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姚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2020-04-14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袁广阔 秦存誉 韩化蕊 齐 晋
姚河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南约500米姚河西岸的台地上,北距淅川县城约38公里,东距南阳市区约90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 32°48′N,111°36′E, 海拔 152~168米。(图1)遗址位于丹江口水库东北边缘,西部、南部为水库环绕,东部紧邻丹江支流姚河,北面为丘陵,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受水流冲刷影响,遗址中部、北部较高,南部略低,南北约600米,东西约40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近年来,由于平整土地和取土建房等生产活动的进行,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区域地层堆积已被全部扰乱。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2年4—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始于2012年4月3日,至6月7日结束。以西南角为基点统一布方,共布探方38个。发掘前夕,丹江口水库库区水位不断上涨,遗址南部已被淹没于水下。为了尽可能地保护重要发现,我们仅对重要区域进行了详细清理,主要发现新石器时代、汉代和宋金时代遗存。现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1 姚河遗址位置图
一、地层堆积
钻探、发掘情况表明,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地势低洼处的文化层较薄,有的地方已露出生土。现以T21西壁、T22西壁、T28北壁剖面为例予以说明。
1.T21西壁剖面(图2)
第①层:耕土层。厚10~20厘米,分布全方,堆积较为平缓。土色灰褐色,土质疏松,包含物有料姜石碎块、红烧土粒、植物根茎等,文化遗物有近现代瓷片、釉陶片、铁钉等,另外还混杂少量龙山时期碎陶片。
第②层:宋金文化层。可分两层堆积:②a层深10~15厘米,厚20~40厘米,基本全方分布,土色灰褐色,土质致密,内含大量龙山时期碎陶片。②b层深30~55厘米,厚10~40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北部,土色灰黑色,土质致密,内含大量龙山时期碎陶片。②b层下为生土。
2.T22西壁剖面(图3)
第①层:耕土层。厚10~20厘米,分布全方,堆积较为平缓。土色黄褐色,土质疏松,包含物有料姜石碎块、植物根茎等,文化遗物有近现代瓷片、釉陶片、塑料制品、铁钉及汉代碎砖块、瓦片等,另外还混杂少量龙山时期碎陶片。
第②层:宋金文化层。深10~20厘米,厚5~50厘米。可分三层堆积:②a层深10~20厘米,厚5~25厘米,基本全方分布,中间厚,边缘薄,土色黑灰色,土质致密、坚硬,内含大量龙山时期碎陶片。②b层深30~40厘米,厚5~15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中部,土色浅灰色,土质致密,内夹杂较多红烧土粒,文化遗物多为龙山时期碎陶片。②c层深40~45厘米,厚5~15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中部,范围较②b层小,土色黄色,土质致密,文化遗物多为龙山时期碎陶片。②c层下为生土。
