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
2020-04-10王德刚
王德刚
当前,文旅融合作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实际上是国家体制性选择的结果。大家可能也关注到,自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机构改革方案以来,好多部门都融合了,但是唯独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文旅融合关系到国计民生,是能够被老百姓直接体会到的事情。而且,在我们当前的整个社会发展理念中,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在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过去,旅游只是一种民间外交,但近十年来,这一概念发生了变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外交活动。比如“中俄旅游年”“中美旅游年”“中韩旅游年”等,都有两国领导人参加,特别是两国之间联合举办旅游年这样的活动,成为两个国家之间最高级别的外交活动。所以,近三五年有了“旅游外交”这样的概念。
我们当前感受到的文旅融合,首先是由机构改革所带来的体制性选择,是由机构合并带来的理念的融合到职能的融合,再到产品、产业乃至服务的融合。其次,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文旅融合的工作机制在体制内还没有完善,体制变化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习惯等的对接还没有完全理顺。当然,任何一次历史变革最终都会演变为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原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已经把旅游市场监管的一些规制建构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文化和旅游融合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因此,文旅融合还有很多理论、技术和路径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进行深度研究和探讨。
一、对“文旅融合”的理解
(一)两股力量对流
从当前情况看,“文旅融合”实际上是两股力量的对流:一股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推动的机构合并与职能融合;另一股是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前提下自下而上的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而且这股力量从未停止。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完全来自于民间、市场,由于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诉求,人们会自发地把文化和旅游融合到一起。
早在2009年8月,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就开始探讨如何进行融合发展,出台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鼓励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设立连锁网吧游戏游艺场所、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等十项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这十项措施至今仍不过时,而目前的一些举措也没有超出原来的范畴,这说明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是比较完善的,拥有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边界和红线都很清楚。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由度发挥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这本身就决定了文旅融合特别是在资源的利用上,要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文旅融合发展应该是有选择的、适度的,或者说是有度和有限的,而不是没有边界的。因此,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原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一个新的、可落地执行的路径体系,这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
(二)三个关键词
1.一体化
文旅融合意味着体制机制由传统的条块管理走向一体化管理。文化和旅游一开始是融合,融合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当它渗透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完全一体化。比如现在的机构,经过合并之后就是一个一体化的机构。特别是201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对今后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全面调整,明确指出将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制定的发展规划,既不是旅游规划也不是文化规划,而是“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规划意味着工作体制、工作机制包括工作内容将全面走向一体化。
2.双向赋能
旅游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插上了“金翅膀”,文化提升了旅游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地位。目前,我们每年有50多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出境有1.3亿人次,入境也有1.34亿人次,客流量非常大。国内旅游实际上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以游客为载体所进行的文化和交流传播活动,出境旅游也是以游客为载体所进行的海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都是把人作为载体。所以,旅游实际上是客源文化和目的地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如果把文化和旅游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将其作为文化传播的渠道,产生的效益将非常巨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为文化传播和交流插上了“金翅膀”。
此外,文化提升了旅游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地位。在过去,我们一提到旅游,大家就认为是吃喝玩乐,事实上,旅游从业者所做的事情确实是有为游客提供吃喝玩乐的成分,这种生活层面的服务是必须的,这也是产业层面的,不带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而文旅融合之后,旅游直接参与文化交流,成为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方式,直接成为外交的重要活动。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其意识形态属性有所加强,不完全是产业、经济属性了。再一个就是,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呼应国家的重要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因此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以乡村旅游为例,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农民自发阶段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旅游业自己的诉求,目的是为了增加旅游产品的种类,是为了发展乡村经济;但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是带有政治任务的,一是旅游脱贫,二是乡村振兴。旅游业在这个阶段是跟整个国家大的命运、大发展战略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正因为旅游业参与和呼应了国家战略,所以它的政治地位提高了。
