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2020-04-11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养总分

李 慧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孤独感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对其关注的深入,大家关注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孤独症患者之中,更是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样,孤独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家庭无疑是个体在社会化时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其养育方式关系着他们的习惯养成、性格形成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自我的内部和谐与否也是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的和谐也对会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所以本文选取家庭教养方式这一外部因素与自我和谐这一内部因素,从两方面入手探求它们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对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以及产生原因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在大多数的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单方面影响,有少部分学者考虑到了孩子的个性特征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一 文献综述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下的孤独感问题被学术界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都考虑到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这两方面对个体孤独感产生的影响,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往往只侧重于两者中的某一方面,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且他们所关注的被试群体以成年人居多,对大学生关注度还不够,他们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于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不知道怎样应对,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父母、老师应具备及早发现他们困惑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给予指导他们。

刘海娟和韦耀阳(2010)指出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包含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及家庭教养方式等三个方面,并提出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孤独感形成及影响的不同结果。[1]张平和郭梅英等人(2010)认为人际关系的疲劳感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相关性,并指出自我和谐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2]王东宇和张晓戍(2011)认为自我和谐对孤独感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肯定了自我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3]陈抗和张英彦(2013)提出大学生孤独感对自我主观幸福感及社会影响价值,明确了重视、研究及解决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行性及必要意义。[4]李小玲和唐海波等人(2014)认为孤独感及自我和谐的平衡,在大学生应对自我时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并指出过度孤独而导致的心理闭塞及情感问题。[5]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姚德雯(2016)指出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线性关系,并认为控制手机成瘾,能够平衡学生孤独感、提高自我和谐度。[6]通过梳理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文献可知,孤独感来自外部及内部因素影响,内部因素的自我和谐与平衡对孤独感的影响极大,而外部因素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自我和谐因素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假设:一是家庭教养方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性相关;二是自我和谐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性相关;三是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能够预测孤独感。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父母养育方式的测量使用岳冬梅等人翻译并修订的EMBU量表。该量表由66个项目组成,采用4点式(1—4分)评分。要求被试回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倾向,即一贯的行为,而不受父母的某一行为影响,并分别从父母两方面进行评价,尽量保持客观和准确。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等六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等五个因子。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46-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50-0.91之间。

自我和谐量表(SCCS)使用王登峰编制的版本,共35道题,采用5点式(1分-5分)评分。该量表有: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分量表组成。将“自我的灵活”这一分量表反向计分并与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分数相加得总分,总分越高,则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各分量表的同构型信度在0.64—0.85之间。

孤独感的衡量是使用了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总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点式(1分-4分)评分,其中有9个反序条目,在统计时将这9个条目反向计分,并与剩下11个正序条目的分数相加,得到总分,若总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将上述3个问卷合订为一册,由主测者是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其中所抽取的班级统一在教室里集体测试,全部测试一次性完成,大约需要40分钟。统一回收之后,筛选问卷,将有效的问卷录入,最后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来源及范围

从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二学生中共发放问卷250份,问卷有效率75.2%。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39.4%,女生占总人数的60.6%;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2.16岁。

三 实证设计

(一)孤独感与自我和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分别检验被试在孤独感与自我和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到以下结果:

1.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别从被试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被试的孤独度平均得分为44.82,其中:男生为44.31、女生为45.16,女生略高于男生,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585,p=0.559);独生子女的平均得分为42.04、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得分为45.25,具有显著差异(t=-2.236,p=0.030),非独生子女的孤独度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孤独度;大一的平均分数为46.50、大二生为44.22,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t=1.433,p=0.154)。

2.被试的自我和谐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别从被试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年级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的自我和谐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检验

中学男生的自我和谐均分为96.08、女生为95.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528,p=0.598);独生子女自我和谐的平均分为94.32,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得分为95.63,独生子女得分略低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同样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468,p=0.641)。大一学生在自我和谐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为100.04,大二学生为93.8,经过检验,发现两者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t=2.962,p=0.003)。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皮尔逊积差的相关方法对家庭教养方式与孤独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家庭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都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p<0.01),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都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p=0.034);母亲的拒绝、否认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4)。

(三)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皮尔逊积差的相关方法对自我和谐与孤独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分析见表4: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p<0.01);自我和谐总分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p<0.01)。

表4 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四)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将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作为自变量,将孤独感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在分析中被剔除,自我和谐(β=0.374,p=0.000)能够进入回归分析,表明其作为一个自变量能够很好地预测和解释孤独感这一因变量。

表5 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四 结果与讨论

(一)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在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大学生的孤独度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换言之,山西财贸职业技术的大学生不论男女或多或少都体验着孤独感;在年级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试的年龄比较接近,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都会体验到孤独之感。但非独生子女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却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被试,这与大家平常所预想的不一样的,这可能与被试的家庭情况有关,被试与兄弟姐妹的年龄差距过大也会增加被试的孤独感体验,鉴于这个原因非独生子女被试所感受到的孤独感或许比独生子女被试还要多。

(二)自我和谐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在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中男生与女生在自我和谐上的得分没有差异。同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和谐程度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在这方面却有着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低于大一学生的得分,也就是说大二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高于大一学生,这与他们的知识增长与生活阅历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父亲与母亲在情感上予以温暖和理解的程度越高,被试所感受的的孤独感就越低,这就要求父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予他们关爱与照顾,这些关爱与照顾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多的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理解。父母在惩罚方面过于严厉,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孤独感也就越高。从父亲单方面的教养方式来看,父亲的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在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也越高,来自父亲的过度保护可以被看成是父亲在与被试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制,在教育孩子时倾向于运用自己的权威,强制被试认同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管理孩子的目的。同时也会使被试产生依赖、没有主见的交往方式,影响他们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在交流和交往时产生障碍。从母亲的教养方式来看,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角色给被试的感觉通常是温情。

(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根据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分析可以表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总分同样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这一分量表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它所产生的症状更多地反映了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刻板性这一分量表与偏执有显著相关。自我和谐量表的总分越高,其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孤独感总分越高。可见自身发展的和谐与否影响着他所感受到的孤独,自我和谐程度低的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得到他人的关注,从而感受到了比自我和谐程度中等或自我和谐程度高的个体更多的孤独感。

(五)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和谐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与孤独感均显示出了相关关系。这两个因素一个是从外部的影响、一个是从内部的影响来考量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着负相关关系,与自我和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所造成的家庭氛围是不一样的,在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也就不同,在他们以后的同伴交往、亲密关系的建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我和谐程度的高低也对孤独感产生影响,自我不和谐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所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可见,自我和谐与家庭教养方式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孤独感的产生着影响。以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和谐能够预测孤独感,可家庭教养方式并不是一个好的预测指标,虽然它与孤独感存在相关关系,但不是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 结论

通过对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都与孤独感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都与孤独感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第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孤独感有显著负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孤独感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第三,自我和谐程度的高低可以解释和预测孤独感的水平。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都应该予以积极的关注,减少冷漠和过度的保护,引导并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建立起融洽的同伴、师生关系;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已有经验和外部经验的和谐,力求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这些方面共同入手,减少孤独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心理素质水平。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教养总分
教养方程式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