3.T28北壁剖面(图4)
图2 T21西壁剖面图
图3 T22西壁剖面图
图4 T28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耕土层。厚3~15厘米,分布全方,堆积略有起伏。土色黄褐色,土质较疏松,内含较多植物根茎、料姜石、红烧土粒和木炭粒等,文化遗物多为近现代砖块、瓦、瓷片、玻璃碴以及早期灰陶片等。①层下为生土。
结合地层(叠压或打破)关系、遗迹间的打破关系及它们出土遗物的特点,可知姚河遗址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存,又有汉代、宋金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被汉代及以后居住于此的居民悉数破坏,遗迹不见,遗物散布于耕土层(较少)或宋金文化层(极多)。也可以说这些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宋金文化层中的采集品。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型式丰富,特征鲜明,对于豫西南地区龙山晚期文化性质和文化谱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新石器时代遗物
(一)陶器
数量较多,均为标本。从陶质上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者比例大致相当。夹砂陶以红陶、红褐陶居多,灰陶次之;泥质陶以灰陶居多,黑陶、红陶次之。器表多为素面,有纹饰者多见篮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弦纹等。器型较丰富,有鼎足、瓮、罐、盆、豆、圈足盘、敛口钵、斜腹杯、碗、器座、器盖、、纺轮、弹丸、刀、凿、鸟等。
鼎足 出土较多,但完整者极少,依据整体特征可分三型。
A型 4件。圆形足,截面近圆形,依据足身特点可细分为两亚型。
Aa型 2件。圆柱形足,足身上下基本等宽。标本T21②:81,夹砂红陶,足身长直,截面略呈圆形,外侧有一道竖状凸棱。残高6.1厘米。 (图5-1)标本 T22②:102,夹砂红陶,局部发灰,足身外侧平滑,内侧弧凸,足跟处有一近方形凹槽,内侧两面有手指按压痕。残高8厘米。(图5-2)
Ab型 2件。圆锥形足,足身上宽下窄。标本T21②:15,夹砂红陶,截面略呈圆形。残高 5.1 厘米。 (图5-3)标本 T21②:29,夹砂红陶,足身外侧平滑,内侧外弧,形成一条竖状凸棱。残高5.6厘米。(图5-4)
B型 17件。侧扁三角形足,依据足身特点可细分为三亚型。
Ba型 11件。足跟处有按窝。标本T22②:113,夹砂红陶,局部发灰,近足跟处有一道凸棱,上有1个按窝。残高8厘米。(图5-5)标本T21②:35,夹砂红陶,足身通体平滑,外侧有一道竖状凸棱,近足跟处有1个按窝。残高 6.1 厘米。 (图5-6)标本 T21②:82,夹砂红陶,足跟发灰,足身截面呈椭圆形,近足跟处有1个按窝。残高5.8厘米。(图5-7)标本T26②:89,夹砂红陶,近足跟外侧有一道竖状凸棱,上有1个按窝。残高9.2厘米。(图5-8)标本T24②:28,夹砂灰陶,通体平直,近足跟部有1个按窝。残高6.9厘米。(图5-9)标本T21②:21,夹砂灰陶,近足跟部发红,外侧较厚,内侧较薄,近足跟部有1个按窝。残高6.5厘米。(图5-10)标本 T26②:11,夹砂灰陶,近足跟处有2个连续按窝。残高5.9厘米。(图5-11)标本 T22②:5,夹粗砂红陶,足跟发灰,足外侧较窄,形成一道凸棱,足根处有1个按窝。残高7.8厘米。(图5-12)标本T22②:22,夹砂红陶,足身通体长直,近足跟部有2个连续按窝。残高8.9厘米。(图5-13)T26②:66,夹砂红陶,足跟部发灰,足身略有弯曲,外侧有一道凸棱,足跟部有1个按窝。残高 7.8 厘米。 (图5-14)标本 T26②:9,夹砂红陶,足身外侧上部有一道竖状凸棱,上有1个按窝,足尖处亦有1个按窝。残高8.8厘米。(图5-15)