3.价值共创
价值共创就是互相借用对方资源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对方价值实现提供资源和能力支持,實现互促发展。价值共创首先取决于共同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无论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事业、旅游产业,都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就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更多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文化和旅游融合之后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各项应有的权利,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为实现人民的美好需求提供物质保障、条件保障、公共服务保障等。
(三)主管部门领导话融合
2019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出融合路径包含“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雒树刚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又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党中央对文化和旅游两大事业的重要部署,融合之后要“让文化更富活力,让旅游更有魅力”。
(四)融合领域
关于文旅融合的领域,首先是体制内的政府的行政资源、部门所属资源以及相关社会资源的融合。由体制内到体制外,体制内是做好示范,体制外是通过市场手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融合,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源以及产品、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等融合,是通过体制机制来推动的。
在体制内,文化的一面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院团、文保单位以及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这一面,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大要素所属的各个细分行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来文化口的很多单位,如博物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都正在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做得都很好,但是还不够。目前,两个领域的融合存在同样的问题:一是旅游业发展怎样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二是文化交流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载体和渠道。现在文旅融合的基本状态是:有理念无理论,实践中有探索,理论上未总结。大家一直在探索,而且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们并没有在理论上进行专门的总结,未形成系统化的东西。比如故宫文创已经做得很成功了,但是至今也没有人对其体制机制、机理、模式做过专门的研究,没有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规律性的、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出过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论述。“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要促进商贸、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优势。”这些内容都是对文旅融合的重要指示,我们要贯彻好、落实好、实践好。
二、文化为旅游铸魂
(一)旅游新时代:文化要素越来越重要
当今时代,我们称之为旅游新时代。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要素在旅游产品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整个旅游产业体系中作用越来越大,而且整个旅游业发展阶段的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初期的资源主导阶段转换为文化主导阶段。在新的时代,文化不是给旅游做修饰和化妆的,而是给旅游铸魂的,这也是旅游品牌、旅游形象创立的核心要素。在现代旅游和服务产品中,文化或者说是知识要素在服务产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产品品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处理好两点内容:一是文化与产品实体、服务流程怎样结合,二是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产品开发中嵌入什么文化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不同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
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内容、不同等级的文化,在旅游发展中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比如故宫、“三孔”等,都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载体,这个载体既是景观,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类型的资源,我们直接称它为资源转化型产品:有的可以成为项目创意的主题,比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园和杭州的宋城,依托的都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画作为传统文化要素,成为当下创意的一个主题;还有的可以作为服务模式的特色标志,将之融入服务流程,作为文化符号,在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形成服务特色。
文化和旅游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主动融合,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更能受益于文化主题的主导和文化赋能。
1.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需要从地域文化中凝练主题
