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金属铸币概述

2020-04-14么彬

关键词:大刀齐国货币

□么彬

齐国是位于东方边陲的一个周代诸侯国,始封君为姜太公,可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成为春秋首霸。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姜氏,仍沿用齐国名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国在姜太公时期就采取“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使齐国工商业繁荣发展,桓公时期齐国继续推行重商政策。为适应经济的发展,齐国铸造发行了贝币、刀币、圜钱等多种货币,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货币体系,但关于齐国货币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分歧,下面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铜贝

海贝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实物货币之一。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单纯的天然贝币已经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不同材质的仿贝币应运而生,铜贝便是其中之一。铜贝出现的时间可以早到商代,齐国范围内发现的东周时期青铜贝数量并不多,孙永行在 《齐地贝币》[1]中共收录56件铜贝 (含包金、鎏金铜贝),出土地点包括山东临淄、寿光、青州等地。1971年,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发现包金铜贝10件,铜贝12件,铜贝凸面凹底,面饰贝齿纹,上下端各有一孔,大的长约4.3厘米,小的长约2.8厘米。包金贝大小、形制相同。该墓的年代约在春秋战国之际[2]。1977年,淄博磁村春秋墓M1中出土无文铜贝147枚,其中较为完整者39枚,这批铜贝长约2.3厘米、宽1.6~1.8厘米,重约2克。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晚期[3]。《齐币图释》[4]7中提到在山东淄博于家村也曾发现铜贝,但是至今未见详细的信息。

这些铜贝依形制不同,可分为A、B两型(图 1):

A型,形制仿天然螺贝,壳口处有一穿孔。数量较少,目前未见考古发掘出土。

B型,形制仿天然贝,正面微凸,多饰贝齿纹,背面内凹。数量较多,又可分为两式。Ⅰ式正面有一道沟槽。Ⅱ式虽无沟槽,但是上下两端有穿孔。

根据上述出土铜贝可以推断,铜贝源自天然贝壳,其作用也当是作为天然贝币的补充。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少量铜贝,特别是鎏金、包金铜贝,与车马器共出,这种铜贝可能类似于铜泡,是作车马装饰之用。

铜贝因大多不是考古发掘出土,具体的时代分期无法确定,但是根据磁村春秋墓和临淄郎家庄一号墓铜贝的发现,可以确定,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铜贝并未退出流通领域。

图1 齐地铜贝币

二、齐大刀

齐大刀是齐国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基本形制为首部内凹较大,凹刃,弧背,直柄,周边有廓,刀柄两面各有两道直线,刀环较大。背面上方多有三横线。长度一般在18~18.9厘米。制作精良,含铜量较高。根据面文分为“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即墨法化”“莒邦法化”“齐返邦长法化”“齐法化”“齐之化”及无文刀九种(图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齐大刀超过15000枚,以“齐法化”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又以“莒邦法化”与无文刀最为稀少。这个统计虽不完全,但大体能够反映不同齐大刀的多寡情况。出土地点则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日照、青岛、烟台、威海下属的多个区县,临沂、德州、东营、连云港也有少量发现,基本覆盖了整个齐国疆域。

(一)源流

刀币源自手工工具青铜刀削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但是关于齐大刀究竟源自何地,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以郑家相、朱活、孙敬明为代表的齐地说,以王献唐、于中航为代表的中原说,以于嘉芳为代表的北方说。三种论点,各有所据。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考古学入手,确定齐大刀究竟源自何种刀削,就能确定齐大刀的起源时间和地区。毕经纬在《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5]中将削分为三类,其中乙类Bb型弓背宽削刀,弧刃,直柄,环首,与齐大刀形制相近;时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也与现在齐大刀形成于春秋中晚期的推测相吻合,确定其为齐大刀原型应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齐大刀起源于本地的说法是较为合理的。