Bb型 5件。足跟处无按窝。标本T26②:90,夹砂红陶,足跟部发灰,足身外侧平滑,内侧弧凸。残高9.3厘米。(图5-16)标本T26②:12,夹砂红陶,近足跟部内侧两面有手指按压痕,足尖外侧有1个按窝。高10.2厘米。 (图5-17)标本 T21②:33,夹砂灰陶,局部偏红色,足跟外侧有按压痕。高11.2厘米。(图5-18)标本 T21②:41,夹砂灰陶,两侧较薄,中间较厚,足身平直,外侧有一道竖状凸棱。 残高 7.5 厘米。 (图5-19)标本 T26②:99,夹砂灰陶,足身略有弯曲,截面呈椭圆形。残高6.2厘米。(图5-20)
Bc型 1件。足跟处有孔洞。标本T21②:34,夹砂灰陶,由2个扁形泥条捏合成型,至足跟处分离,形成三角形孔洞。残高8.3厘米。 (图5-21)
图5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鼎足
C型 1件。横扁形足。标本T21②:37,夹砂红陶,局部黑色,足外侧有两道竖状凹槽。残高9.3厘米。(图5-22)
瓮 出土较少,依据整体特征可分两型。
A型 6件。小口高领瓮。依据口、领部特点可细分为三亚型。
Aa型 1件。标本T26②:39,泥质灰陶,敞口,尖唇,唇沿较厚,微外折,弧领。口径17.9厘米,残高4.6厘米。(图6-19)
Ab型 3件。微敞口,直领。标本T22②:103,泥质灰陶,方圆唇,折沿较短,沿面平,直领,斜肩,肩饰斜篮纹。残高5厘米。(图6-20)标本 T26②:31,泥质灰陶,方圆唇,口微外撇,内口起凸棱,直领。口径10厘米,残高 4.7 厘米。(图 6-21)标本 T22②:17,泥质黑陶,尖圆唇,沿面微外翻,上有三道浅凹槽,沿内微凹,微敞口,直领,斜肩。口径14.2厘米,残高5.2厘米。(图6-22)
Ac型 2件。敛口,斜直领。标本T24②:63,泥质灰陶,微敛口,圆唇,唇沿外翻,至领部形成一道凹弦纹。斜直领,领、肩交界处有一道凹弦纹。口径18厘米,残高6厘米。(图 6-17)标本 T24②:41,泥质灰陶,圆唇,唇面上有一道凹槽,唇沿外卷,内口起凸棱,敛口,斜直领,广肩,肩饰竖篮纹。口径17.6厘米,残高4.1厘米。(图6-18)
B型 1件。矮领瓮。标本T26②:51,泥质灰陶,敞口,微折沿,方唇,唇沿内口起凸棱,斜肩微弧。口径24.6厘米,残高4.6厘米。(图 6-23)
罐 出土较多,均大口,折沿,依据折沿程度可分两型。
A型 9件。折沿幅度较小,与腹壁夹角呈钝角。依据腹壁特征可细分为两亚型。
Aa型 4件,腹壁斜直。标本T21②:87,泥质灰陶,敞口,方唇,折沿,沿面内凹,内口起凸棱,斜直腹。口径14.4厘米,残高2.5厘米。 (图 6-6)标本 T22②:91,泥质灰陶,局部发黑,敞口,圆唇,折沿,沿面较平直,斜腹微鼓,折沿下方有三道凸弦纹。口径12.4厘米,残高 3.8 厘米。 (图 6-7)标本 T24②:24,夹砂黑陶,局部发灰,圆唇,敞口,微折沿,沿面内凹,上有两道凹槽,内口起凸棱。腹壁饰竖篮纹。口径16.4厘米,残高4.6厘米。(图6-8)标本T26②:35,夹砂灰陶,方唇,敞口,折沿,沿面内凹,内口起凸棱,口沿以下饰斜篮纹。口径13厘米,残高2.9厘米。(图6-9)