以“好客山东”品牌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文化特质进行山东品牌塑造的案例。实际上,“好客山东”品牌建设应该是一个体系,由“好客山东”总品牌,到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到城市品牌,再到产品和企业品牌,形成一个品牌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好客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包括“东方圣地、平安泰山、仙境海岸、泉城济南、齐国古都、亲情沂蒙、水浒故里、鲁风运河、黄河入海、华夏龙城(鸢都龙城)”,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一个文化主题,用来统领其他产品体系。一个地方的文化要素可能很多,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任何地方都应该有一个标志性、统领性的主题,把它作为标杆和主要符号,用来整合其他文化资源。
2.景区开发需要以文化主题统领全局
文化是景区开发的灵魂,即使是自然景区,往往也需要从文化入手来塑造特色。比如沂蒙山5A级景区,沂山的自然景观价值相对弱一些,跟泰山、崂山甚至蒙山都没法比,那么就要尽全力找出一个文化符号,所以就挖掘了沂山的镇文化。就像泰山是五岳之首一样,沂山是中国五镇之首,直到今天,沂山依然主打的是东镇文化。
另外,区域或景区文化主题的塑造,既可以从地方文化中提炼,也可以采用“嵌入”模式,也就是嵌入一个“外来”的文化符号。以中国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为例,安仁是一个始建于唐代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现存的历史古迹以民国时期为主,闻名全国的刘氏庄园就位于该镇。这里也是川军首领刘文辉、刘湘故里,近代军阀、巨商辈出,因此也留下了在古镇中堪称唯一的民国公馆老街。资源如此丰厚,但多年来一直未发展成引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后来,著名文化商人樊建川开发安仁,确定了打造“中国博物馆小镇”的思路,将发展方向定位为“百年安仁 馆藏中国”,并集聚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成都孔裔英美国际公学等教育机构落户安仁。其中,樊建川在此建设了建川博物馆群。这个“博物馆小镇”的概念是嵌入的,原来并没有,经过几年打造以后,现在已经有20多家主题博物馆在镇上落地。这种嵌入式的模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安仁古镇用一个嵌入的文化符号,重塑了古镇形象,重新打造了古镇品牌。
3.旅游服务过程中嵌入特色文化,让服务更有魅力
以桂林阳朔的格格树民宿为例,这个民宿是一对荷兰夫妇租了当地22间民居搞起来的,完全都是原汁原味的当地土坯房子的外观,但是房子里面是近乎四星级的装修,完全是标准化酒店的配置,广受好评。这个民宿的特色是:民宿主人一定会亲自迎送所有的住店客人,将他们的文化嵌入整个服务流程。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的服务也是这样,民宿的主人会亲自接送客人,游客要走的时候,民宿的主人把游客的行李放在车上,一直等到车开远看不到了,整个服务流程才能结束。中郝峪的这种服务理念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亲情,过去,村里的年轻人到外地读大学,放假的时候,父亲每次都要在村口接送在外读大学的孩子。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把乡土的亲情文化融入到服务流程之后,能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夏威夷的“啊喽哈”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随着夏威夷的发展,一些土著文化逐渐消失,于是有人想通过旅游的传承渠道把土著人的文化传承下去,最终找到了“啊喽哈”这句话。这本是一个礼貌性的语言,没有具体的意思,在很多场合都能用。所以当地的文化和旅游部门专门挖掘“啊喽哈”,将这个礼貌性语言作为当地旅游的标志语,现在已经成为夏威夷的标志语。所有的外地游客一下飞机,迎宾语肯定是“啊喽哈”,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把文化融入到服务流程里面,以文化作为服务的标志,能够对当地文化起到整合以及形成标志性符号的作用。
4.景区文创必须依靠文化主导
旅游景区、博物馆、艺术馆等景区文创必须依靠文化主导。文创的确能够化平淡为神奇,比如台湾宜兰县三星乡的青葱农场,几乎没有任何景观价值的小葱竟然能够被开发为创意农业旅游产品。农场的景观都是用青葱为元素设计的,农场主的女儿也被大家称为“青葱西施”。此外,还有大湖农会草莓文化馆酒庄、花露香草能量花园、梅子梦工厂、飞牛牧场、瑞穗牧场等等,都是文创农业的典型案例。
5.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
许多文化资源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化为旅游产品,比如文保单位、博物馆、图书馆、古城、古镇、历史街区等等,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旅游产品。但是,在文化产品的打造与利用上,往往因为利用方式、开发理念的不同而引起争议,济南的宽厚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宽厚里刚开业的时候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甚至很多文化人士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但实际上,宽厚里的商业业态规划还是不错的。首先,宽厚里是一个商业休闲区,这是济南市城市规划早就确定了的,是经过政府审批同意的。商业休闲区就要有商业休闲区的业态,我们不能用历史街区保护的规则来要求商业街区规划和建设。再者,很多人觉得宽厚里的建筑物形态不是老济南的,确实如此,但是老济南的建筑多是单层的,两层、三层的很少,单层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较小,根本无法容纳现在的商业功能。另外,还有人提出宽厚里的业态也不太对,很多东西不是济南的。开发商要把宽厚里打造成济南的“城市新客厅”,这个设想是对的,但是大批量引进“老字号”要慎重考虑,虽然济南的老字号如“宏济堂”等具有标志性,但很多老字号都只是有个名称,没有自营能力,而且引进来以后还会影响商业气氛。再者,“城市客厅”也要像家里的客厅一样,是休闲娱乐和会客的地方,所以要合理规划好“客厅”的业态。据调研,成都的宽窄巷76%是餐馆,其他的古城、古镇也基本类似。所以,我们现在要打造济南的“城市新客厅”,应该以餐饮为主体,而且要排斥连锁餐饮店,因为连锁餐饮在哪里吃都一样,游客又何必来宽厚里?除此之外,一定要有几家济南独一无二的餐馆,这样才能吸引游客。
总之,文化主导的旅游开发要坚持“五创”。居于中心的是“创意”,围绕这个创意的分别是“创艺”“创异”“创议”“创益”。创艺强调的是艺术性,创异强调的是差异性,创议强调的是引起社会关注,创益强调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四创”合起来就是创意产业或者说是文化创意,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旅游发展路径的南北差异
其实,南方和北方在发展旅游的路径上是有差异的,南方主要靠自然,北方主要靠文化。所以,我并不认同完全像南方的一些城市和区域一样来规划山东的旅游。山东的文化特色本来就突出,守正稳健应该是山东的文化底色,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山东人的文化特质。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南方的商业意识、开放意识和办事效率,这应该是在体制上考虑的问题,但一定要坚守山东文化的本地特色。当然,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北方由于自然气候包括历史、传统等一些原因,旅游发展的主导性方向、把握的要点等跟南方肯定是有所差异的。北方包括山东的冬季旅游、夜经济以及度假旅游等,都更要以文化为主导来打造产品体系,在古村、古镇、历史街区发展历史文化与生活体验旅游,是解决冬季旅游和夜间旅游的核心载体。
三、旅游激活文化
文化给旅游铸魂,旅游激活文化。无论是文物还是非遗,或是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等,许多在当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旅游能够给它们带来新的活力。旅游主要是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供给,进而激活处于静态、甚至濒临消失的传统或历史文化。
(一)故宫文创与研学旅行