(二)分型与断代

齐大刀的分型与断代是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朱活在《古钱新探》一书中按照时间将其分为春秋、战国两段,春秋段有 “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莒邦法化”,战国段为“齐法化”与“齐返邦长法化”。在战国早中期存在并行的情况。并认为“齐之法化”是桓公时代铸币,是齐国最早的货币,“即墨法化”是“姜氏田氏间民间私铸货币。[6]104-106”山东省钱币学会编著的 《齐币图释》[4]8也依此分类,但将“莒邦法化”分在战国段。这代表了现在的主流观点。孙敬明在《刀币蠡测》[7]中将齐大刀分为六型八式,并判断“齐之法化”“齐之化”为春秋早期所铸,“齐法化”为战国早中期铸造,“莒邦法化”为乐毅伐齐时齐襄王在莒城所铸。张光明在《齐刀币研究概论》[8]一文中按币文将齐大刀分为九种类型,并指出“齐之化”是战国时期所铸,时代与“齐法化”相同,“无文刀”与“齐法化”“即墨法化”相近,为战国时期所铸。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9]277-300根据齐大刀的形制及面文特征,分为甲、乙、丙三型七式,“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为甲型,“即墨法化”“莒邦法化”为乙型,“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为丙型。同时分析“齐之法化”铸于春秋时期,可能在齐桓公后期,“即墨法化”是姜齐时期桓公之前所铸,“齐法化”是齐威王时期铸造,并提出“返邦”应释为“拓邦”,为齐王时期所铸,与齐灭宋有关。另有郑家相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10]中提出“齐之法化”是桓公时代铸币,为齐国最早的货币。“即墨法化”属春秋末期。“齐返邦长法化”(“返邦”应释为“造邦”),田齐开国时所铸。“齐法化”是战国时期田齐始铸,“齐之化”是“齐法化”的误刻。将“莒邦法化”释为“谭邦之法化”认为是齐灭谭后所铸。

图2 齐大刀

因齐大刀不见于墓葬,多出土于窖藏,关于年代上的判断多是依据形制特征和对币文的考释,究竟哪种观点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证明。

但是,除少数不同看法外,学界一般将齐国刀币的铸造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带“之”字的铸造较早,不带“之”字的要晚于前者。这已被合金成分的分析结果所证实。根据合金成分的检测结果,“齐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的合金成分大致相当,而与“齐法化”的成分有明显的区别:前二者铜、锡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后者铅含量明显高于前二者。而“齐法化”与“賹刀”圜钱的合金成分相当,与晚期燕明刀成分也差不多。

(三)关于齐大刀不殉葬问题

齐大刀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不见于墓葬。关于这一现象,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理由。张光明认为理由有三:一是此时贝币仍在使用,且作为财富的象征大量随葬;二是刀币是由生产工具刀削转化而来,与人类死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思想不符;三是齐地东夷以鸟为图腾,刀币造型为刀,有宰杀功能,不宜殉葬[11]。仔细分析这三个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同时殉葬几种货币的现象在古代很普遍,所以同时随葬贝币和齐大刀并不冲突;后两种理由也与生产工具和兵器常见于墓葬的考古现象相悖。于嘉芳认为:“齐大刀不殉是由于齐刀是国家钱庄之类的金融组织机构掌握的大面值带有支票性质货币的原因。”[12]孙敬明在《试论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刀币》[13]中给出了两个现在看来较为合理的原因:一是目前所见考古资料有限;二是齐地或许还有一种目前我们所未知的特异风俗。

三、齐明刀

齐明刀因首次发现于博山地区,最初称作“博山刀”。又因面文为“明”字,形制与燕明刀相近,背文却多是齐国地名,常被称作“齐明刀”。其特点是明字方折,且竖笔末尾向左拖得很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齐明刀出土数量在1万枚以上,其中以河北沧县萧家楼出土数量最多,在山东济南、淄博、潍坊、泰安、烟台,河南洛阳,江苏淮安,天津等地都有出土。

(一)分型

朱活先生在《古钱新探·匽币管窥》[6]142-148中根据明刀的形制及出土地区把明刀分为四型,齐明刀属于Ⅱ型,又依形体和背文将齐明刀分为二式。张弛在《中国刀币汇考》[14]中将明刀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乙型明刀为齐明刀,并将齐明刀分为三式:Ⅰ式刀首呈斜坡状或略内凹;Ⅱ式刀身略直,背文多见地名和刀名;Ⅲ式形体略轻小,铸造粗劣,有铅质明刀。《齐币图释》[4]107-108把齐明刀分为四型:甲型凹刃弧背,刀首略宽;乙型类似尖首刀;丙型近似燕明刀中的折背型;丁型略同于《中国刀币汇考》中的齐明刀Ⅲ式。黄锡全在《先秦货币通论》[9]262-264中将齐明刀分为四型六式,认为其代表了齐明刀发展的早晚。张光明在《齐明刀考古发现与研究》[15]中将齐明刀分为二期五型:Ⅰ型为尖首刀;Ⅱ型为齐成白刀;Ⅲ型为背文带“齐”字刀;Ⅳ型面文有“明”字,背文一字或无字;Ⅴ型为齐明刀。前四型为一期,后一型为二期。吴良宝在《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16]117-120中根据形制和背文将齐明刀分为五种。