Ab型 5件。腹壁弧鼓。标本T24②:25,夹砂黑陶,内壁呈灰色,厚圆唇,唇微外卷,敞口,折沿,沿面微内凹,上有一道凹槽,内口起凸棱,弧腹。口径23厘米,残高4.2厘米。(图 6-1)标本 T22②:30,夹砂红陶,尖圆唇,敞口,沿面内凹,上有三道凹槽,内口起凸棱。口径23.4厘米,残高5.6厘米。(图6-2)标本T22②:33,夹砂红陶,圆唇,敞口,沿面上有三道凹槽,内口起凸棱,弧腹近直。口径19.4厘米,残高 4.2 厘米。(图 6-3)标本 T26②:30,夹砂灰陶,方圆唇,敞口,折沿,沿面较直,内口起凸棱,腹壁弧鼓。口径12.4厘米,残高3.1厘米。 (图 6-4)标本 T26②:38,夹砂灰褐陶,敞口,方圆唇,折沿,沿面微内凹,内口起凸棱,腹壁弧鼓,口径小于腹径,腹饰斜篮纹。口径16厘米,残高5.5厘米。(图6-5)
B型 7件。折沿幅度较大,与腹壁夹角呈近直角。依据腹壁特征可细分为两亚型。
Ba型 3件。腹壁斜直。标本T22②:27,夹砂灰陶,尖圆唇,折沿,内口起凸棱,沿面微凹,斜腹微外鼓,口径大于腹径。腹中部饰斜篮纹。口径15厘米,残高5.4厘米。(图6-10)标本 T22②:32,夹砂黑陶,方唇,折沿,沿面微内凹,外口稍内敛,内口起凸棱,斜直腹。口径20厘米,残高 3厘米。(图 6-11)标本 T24②:112,夹砂灰陶,敞口,圆唇,折沿,沿面微内凹,上有一道凹槽,内口起凸棱,斜腹微凹。口径20厘米,残高2.9厘米。(图6-12)
Bb型 4件。腹壁弧鼓。标本T26②:34,夹砂灰陶,方圆唇,敞口,折沿,沿面微凹,内口起凸棱,深腹微外鼓。口径25厘米,残高4.6 厘米。 (图 6-13)标本 T22②:15,夹砂灰黑陶,尖圆唇,折沿较宽,沿面微凹,内口起凸棱,深弧腹,口径小于腹径,腹壁饰多组斜篮纹。口径22.4厘米,残高6厘米。(图6-14)标本T24②:18,夹砂灰陶,方圆唇,敞口,折沿,沿面内凹,内口起凸棱,腹壁饰斜篮纹。口径19.2厘米,残高4.2厘米。(图6-15)标本T22②:35,泥质黑陶,圆唇,折沿,沿面斜直,内口起凸棱。口径15.4厘米,残高3.1厘米。(图 6-16)
盆 出土较少,依据整体特征可分两型。
A型 2件。折沿盆。标本T26②:24,夹砂灰陶,局部发红,敞口,尖唇,微折沿,深腹,腹壁饰方格纹。口径23.8厘米,残高5.4厘米。(图 7-11)标本 T22②:29,夹砂黑陶,敞口,方圆唇,平折沿,沿面内凹,中间起凸棱,近子母口状。深腹外鼓,近口沿处饰凹弦纹,下饰细绳纹。口径35.2厘米,残高6厘米。(图7-12)
B型 3件。卷沿盆。标本T24②:87,夹砂黑陶,敞口,尖圆唇,唇沿外翻,弧腹内收。口径21厘米,残高2.2厘米。(图7-13)标本T24②:50,泥质灰褐陶,方圆唇,唇沿外翻,形成一道折棱,弧腹。口径22厘米,残高3.5厘米。 (图 7-14)标本 T26②:47,夹砂灰陶,微敛口,尖圆唇,唇较厚,外卷形成叠唇,唇外壁饰一周附加堆纹。口径26厘米,残高3.1厘米。(图 7-15)
图6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
豆盘 出土较少,依据盘腹特征可分两型。
A型 4件。浅盘豆。依据口部特点可细分为两亚型。
Aa型 2件。唇口无折棱。标本T22②:51,泥质灰陶,口及内壁偏黑,圆唇,敞口,盘腹较浅。口径19厘米,残高2.3厘米。(图7-16)标本 T26②:25,泥质红陶,圆唇敞口,弧腹,盘腹较浅。口径17厘米,残高3.7厘米。(图7-17)
Ab型 2件。唇口有折棱。标本T24②:45,泥质灰陶,夹细砂较多。敞口,厚圆唇,唇沿外翻形成一条折棱,浅弧腹。口径20厘米,残高2.1 厘米。 (图 7-18)标本 T24②:44,泥质灰陶,敞口,厚圆唇,唇沿外翻,形成一条折棱,浅弧腹。口径12厘米,残高1.7厘米。(图7-19)
B型 4件。深盘豆。依据口部特点可细分为两亚型。
Ba型 2件。唇口无折棱。标本T22②:53,泥质黑衣灰陶,厚圆唇,敞口,深弧腹。残高2.5厘米。 (图 7-20)标本 T22②:66,泥质灰陶,方圆唇,敞口,深弧腹。残高2.6厘米。(图7-21)
