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0-04-10耿玉芳孟强
耿玉芳 孟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三农”文化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文化,是伴随着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建设“三农”文化,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三农”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必然会在这个战略的实施中携带推进;而在“三农”文化的建设与加强中,也必然会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最终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山东省寿光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这个根本,聚力“乡村振兴”,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做法值得借鉴。
一、实践做法
寿光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寿光在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产业振兴。不仅如此,寿光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践行孝德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创新蔬菜文化、挖掘地方文化,使得寿光的“三农”文化建设独具特色,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文化之路,谱写了寿光的文化振兴新篇章。
(一)设立孝心示范村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光市圣城街道从“孝道”入手,于2017年5月启动了两个“孝心示范村”的建设,北关村是其中之一。该村通过树孝风、定孝制、开讲堂、推孝贤、行孝事等活动,短短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圣城街道以北关孝心示范村为样板,又打造了15个孝心示范村,形成全街道7大片区、70个村的“孝心建设”大系统、大格局。随后,全市975个村全部铺开“孝心村”建设,每个村为80岁以上老人开办“饺子宴”,孝老文化在乡村蔚然成风。
弘扬孝文化,以孝治村,形成了人人孝敬、家家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道德和文化支撑,为寿光的“三农”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二)培育村庄传统文化辅导员
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三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寿光是农圣故里、文宗之乡,为写好“乡村文化振兴”篇章,推进“三农”文化建设,寿光市在2015年成立的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拉起了一支200多人的讲师团队伍。为使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乡村,走入千家万户,讲师团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包靠一个镇街。2017年,寿光启动了“千名传统文化辅导员培训计划”,用一年时间,把全市975个行政村近2000名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员(每村选聘1~2名)全部轮训一遍。经过培训的辅导员们再回到村里,开设传统文化大学堂,每周组织学习一次,内容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后来又自编了《孝德教育读本》《宣讲材料汇编》等学习资料。传统文化唤醒了淳朴民风,提升了寿光农民的文化素养,也提升了寿光城市的风尚和气质,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社会风貌。“三农”文化真正发挥了育民、乐民的作用。
(三)创新现代蔬菜文化
“三农”文化建设,除了继承,还要创新。作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现代蔬菜文化,这在近几年的蔬菜科技博览会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如2018年的第十九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将蔬菜与传统农耕文化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蔬菜文化景观。3号展馆里展出了“菜乡三圣”——创造文字的“文圣”仓颉、著有世界上第一部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农圣”贾思勰、煮海为盐的“盐圣”夙沙氏,体现出蔬菜之乡浓厚的文化底蕴,颇受游客青睐;8号展馆里的岳阳楼、地动仪、牛顿与苹果,还有“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系列蔬菜文化小品,成了游客争相观赏的对象。2019年,第二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围绕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展会的各个领域,设计制作各类蔬菜文化艺术景观200多个,打造出独具菜乡特色的创意农业。蔬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三农”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寿光市圣城街道李二村是《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的故里,也是有名的农业村,该村深挖“农圣”文化,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放置一座高达5米的贾思勰雕像,并制作了农耕文化浮雕墙,介绍《齐民要术》中记录的部分农耕技术;修建村史馆,展现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留住了村庄的文化记忆。西玉兔埠村现有八块碑文出自刘墉、纪晓岚等名家之手的石碑,石碑记录着村里李氏先祖“五子登科”的故事,以及他们清正为官、廉政为民的人生经历。另外,还有村民收藏着两道清代圣旨,印证了先祖的为官政绩。该村以此建成了石碑长廊,引导村民发扬忠孝民风,营造了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推动了“三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洛城街道韩家牟城村,以“仓颉造字”为契机,建设汉字文化游园、仓颉书院,对仓颉造字、孔子认经等人文历史进行再還原、再体验,形成了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圣城街道的人文底色越来越浓厚,村民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三农”文化建设更加繁荣。
二、经验与启示
(一)找准突破点
“三农”文化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各地农村又千差万别,“三农”文化建设不能一个模式“齐步走”,必须因地制宜,找准突破点,“三农”文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其价值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出来。例如,孝文化是一个切入点,寿光设立孝心示范村并在全市推行孝文化,淳化村风、提升文明,效果显著。但孝文化并非是所有地方文化建设的突破点,因为孝文化与家庭经济收入密切相关,越发达的地区,对老人孝敬的情况总体越好。寿光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农民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所以,以弘扬孝文化为切入点,能够带动良好村风的形成和农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把握立足点
乡村蕴含很深的文化底蕴,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三農”文化包含着民族的传统信仰、传统价值观,如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血液里的基因,传播孝德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品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三农”文化建设,根本上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与创新。寿光也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推进“三农”文化建设的。
(三)牢记关键点
加强“三农”文化建设,是为了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所以“三农”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更要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三农”文化的建设。寿光在建设“三农”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开展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这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建设主体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不断创新,“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乡村振兴才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四)实现创新点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蔬菜种植是寿光的主打产业。将产业与文化融合,既是乡村振兴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简称“菜博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2000年创办以来,菜博会坚持厚植文化底蕴,把传统文化与蔬菜展览相融合,创制了数以千计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蔬菜文化景点。尤其是第十九届、二十届菜博会,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创制了多个蔬菜文化景点,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增强了菜博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路径与措施