(二)关于齐明刀的国别

齐明刀是受燕明刀影响而铸行的,已经是学界共识。但是关于齐明刀的所属国别,目前主要有几个观点:一是乐毅伐齐期间,燕国在齐地铸造(郑家相、王献唐);二是燕国占领齐地期间,齐国在莒所铸;三是齐国商人私自铸造(张光明);四是燕国商人私自铸造(朱活)。而黄锡全在《先秦货币通论》[9]261-264中将齐明刀分四型,并通过与尖首刀、燕明刀比较,认为甲、乙二型很可能是莒国被灭前或战国中期莒地所铸,丙型为乐毅伐齐期间齐国所铸,丁型为齐襄王复国后铸行。

在莒故城附近曾出土齐明刀的陶范(图3),在附近区域也出土过与陶范相吻合的燕明刀,年代为战国晚期。这些陶范的发现为研究齐国明字刀的国别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这批陶范只可能是属于燕、齐两国之一,在排除了两国同时铸造齐明刀和燕明刀的可能性下,那么就可以有两种推测:其一,若这批刀范为燕国所用,那么时间只能是在乐毅伐齐时期,进而说明乐毅伐齐时期燕在齐地铸造过燕明刀,齐明刀即为此时齐国所铸;其二,若这批刀范为齐国所铸,则证明齐国曾铸造过燕明刀,齐明刀即为燕国铸行,时间也在乐毅伐齐期间之外。而在莒故城和即墨故城出土的齐明刀范,以及莒故城冶炼作坊遗址的发现,切实地证明了齐国生产过齐明刀,进而推翻了第二种推测。最终得出了齐明刀为齐国铸造的结论。当然,这一切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据。

四、圜钱

圜钱是齐国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战国晚期在铸行刀币的同时新铸行的另一种货币。齐国圜钱面有外郭,方孔有内郭,背素面,除大小不同外,形制完全相同。面文有“賹六化”“賹四化”与“賹化”三种(图 4),均分布于穿孔的左右两侧,从右向左读,币文形式规范,但面文“賹”字的写法不同。据统计,齐国圜钱先后发现于山东济南、淄博、滨州、烟台、青岛、日照、临沂、济宁,主要集中在山东的中东部。出土总量在千枚以上,多出土于窖藏,且常与齐刀币共出。在陕西西安首帕张堡村和甘肃宁县也有几枚出土。

(一)来源

图3 齐明刀陶范

图4 齐国圜钱

现在一般认为圜钱最早出现于魏国,为圆形圆孔,后扩展到三晋两周和秦国,秦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圆形方孔钱。齐国圜钱普遍认为是受西方秦国影响而产生的。原因是秦圜钱与齐圜钱形制相近,均为圆形方孔,且面文都是计重,而三晋地区圜钱面文均铸城邑名。秦、齐两国相距甚远,中间又有魏、韩相隔,应是受到两国影响更为合理,何以受到秦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现有两种解释:吴良宝认为只有秦国与齐国领土非常接近时,齐才能受其影响,进而推断时间应是在公元前242年秦国不断东进,领土到达今河南新乡、濮阳一带前后,并根据出土的齐国圜钱及其陶范都集中在齐国东部地区,与当时齐国西部部分领土为赵国所占的史实相符,进而推断铸行时间应在齐王建时期[16]267-268;另一种看法认为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时秦国占领了陶邑,直到公元前254年才被魏国攻占,在这三十年间,秦国和齐国是有接壤的,且陶邑当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齐国在此期间受到秦国影响出现圜钱也是有可能的[17]。但这一种观点尚没有有力的考古资料来佐证。

(二)面文的释义

“賹”字以往多以为是地名,现在普遍认为是计重单位,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计量人、物含义。“化”字旧多释为化,即货,现在则多被释为“刀”,刀主要有两种解释:(1)可能是一种计重单位,战国时期中山国铜器上就有把刀作为计重单位的记录;(2)表明圜钱与刀币之间的兑换比例。综合分析就是“賹六化”“賹四化”与“賹化”分别表示具有六刀、四刀、一刀的价值,是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本身并不具备相等的价值,类似于现在的纸币。

五、结语

贝币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制大体相同。所以可用于对外贸易和日常小额交换。铜贝为海贝的仿币,功能相同,但齐地发现铜贝数量稀少,说明铜贝在齐地并不十分流行;齐大刀制作精良,但是在齐国以外罕有发现,说明它并不用于与他国交流或赠与,现在普遍认为是用作大额交易,不作为日常使用,于嘉芳认为齐刀币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职能,而是一种大面值的带有支票性质的象征性货币;齐明刀为特殊历史时期齐国为了与燕国贸易所铸行的一种货币;圜钱为战国晚期齐国在秦国的影响下,在大统一的历史潮流下所铸行的。贝币、刀币、圜钱再加上主要用于赏赐和国家间馈赠的黄金、玉石等共同构成了齐国独立而完整的货币体系。

猜你喜欢

大刀齐国货币
健身百态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齐国强 作品
秉笔直书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