Bb型 2件。唇口有折棱。标本T22②:57,泥质红衣灰陶,敞口,圆唇,口沿微外卷,形成折棱,弧腹。残高3.9厘米。(图7-22)标本T22②:52,泥质黑衣红陶,敞口,厚圆唇,微外卷,形成折棱,弧腹,下腹微鼓,内壁轮痕明显。口径23厘米,残高3.4厘米。(图7-26)
豆柄 3件。标本T26②:82,泥质灰陶,粗柄,柄壁较直。残高3.2厘米。(图7-23)标本T24②:131,泥质灰陶,细高柄,柄壁微弧,近豆盘处有一道凸棱,近底部内壁有四道凸棱。残高12厘米。(图7-24)标本T26②:88,泥质灰陶,粗柄,柄壁微内弧,束腰,盘底上凸。残高7.7厘米。(图7-25)
圈足盘 4件。标本T24②:19,泥质灰陶,局部发灰,圆唇,敞口,折沿,沿面较平,弧腹内收。口径25厘米,残高4.9厘米。(图7-1)标本T26②:29,泥质黑陶,尖圆唇,敞口平折沿,沿面较平,腹较鼓,向下急收,盘腹较浅。腹外壁饰斜篮纹,内壁轮痕明显。口径13.4厘米,残高 3.8 厘米。 (图 7-2)标本 T26②:86,泥质灰陶,矮圈足,足缘唇为尖圆唇,圈足较直,且向外斜。足径10.8厘米,残高2.8厘米。(图7-3)标本 T26②:83,泥质灰陶,矮圈足,足缘唇为方圆唇,圈足较斜直,微向外斜。足径9.4厘米,残高3.3厘米。(图7-4)
敛口钵 4件。依据整体特征可分两型。
A型 2件。浅腹钵。标本T24②:96,泥质灰陶,口微敞,厚圆唇,外翻出一条折棱,浅弧腹。口径19厘米,残高1.7厘米。(图7-5)标本T22②:69,泥质灰陶,圆唇较薄,敞口浅弧腹。残高2厘米。(图7-6)
B型 2件,深腹钵。标本T22②:90,泥质灰陶,口微敛,厚圆唇,外翻出一条折棱,深弧腹。残高 3.4 厘米。(图 7-7)标本 T26②:46,泥质红衣黑陶,敛口,圆唇,深弧腹。口径21.2厘米,残高2.2厘米。(图7-8)
斜腹杯 2件。标本T22②:47,泥质红陶,尖唇,口微敞,沿壁薄,至腹部加厚,斜腹微外弧。口径5.2厘米,残高3.2厘米。(图7-9)标本T22②:50,泥质灰陶,尖唇,口部微敞,沿壁薄,至腹部加厚,斜腹微外弧。口径5厘米,残高2.5厘米。(图7-10)
碗 4件。标本T22②:64,泥质灰陶,方唇,唇部微外翻,敞口,弧腹微内收。口径20厘米,残高 2.8 厘米。(图8-1)标本 T26②:85,泥质灰陶,弧腹外鼓,假圈足,平底。底径10厘米,残高 2.8 厘米。 (图8-2)标本 T24②:103,泥质灰陶,敞口,尖圆唇,唇沿外翻成平折沿,腹壁斜直。残高1.5厘米。(图8-3)标本T24②:66,泥质红陶,敞口尖圆唇,唇沿微外翻成卷沿,腹壁较直。残高3厘米。(图8-4)
器座 2件。标本T24②:56,泥质灰陶,上口残,束腰,弧壁,下口外卷,形成一道凸棱。直径15厘米,残高5.2厘米。(图8-9)标本T26②:87,泥质灰陶,上口残,束腰,弧壁,下口外卷,方唇。直径23厘米,残高5厘米。(图8-10)
图7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
器盖 3件。标本T24②:38,泥质灰陶,尖圆唇,微敞口,口外壁有三道凸棱。残高3.6厘米。 (图8-5)标本 T24②:73,泥质灰陶,厚圆唇,沿内有一道凹槽。残高2.1厘米。(图8-6)标本T26②:119,泥质灰陶,方圆唇,唇面及唇外侧均有一道凹槽。残高3厘米。(图8-7)
纺轮 3件。标本T24②:14,泥质红陶,圆形,中心穿孔,截面呈长方形,较薄。直径3.8厘米,厚0.6厘米,孔径0.4厘米。(图9-1)标本T21②:6,泥质灰褐陶,近圆形,中心穿孔,截面呈长方形,较薄。直径3.9厘米,厚0.6厘米,孔径 0.4 厘米。 (图 9-2)标本 T24②:9,泥质灰褐陶,近圆形,中心有穿孔,截面呈长方形,较薄。直径4.3厘米,厚0.5厘米,孔径0.4厘米。(图9-3)
弹丸 1件。标本T26②:1,泥质灰褐陶,手工捏制成型。球形,素面,制作较为规整。直径1.8厘米。(图9-5)
