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7-03-24瞿涛
瞿涛
【摘要】核心素养是21世纪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核心素养的出现,将素质教育推向了3.0跑道。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贡献,主要通过课程、教材与教学来实现。素养是综合的,本不可分。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研究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教学行为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如果把教学行为比作枝,把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比作根的话,根就是地下的枝,枝就是空中的根。只有打通枝与根的联系,语文学习才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核心素养也才有落地的力量。
【关键词】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力 表达力 落地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场席卷全国的讨论中,如果思想缺席了,也就容易于不知不觉中偏离承载课改高速列车的3.0跑道。
在教学一线有着这样的真实课堂:同样执教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两位老师设计了一模一样的问题,教学起点完全相同,教学落点却大相径庭。
甲老师是典型的教教材,以了解有关风筝的常识为目标,是指向知识积累的教学。
乙老师是用教材教语文,以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捕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关注方法支撑下的目标达成,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连起来说一说”这一举措颇具发展性,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很语文!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想一想: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何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一、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发表了影响世界的著名论点:“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忘掉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学科知识,“留下的”是带得走的且与学习者相伴一生的素养。素养具有稳定的特性,与人的生命活动密不可分。
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本无“核心”与“外围”。所谓核心,不过是一种更明确的宏观概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带动更细微的内容。从学科看,核心素养并不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主要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储备与情感态度;从课程看,核心素养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
就语文学科来说,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文化感受力与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其实,素养是综合的,本不可分。分解开来说,是为了表述和阐释。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可以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我们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思維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三个方面都和语言建构与运用如影随形,呈综合推进的态势。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核心推动力。一旦言说,都是以个人生活经历、思维品质、文化修养、价值体系等生命状态的全息为背景的。
语文学习,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如果把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更加宏观的概括,阅读力和表达力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素养。
三、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文天祥有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老师站在课堂上,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技术,学生才不迷惘,教学才能有效。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骆应华老师执教阅读课——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时,设计了一张学习单,引导学生“探究环境描写,感受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这张学习单,一共用了三次。第一次,把写小屋内和大海上环境描写的关键词找出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次,以段落最后一句话“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为例,引导学生读其他几处没有提及桑娜心理的环境描写,揣摩桑娜此时的内心,读出并填写隐在的信息——培养学生推想的能力;第三次,横着看,竖着看,整理运用提取的信息和读出的隐在信息,发现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培养学生梳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有策略、有支架、有实效。自然地,核心素养有了落地的力量。
重庆市大渡口区庹家坳小学许丽佳老师执教四年级表达课《鼠小弟的小背心》时,确定了三大教学目标:①在绘本阅读与想象合作中,运用对话描写把朋友找鼠小弟借背心的过程写清楚;②在习作交流与分享中,学习合理运用提示语提升表达效果;③使用修改符号加工自己的习作,进一步体验表达的乐趣。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任务驱动,激发语言表达动机。借助绘本,创设交际语境,让学生们走进童话故事的情境。通过任务驱动(个人任务:运用对话,完成一个情节。小组任务:串连情节,合成一个故事),唤醒学生的表达冲动,明确自己的表达任务,知晓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价值。组内交流(选择哪几个朋友依次向鼠小弟借背心,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发现情节发展的隐性线索。组内沟通,选择写作材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体现“1+1>2”的小组合作学习价值奠定基础。
环节二:尝试表达,调动已有方法经验。全面调动学生已有表达储备和生活经验,给足时间展开想象,聚焦借背心的理由和鼠小弟的回应,把借背心的对话过程写清楚,以顺应表达的自然发生,找到学习起点。
环节三:交流反馈,领悟对话描写方法。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尝试使用已有认知去解决问题,当孩子未能有新的进展时,老师提供支架:①提示语在前面,用于强调说话人心理、动作、神态的细节;②提示语在中间,用于分隔说话人要表达的两个意思;③提示语在后面,用于表现说话人接话快,不假思索。从而,变给方法为要方法,满足了学生的真实表达需求,学习了巧用提示语的方法和策略,获得了新的增长点。
环节四:修改习作,运用对话描写方法。明确要求,给足时间,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支架修改加工习作,去真实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增强表达自信。
环节五:回归绘本,展示读写童话成果。回归绘本,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中认识不当的请求会带来伤害,但得体的言行会让人春风拂面。在小组合成童话故事中,让学生体验“1+1>2”的小组合作学习价值,获得表达成功的美好体验。
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关注教学行为与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如果把教学行为比作枝,把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比作根的话,根就是地下的枝,枝就是空中的根。只有打通枝与根的联系,语文学习才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核心素养也才有落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国才.指向高阶思维考出阅读素养——小学阅读能力测试工具研制过程和题旨[J].语文教学通讯·C,2016(11).
[2]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J].课程·教材·教法,2016(9):3-8.
[3]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