计实务环节中运用类似于SQL SERVER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少之又少。此外,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以满足自身业务需求为出发点,从而导致缺乏整体顶层框架设计,缺乏总体统筹和合理规划。由此导致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幻想,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问题,无法实现部门之间数据信息有效整合。
2.2 审计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审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审计业务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普遍是财会类或工程技术类专业背景知识,但熟悉计算机网络、熟悉计算机系统分析的人才缺失现象突出。在面临信息化环境时专业能力和专业储备相对较弱。由此无法完全胜任信息化审计工作。一方面,高等学校校内审计人员目前还习惯停留于传统审计模式,对高等学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还缺乏一定认知,片面认为审计信息化就是使用Excel、Word等办公文字表格软件辅助去完成审计工作;另一方面,现在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存在一部分为转岗、轮岗到学校审计部门岗位上,教育专业背景多为财会类、审计类,并不具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方面知识储备。懂得计算机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缺失,使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此外,在从传统审计模式过渡到现代化计算机信息化审计过程中,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需适应及调整理念。由于审计人员自身对软件掌握熟练度情况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对软件使用的选择。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工作完成,便会放弃计算机信息化辅助进行数据处理,转而采用人工模式。
2.3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开发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學校尚不具备独立自主进行研发审计软件的能力,大多采用购买或委托软件公司个性化开发进行。审计软件开发适用性差,安全性不高。软件公司研发审计软件过程中又存在相关屏障问题。专业审计软件公司所研发的审计软件主要对象是企业化客户,同时研发人员对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业务流程、业务情况、业务范围、业务特点缺乏相应的了解与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再者不同高校之间内部设置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因此,公司化开发的内部审计软件必须经过高校个性化开发调整满足和适应高校审计的需求,有的审计软件只是一个空壳,只将相关审计流程放到管理系统中去实现办公流转,实际审计操作过程中无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自动提取分析,功能模块开发不完善,无法实现数据分析功能。此外,公司化软件产品开发基本属于大众化版本,由此导致专业审计软件开发公司的研发成本过高,从而导致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审计信息化软件严重缺失。此外,针对个性化定制开发而导致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不足,使高等学校在信息化软件选择上从实际出发,选择低成本功能不全软件投入使用。审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仅局限于查询、抽样和审计底稿生成等功能上,数据分析平台及风险预警等模块缺失或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功能缺失导致无法达到信息化预期效果。
3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强化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知
目前,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为能有效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走信息化道路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引导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与时俱进、优化思想与思维方式、优化管理框架体系建设。高等学校各级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应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认识,更新观念。系统学习相关财会知识、计算机系统理念,从而充分理解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从管理层面出发,配合审计部门消除信息化认知的屏障,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能够自上而下、全方位推动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分享、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成功案例,厘清思路,理解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3.2 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为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建设,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系统综合知识能力。从长远机制来看,高等学校审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设置也应调整方向,着力打造增设培养懂计算机系统的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审计信息化后备力量。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也要从思想上改变以往传统审计人工模式的旧观念,提升自我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操作理论和技术水平。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打造的同时建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队伍。盡快引入一批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3.3 加强信息化系统软件开发管理
要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购置相应信息化硬件设备,为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奠定物质基础。此外,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软件管理控制系统,必须能够从网络环境下与校园内部的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高等学校在进行校级层面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建立信息化共享云平台中心上传和留存了大量各自业务部门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和技术文档,各高等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这些信息组成的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库,将其用于推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在各部门进行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考虑预留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信息系统的查询阅读权限,同时在保证自身业务系统各项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内部审计部门信息化系统预留数据对接端口,从而使高等学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软件系统能与校内其他业务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提高有用数据的实时提取和分析整合能力,为非现场的远程审计模式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的发展建设。
4 结 语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道路势在必行。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应顺应这一时代变化。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提供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率审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斐然.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内部审计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7(11):76-77..
[2]吴清风,王兵.打造新时期专业化高校内部审计队伍[J].中国内部审计,2016(7):4-7.
[3]夏午宁.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及其突破[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14-15.
[4]肖开银.刍议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