刀 1件。标本T24②:15,泥质灰陶,长方形,残存一半,单面刃,有使用痕迹,中部有一孔。陶刀制法是先由陶坯模制、钻孔,然后经过晾干、抛光,再进行烧制而成。残长4.1厘米,宽3.4厘米,厚0.5厘米。(图9-4)
凿 1件。标本T25②:1,泥质灰褐陶,形制较规整,长方形,顶残,单面刃。制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鼎足或厚陶片磨制而成;一种是先用陶片制出坯体,经过晾干、打磨,然后再烧制而成。残长3.3厘米,宽1.9厘米,厚0.7厘米。
鸟 3件。标本T18②:1,泥质红陶,捏塑而成,保存较完整。线条流畅,色泽纯正,站立状,鸟首高昂,尾平缓舒展,两翼紧贴腹部。长4.3 厘米,高 3.3 厘米。 (图 9-6)标本 T24②:10,泥质红陶,捏塑而成,尾残。线条流畅,站立状,鸟首高昂,两翼紧贴腹部。残长3.5厘米,高2.8厘米。(图9-7) 标本 T24②:11,泥质红陶,捏塑而成,保存较完整。线条流畅,呈站立状,鸟首高昂,尾平缓舒展,两翼紧贴腹部。长5.2厘米,高3.2厘米。(图9-8)
(二)石器
石器较少,器类主要有斧、刀、锛、铲、投掷器、砺石等。
石斧 2件。标本 T24②:8, 长方形,顶残,刃部完整,锋利,双面刃,有使用痕迹,残面有磨痕。残长5.3厘米,宽6.6厘米,厚1.5厘米。(图 10-1)标本 T24②:3,长方形,刃略残,单面弧刃,有明显使用痕迹,顶残,通体较薄。长10.1厘米,宽4.9厘米,厚0.8厘米。 (图10-2)
石刀 2件。标本 T26②:2,近正方形,残存一半,单面刃,有使用痕迹。残长5厘米,宽4.8厘米,厚0.8厘米。 (图 10-3)标本采集:2,长方形,残存一半,锋利,双面刃,有使用痕迹。残长3.4厘米,宽2.7厘米,厚0.6厘米。(图10-4)
石锛 2件。标本T24②:12,体呈不规则长方形,顶部与刃部皆残,剩一侧面,较直平,呈梯形。长6.5厘米,宽3厘米,厚1.2厘米。(图 10-6)标本采集:6,长方形,顶部与刃部皆残,剩一侧面,较直平。长8.9厘米,宽2.9厘米,厚1.9厘米。(图10-7)
图8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
图9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
石铲 1件。标本T22②:2,扁长方形,残存刃部,双面刃,有使用痕迹,刃部甚钝,应为打制铲,两面有轻微磨制痕迹。残长6.9厘米,宽5.2厘米,厚2厘米。(图10-8)
投掷器 1件。标本采集:7,略呈圆柱形,上窄下宽,中部略微凹陷,使用痕迹明显,长11.2厘米,宽5.5厘米,厚2.6厘米。(图10-5)
砺石 4件。标本T21②:7,灰色砂岩磨制而成,体近正方形,一面因使用而下凹。长7.5 厘米,厚 3 厘米。 (图 10-9)标本 T25②:2,灰色砂岩磨制而成,形状不规则,为残件。长7.4厘米,宽6.6厘米,厚2.7厘米。(图10-10)标本T22②:3,灰色砂岩磨制而成,形状不规则,一面因使用而下凹。长7.1厘米,宽5.4厘米,厚 4.3 厘米。 (图 10-11)标本采集:3,红褐砂岩磨制而成,近三角形,一面因使用而下凹。长10.4厘米,宽5.5厘米,厚1.1厘米。 (图10-12)
三、结语
南阳盆地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水利条件极好,周边为伏牛山、桐柏山、秦岭和大巴山所环绕,内部河曲发达,水系众多,除西北部为山地外,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和河流冲积平原,以及由河流侵蚀而将平地割裂成的众多岗地,十分适合原始人类居住。
