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

2020-04-13吴汉强

读天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摘 要: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风土习俗的故事和传说,于是,许多人便误认为这些典故都跟历史有关,学生如有不解,便认为是历史没学好,是历史知识没搞透,是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其实,这不单是对学生的误解,也是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误解,固然。许多历史传奇人物传下千古美谈和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但也有更多才子佳人、文人趣事的典故和历史却渐行渐远,甚至几乎已经脱离历史单独存在了,于是,历史学科便不再对这类典故长篇累牍了。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下面就它们之间的联系,略谈一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典故教学,历史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碰到的有些典故,与历史已经几乎无关了,历史书上也不会留下片言只字,因为它们已经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了,和历史已经割离开来,如“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也是一个出名的典故,它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形容书法有独特和高深的造诣。现在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见解深刻。那在介绍这一典故时,就没有必要对纷繁复杂的东西晋王朝进行详细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没有很大的联系,学生只知道“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就行了。历史教材书上也只是把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合在一起总的来介绍的。如义务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一课冰心提到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柳宗元那样雄伟有力的风格,李贺那样清新不凡的才气”,如果不对这一典故详解,学生可能不知所云,但如果涉及更多的历史知识,可能就是南辕北辙了。就是在七八年级的历史教材教学中,也只是简谈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政权更迭,对外的民族关系,在文化这一栏也没有专门突出柳宗元怎么怎么样、李贺怎么这么样。但对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天才“诗鬼”就这么简单走过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学的范畴去介绍这两位诗人,要从他们的贡献上去评价两位诗人,而不是简单的归纳成历史人物,因为柳宗元后面我们会碰到他的很多作品,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同样,对于李贺这个在唐朝独具风格的诗人我们也要从他的文学造诣上去介绍,如他的《雁门太守行》,用奇鲜艳丽的词语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意象新奇诡异,在韵律上奇绝新特。和唐朝的其他诗人是不一样的风格。从文学上去介绍他们,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如果单纯地把二人同历史等同起来,那么也就从根本上湮没了他们的“才华横溢”,这个典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作用。

在另一方面,有些既作用于历史,又对文学起推波助澜的历史人物典故,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才学艺术方面分门别类地解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他们鲜活,这类典故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完全脱离不开的,如“鸿门宴”“项庄舞剑”“四面楚歌”“问鼎中原”“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等,这些典故在教学时就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来评价人物的所作所为、如《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和曹操的“望梅止渴”这一典故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从曹操的政治奇才方面来介绍曹操,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同时也要从客观方面来述说他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建树,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的那样狼狈不堪,从历史上更新学生对这一人物全新认识,然后又要从他的文学才艺上介绍他,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著名篇章,同时他的诗歌的内容都反映了汉末动乱的客观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他的诗歌和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是脱离不开的,和他本身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也是分离不开来,故而会产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一典故(语出《步出夏门行》)就充分的说明和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思想和历史渴望。

同样,在秋瑾的《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在这儿使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那有关于白居易这一诗人也是和历史朝代和历史背景不能完全分开的,因为无论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还是《卖炭翁》,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从白居易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处于的特定历史背景来看,这些典故几乎就是那个时期的代名词。于是,提到“东临碣石”你会想到“三国鼎立”,读到“苏武牧羊”,你会想到汉和匈奴紧张的民族关系,所以在进行这类文学典故的教学时,应当紧密联系歷史,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脉搏,与典故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部编版教材改革大幕的逐渐拉开,语文教育的空间弹性越来越宽,也越来越让语文老师对文学和其他知识要驾轻就熟,尤其在典故教学方面,如果单纯地进行语文本色教学,课堂肯定会干巴无味、晦涩难懂。如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和丰富的语文教学能力,在讲解过程中有所取舍、有所偏重,有的放矢的突破重难点,语文教学课堂一定会显得生动有趣,同时用这些典故也能引发和激励学生对人身的重新思考,对价值观的重新树立。当然,也不能泛泛地去追求典故教学而舍本逐末,我们在“缘木求鱼”的同时一定要紧扣时代风云,与时俱进,不忘初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利民.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68-69.

[2]徐建平.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价值[J].文理导航,2015(6):25.

[3]王玮.浅析语文教学与历史融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2):99.

[4]白英妍.让文言课堂灵动起来:历史典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0(2).

[5]王月全.从“对牛弹琴”典故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6]谭怡.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

作者简介:

吴汉强,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绥阳县小关中心学校中学部。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写作·叙事要完整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重要成果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