“三农”文化是伴随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所以,“三农”文化的建设不可能单独推进,需要与“三农”问题的深度解决结合起来。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有个20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所以,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三农”文化,要与20字要求结合起来。
(一)与新乡贤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三农”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但是由于城乡文化发展资源的不平衡,农村社会精英不断流失。如何吸引人才回乡,发挥他们在“三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寿光市找到了一条路子。2018年,寿光印发了《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新乡贤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告老还乡”、奉献乡村,成立了乡贤参事会、乡贤工作室,在弘扬传统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寿光市台头镇东庄村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乡贤隋立范等人对烈士事迹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理清了村内106名参加过抗日组织的人员情况,将23名烈士的生平事迹整理成册,让烈士的事迹永远流传下去。他们还积极帮助村民编修村志、建设村史展馆等,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三农”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田园综合体不同于一般文化旅游项目,不是所谓的农家乐或者农村旅游,而是一种承载着土地之情的新型乡镇文化。“田园”是其特色,“文化”是其灵魂,是产业、文化与生态“三位一体”。所以,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将促进文化农业产业发展,也必将推进“三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实现农业、休闲与社区融合,更好地解决农业问题。
位于寿光西北部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借助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在园区中部规划了占地3000亩的诗意田园生态农场项目,并配套建设休闲观光生态长廊、田园生活馆、亲子乐园、乡村铺子、农场雕塑、乡愁苑等休闲旅游点,与寿光巨淀湖景区、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串成一线,进一步扩充并拉长双王城全域生态旅游链条。园区南部,在对巨淀湖景区全面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顺应当下红色教育、基层党建和农村干部培训的广泛需求,建设了寿光农村干部学院,并在学院西侧配套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在北部休闲度假版块,园区充分利用地下卤水地热资源,启动了海盐文化温泉度假村建设。“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将产生叠加效应,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三)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乡村美丽,不仅美在街巷整洁等外表颜值,更在于其内涵和文化精神。因此,“三农”文化建设还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改善村内人居环境中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展现“三农”文化的丰富内涵。西玉兔埠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了占地8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也园,内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道德范畴,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李二村以贾思勰文化为切入点,把村委大院改造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洛城街道刘家尧河村绘制了多幅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墙饰,不仅美丽了乡村,同时也传递了知识、文明与自信,推进了“三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与乡村艺术设计结合起来
寿光东头村,一个有着2000余人的村庄,2018年着实“火”了一把,这得益于该村艺术家信王军对本村的设计。2018年4月,他请来了80多位艺术家进驻该村进行墙绘,形成了涂鸦艺术大街,这与该村始建于北宋、近年重建的王高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民居,传统的制箩技艺,流传了400余年的传统特色名吃——虎头鸡,有着600年历史的东头古槐,用70年代老土坯房体改造成的“先生书院”等,相得益彰,使得该村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艺术设计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带动了乡村文化的提升,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了鲜艳的一笔。此外,古城街道贺西村、洛城街道寨里村,也都因乡村艺术设计而提升了村庄的文化气息,且在设计中融入当地产业特色,别有一番味道。
当然,乡村艺术设计必然要在乡村精神、文化传承和“三农”文化的建设上下足功夫,激活并提升乡村的整体文化价值,加强村民自我发展的信心,进而促进内生发展动力的增长。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搞好“三农”文化建设,除了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地方基层的实践探索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山东寿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带动“三农”文化建设的做法,就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不过,在进行基层探索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三农”文化的建设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借各地各级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机,在“文化名市”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人才引进中找准结合点,努力搞好“三农”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三农”文化的建设要与各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学习不能简单模仿,更不能“东施效颦”;探索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三农”文化建设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乡村文化的振兴,要开动脑筋,下大力气,不搞花架子,不走形式,不摆样子,实实在在去开创“三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是“三农”文化的建设要与尊重农民意愿紧密结合。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三农”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无论是农村文化还是农业文化,都应是农民愿意接受的文化,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三农”文化的建设符合“三农”实际,符合农民的文化价值,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三农”文化的建设不可急于求成。“三农”文化中所包含的乡风文明、农民综合素养等,都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养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此,在实践探索的路上,各级地方领导切不可为了政绩而急于求成,要坚持有序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结语
“三农”文化建设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的实践探索,这是必需路径,也是可行路径。只有将政府、社会组织、村庄和农民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充分整合,充分激发与发挥各方面的活力和能量,才能做好“三农”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出有效方法和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出力添彩。
[责任编辑:祝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