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收放自如”中打造高效课堂

2020-04-14刘美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表达力教者散文

刘美廷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常常听到同事们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最痛苦的是明明刚刚讲过的,还有很多同学答不出来,老师讲与不讲似乎没有区别。这让老师气愤得直拍自己的心肺,也让已经懂了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接受相同知识点的传授,可谓“劳命费时”,得不偿失。打造高效学力课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在农村初中语文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那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

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文化基础,含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批判质疑、敢于探究的品质;自主发展,含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习惯;社会参与,含培养学生实践创新、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能力。具体就语文教学而言,教者要紧扣“三力”,即“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值得一提的是阅读力、表达力、文化力,不是断然隔开的,而是相辅相成,是构建语文学力课堂的三维之力。而且这三维之力,也绝不是教者用自己的唾沫口水浇灌出来的,必须是让学生在老师教读之后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得来的。所以,教者的教不仅要“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还要放手让学生“渔”,并在旁适时伸以援助之手,于“收放自如”中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们的語文课堂中具体要如何实施?统编版教材除了“活动·探究”单元,其余单元阅读部分都是按“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的体例编排的。“教读”时教者要有单元意识,落实单元要求,用好“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助学资料,以“收”为主,将难点问题“放手”小组讨论交流,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和协作学习的意识。最后老师“收回”校正、完善,此引领学生“自读”学习。如果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还不放手学生“自读”,如何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如何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散文,分别是教读课文《背影》《白杨礼赞》,自读课文《散文两篇》《昆明的雨》。教读课文我们学到散文的线索及作用、散文详略安排及作用、作者情感态度变化及原因、散文语言的赏析、象征手法及作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表达效果、写白杨树提及楠木的用意何在……而自读课文的教学,以《昆明的雨》为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放”为主,“收放自如”,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及文化力,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我会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限时默读”,这是第一遍阅读,可动笔墨进行圈划,要读懂大意,力求懂得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部编版教材的要求,阅读的时间和方法也随着教材要求的变动而变动,但始终贯彻于整套教材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选读、赛读、小组合作读,变着形式的朗读,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的阅读疲劳,也可以在他们相互的听、读中加深理解,读出疑问。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根据文后的“阅读提示”,单元目标、以及前两篇教读课文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确立好自读这篇课文的目标、重点,于每组的活动单上写出。将自读中的难点提交小组讨论,小组的疑问汇聚一起,提交给老师。

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读,这是“放”,但是阅读要有要求、有目标,这是“收”,只有让学生反复阅读,读懂、读进文本,才是“真读”;而“限时”、对阅读中的一些要求,其实是方法的指导,唯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课堂上先以小组为单位,板书学习目标、重点,其它小组补充。结合文章内容阐释设此目标及重点的原因(对此内容小组成员都没有问题的直接跳过,不再赘述)。同学们借助阅读提示,能抓住散文内容、线索、情感等方面来解读本文。而阅读提示中明确本文的情感线索,即暗线,那明线呢?

此处,教者将“放”着的线拽回手中,让学生借助《背影》《白杨礼赞》的学习,思考作者笔下昆明的景、物、事与昆明的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由此引出了作者的情感。找出相应的段落就出现了文章的开头似乎成了多余的节次,再一次引导学生深思,这样的开头是否多余?为什么?

这个环节,学生要借助简单的板书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让掌握了的一部分学生去讲给另一部分听,这既践行着老祖宗教我们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又是通过学生计划表达目的、构思表达内容、把构思变成别人能理解的外部的行为(语言、神态、身段等)这三步来提升表达力,增强自信力。笔者觉得与老师的讲解相比可能少了点系统性,但只要老师及时“收”手点拨还能弥补,值得放手让学生试试。

然后,通过品读语言,进一步感悟散文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阅读提示第二段说: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批注,是“放”的,但是老师作为“门内人”的提示:如选择关键字、词、句、段、标点等,可作赏析式批注,可作感悟式批注,还可对有疑问的地方做标注,这就是“收”。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小组集体展示:含阅读、赏析、接受提问、提出质疑。要求组内成员全部参与。

这是学生阅读力与表达力的锻炼与展示的最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平等,所谓学困生常常能给人惊喜,而那些发言骨干,常常是老师教学上的好帮手呢。小组的讨论交流,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教者的“放”可能会看到孩子从羞涩、局促的碎片化回答到大方、自信的完整的表达的过程,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到岁月静好。当然,这里的“放”,不是放任,不是学生的回答或讲解,老师都认为好,适当的提醒、点拨、矫正、强调、归纳、小结,便是“收”,“收放自如”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提升学科素养。

最后,知其人,识其文。在学生能“浅浅的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出示相关的背景及作者介绍,可以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水区”。

问题来自学生,此为“放”,而又高于学生,此为“收”;学生讨论交流的知识来自教读课文老师的教,此为“收”,又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此为“放”;对于问题的解决,既有学生的积累、理解,此为“放”,又有教师的归纳、完善,此为“收”。在“收放自如”中,每个学生不仅知道何为“渔”,而且亲自实践了“渔”,何愁教学效率不高,学科素养得不到提升呢?更不必为“讲的嗓子痛,学生却不动”而烦忧了。

猜你喜欢

表达力教者散文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