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2020-04-10吴粉
吴粉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进入新时代,推动两者深入融合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不断完善的本质要求,是其在中国实现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前行的笃定航向。必须进一步明确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总结好经验,把握好方向,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践行者,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坚定有力的方向指引和文化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兼收并蓄、革新创新、日趋完善的开放体系,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世界各地涌现出的优秀理论成果中汲取智慧。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衍发展、昌盛复兴的根与魂,是支撑着我们发展的核心根本和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华文化的疆域,势必要精准有力地吸收本土优秀文化的精华,实现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方能得人心、行得通,方能扎根深、得长久;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找准航向,顺应时代浪潮,就必须要始终不变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全方位、互动式、多角度、深层次的结合。
从宏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理论体系的内涵和特质各具特色,内涵丰富。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互相对立,不存在互鉴互学的可能。恰恰相反,正因其两者相异而互补,互鉴互学才更显其重要性。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人类面临的共性关系不外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因此,在认识领域也形成了三大科学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生哲学。马克思最引人瞩目的两大贡献,不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基本上解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学说。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代表,其核心则集中于“做人的道理”,基本要义在于“以修身为本”,主要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关于人生的哲学。因此,就整个思想体系的宏观方面而言,两者相异而能互补;从微观来看,两者又存在某些相通相契。譬如传统文化推崇的“天下为公”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崇高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个人理想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梦想追求等,这些都注定两者能够深度融合发展。
二者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凝聚强大向心力、战斗力,更加有力地创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走入世界舞台中心以后,彰显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多方面显著优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的必经之路。因此,当前形势下,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发展,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者的融合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西学东来”,学术思想的传入构筑起了中西文化融合贯通的纽带。“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不断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从此展开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历史画卷。在这个漫长复杂、筚路蓝缕的阶段里、总体来说,二者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的融合过程;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自主意识发展来看,它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不断升华的过程。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成熟话语体系和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越来越适应了中国的水土,成为指引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发展,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金光大道的有力武器。从早期探索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到老一辈革命家,都在革命建设实践中看到了这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重要性,自觉高擎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坚持民族传统观念与全球格局眼界交错融通的原则;其次,汲取正面精华与祛除反面糟粕分头并举的原则;再次,忠实继承与革新创新统筹兼顾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基于百余年来两者结合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促使两者继续有机融合、沿着正确道路持续前进的牢固基础与根本保障。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要真正担负起二者相融合的时代重任,需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积淀充分的学问和修养,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二是立足新时代的新实践,突出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持续不断地吸收传承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智慧,强化运用理论解决时代问题的实践意义;三是具有高度的行动自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升相结合,自觉推动两者有机融合、互动互促;四是善于发现和把握飞跃时机,努力促成条件成熟,不失时机实现理论的整合创新,创造出既饱含民族智慧又富有世界意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两者有机融合并不会因为“天生正义”而“自然顺利”,也会不断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侵蚀与滋扰,其中要特别警惕的是狭隘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种伪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推動二者深度融合,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慧支撑。二者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华文化优秀精华加以发扬光大,对其中保守落后的内容甚至糟粕进行批判革新,使中华文化获得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去伪存真,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其中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综合养的精华部分,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与时俱进,“老树发新芽”。如果把主流意识形态比喻成一棵大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棵大树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是这棵大树的树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成绩则是这棵大树的树叶和果实。根深才能叶茂,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主义”,只有嫁接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上不断发扬光大,并且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才能继续获得新的胜利。
二是守正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基因。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兴盛,首先应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通的部分,使其在中国带有民族特点和民族基因,以契合马克思主义精髓为标准;梳理出传统文化中的内在心理逻辑和外在行为认同,通过改造利用,赋予民族特性以鲜明的科学性。文化的层面是更深层次的,只有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找到民族之魂、力量之基、生命之源。如用“实事求是”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典范。再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较好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英雄史观。
三是融合贯通,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新时代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经常引用经典文化,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都是吸收历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和表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此,在增强中华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振兴中华文化是同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建立起古代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古代优良传统和革命优良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在整体上形成和谐统一的文化大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定有力的方向指引和文化支撑,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