1.故宫文创:旅游让故宫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走向时尚
近年来,故宫文创商品很火,2018年的文创销售收入达到了15亿元,门票收入8亿元,可以说,故宫文创的成功给文博系统树立了一个标杆。现在市场上比较火爆的故宫文创产品有朝珠耳机、“奉旨出行”的行李牌、“黄袍加身”的亲子T恤以及神骏水果叉等,这些创意产品实用又不贵,备受年轻人青睐。
2.故宫研学+体验式购物:让旅游购物变成文化浸润的过程
故宫开发的研学旅行非常火,把研学与体验式购物完全融合在一起,让旅游购物变成文化浸润的过程。虽然大家把故宫的成功当作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但其实,文化领域对于故宫的发展有过很多争议。不可否认,早些年,我们并没有现代的服务理念,所有的服务系统、服务规范都是照搬西方的,甚至床和桌台的摆放都是复制西方的标准。慢慢地大家就发现,这套体系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审美,跟中国的商业伦理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十年前开始有人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主导来打造中国服务品牌。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支付终端的应用,我国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二)浙江的博物馆文创与商店联盟
2019年4月,义乌举办了中国文旅界的两大博览会——第14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和第11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浙江省有专门的展区,展出的不是博物馆馆藏,而是博物馆文创。2017年10月10日,“浙江省文澜阁博物馆商店联盟”正式成立。“浙江省文澜阁博物馆商店联盟”是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主办,联合浙江省有关博物馆商店,通过自愿加盟组成的行业战略联合体。联盟建立以“文澜阁”为名的文创品牌,提供统一的商店标识,入驻全省各地有条件的博物馆,形成连锁的文创商店平台。
(三)非遗的旅游化生存
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多制约,如何在现代化的场景下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一直是个大命题。非遗的现代传承方式共有五种模式——政府供养、教育传承、原生态传承、生产传承和旅游传承。
政府供养模式是一种被动模式,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國家都采用这种方式,比如补贴非遗传承人。教育传承模式是美国杨百翰大学首先实施的,在教育体系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关于原生态传承模式,一直存有争议。韩国济州岛有一个城邑民俗村,可以把它定义为原生态的民俗村,这个村子的生活状态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并无明显差异,茅草顶的房子,家里没有电,用的是土炉子,但是村民已经不住在里面了,政府花钱雇了一批老人住在村子里。
关于用旅游模式来传承非遗,我个人认为应分三步走:从“文化载体化”到“载体功能化”再到“功能商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本来就是有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我们现在不能只把它看成是一种艺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都是用于谋生的。所以,强调非遗的“去商业化”是不对的,非遗本就具有商业功能,那么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传承下去。如果非遗没有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的话,那么就会消失得更快。
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旅游恢复非遗的商业功能。杨家埠木版年画之所以能够重生,就是被旅游激活了,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淄博的蹴鞠。淄博作为世界足球的发源地,为什么这些年一直没有把“足球”这个文化符号做起来?其实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特别是从非遗的角度来看,文化遗址追求一个“原址意义”。也就是说,一个历史遗迹,一定要在它的原址上才会有最典型的意义,追求原址是旅游对历史文化类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说世界足球的发源地在淄博,那么具体在淄博哪个地方?或者说当年齐国宫殿里最盛大的蹴鞠比赛是在哪里举行的?能不能像奥林匹克山一样有一个取圣火的具体遗址?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所以,淄博需要一个带有纪念意义的、能够跻身重大仪式、有庄严感的场景,找到这个地方,就能把“足球”这个文化符号做起来,就能带动淄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最后一个例子是台湾地区的布农部落。布农部落是一个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部落,人口很少,主要居住在台东、花莲等台湾东部地区,该民族有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部和音。布农部落旅游区位于台东县延平乡桃源村,由一位名叫白光胜的部族牧师创立的布农文教基金会运营。因为生活在半山腰,当地的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学校教育,虽然当地的政府也有支教政策,但是大多数支教的年轻老师没有经验,这对于当地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1992年白光胜成立了布农幼稚园,1995年创立布农文教基金会,目的是传承部族文化,增强部族人的文化自信,让部族的孩子能够享受现代教育。白光胜本人受过现代教育,并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他在探索族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时,一再强调这样一个宗旨,即“给布农鱼,不如给布农一支钓竿”。
为了既能保护和传承部族文化,同时又能用部族文化来养活部族,融入现代文明,白光胜在布农部落原来的老村庄旁边重建了一个村庄,这个复制的村庄是专门用来发展旅游的,这样村民原本的生活秩序就不会被游客扰乱。现在布农部落已经有自己的部落剧场、部落民宿、部落餐厅、部落咖啡屋、部落手工艺室、有机蔬菜园、布农便利商店、布农河堤公园、布农蝴蝶谷、布农山林生态公园等。布农部落提供给154名部族人全职就业机会、40份兼职工作,每日为100多位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布农部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让这种非遗村适应现代社会,顽强地传承下去,就要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布农部落通过新建村庄,原汁原味地复制部族文化,同时又保留自己的文化空间,不受外界干扰,通过旅游业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
结语
文旅融合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过程。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激活文化,二者是在互动、互促中进行双向赋能,实现价值共创。但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在文旅融合的理论、路径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可复制的模式,推动文旅融合逐步走向深入,让文旅融合产生更好、更大的效果。
[责任编辑:林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