姚河遗址出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陶器群。陶质可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夹砂陶以红陶为主,器类多为鼎、罐;泥质陶以灰陶为主,器类多为瓮、盆、豆、钵、碗等。瓮、豆除泥质灰陶外还见有一定比例的泥质黑陶。器表绝大多数为素面,有纹饰者常见篮纹、弦纹、附加堆纹、方格纹等,篮纹多施于罐、盆、瓮等之上,弦纹多施于豆、器盖、器座等之上。器型较丰富,有鼎(足)、(足)、小口瓮、折沿罐、盆、高柄豆、圈足盘、钵、碗、斜腹杯、器座、器盖等。侧扁三角形鼎足、折沿深腹罐、高柄豆、圈足盘、小口高领瓮、折壁器盖、器座等为姚河遗址典型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型式丰富,特征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一致[1]。因此,姚河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
图10 姚河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器
姚河遗址出土了大量鼎足,其中B型鼎足在乱石滩类型遗存同类器中较为常见,如淅川下王岗 H21:1[2]与姚河 T22②:22 特征相似,均县乱石滩 T6②D:48、T8②:14、T8②:23、T5②:2、T5②:1[3]分别与姚河 T22②:22、T26②:11、T21②:34、T26②:9、T21②:41 特 征 近同,十堰市郧阳区大寺 T0101②:8、T0101②:4、T5②:42、T13③B:48[4]分别与姚河 T24②:28、T26②:89、T21②:34、T26②:89 近同,同种情况还见于淅川沟湾[5]、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4]、邓州八里岗[6]等遗址。根据上述遗址可知姚河遗址以釜形鼎为主,另有少量盆形鼎和罐形鼎。需要指出的是,姚河侧扁三角形鼎足明显较周边同类遗址丰富,如Aa型T22②:102,Ab型T22②:22,Ba型 T21②:35、T26②:9,Bb 型 T21②:41、T26②:12 等仅见于姚河遗址。 其他器物中,高圈足豆、B型盆、红陶杯、束腰器座、陶鸟等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7]同类器特征相似,是继青龙泉三期类型发展起来的石家河文化因素;小口高领瓮、鼓腹罐、深腹罐、圈足盘、浅盘豆、折壁器盖等与煤山文化同类器特征相近,属煤山文化因素。
姚河遗址生产工具虽发现较少,但特征鲜明。质地分陶质和石质两种,器类有陶纺轮、陶弹丸、陶刀、陶凿、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等。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等为农业生产工具,石斧用于砍伐树木,石铲用于掘土,石刀用于收割农作物。陶纺轮、陶弹丸、陶刀、陶凿等为渔猎和加工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陶制品以刀、凿制法最为特别。通过观察,陶刀应是先由陶坯模制、钻孔,然后经晾干、抛光,再行烧制。陶凿制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鼎足或陶片磨制而成;另一种是制出坯体,经过晾干、打磨后再烧制而成。综观仰韶、龙山文化时期,虽有大量陶制品出土,但都是用残陶片直接加工而成,与姚河规整、轻巧、精美的模制陶制品相比大为逊色,从这一点来看,姚河发现的模制陶制品可以说是开始了刀、凿类生产工具规模化生产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