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融洽
2020-04-10凌国扬
凌国扬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可见一城.在教师与学生的角
色定位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居高临下地说数,学生或俯首或仰视地听教。这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又有韩愈在《师说》中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更是让人将教师的职责与角色、地位混为一体,从而更加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领路人与迷途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上下不平等关系,正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传统角色定位模式,影響了今天教育的“教”与“学”的质量。
而在今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为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着教育的目的、制度和功能的要求,而且更为根本地体现着教育规律的要求。在二十一世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体现在师生间的融洽上,表现为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它对教育的效益能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师生间良好、融洽的关系来自师生的双方面。一方面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另方面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依赖。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
教师师德中讲到“爱”这个主题。这里的“爱”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高尚的、纯真的教育爱。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浓厚情感和对学生真心诚意的具体表现,它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心理的最大满足。对教师而言,只有真正用心去爱学生,才能打动学生。冰心在为《应当尊敬的人》一书作序时写道:“从我的人生经验中,除了父母之外,一生自幼至老,在学识的成长上,人格的修养上,都是受益于老师的教诲,时至今日,每逢在生活中有情绪上的波动或工作上的挫折时,我总能从回忆中的某位教师的充满慈受的教诲中得到安慰。我深深感到是教育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列为担当教师的首要条件。孔子说:“教不倦。仁也。”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乎调?”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完全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无满了深厚的感情。孔子对学生的关爱,赢得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学生们敬佩他的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救人得法。孔子生病了,学生们焦急万分,服侍在旁。孔子逝世后,学生们守丧三年,决心继承老师的遗店,传播他的学说。
二、教师良好的品行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条件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要不断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吸引、感动学生。学生会暗暗下决心,做老师那样的人。老师,这个学习的榜样会使学生努力学习并非常愿意与教师接近,与教师交往。教师也通过与学生交往而了解学生,探索学生的发展规律,寻找学生成材的方法。
三、理解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动力
师生相互理解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认识的相通,目标和行动上的一致。相互理解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动力。要做到相理解,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听任教师的摆布和驱使,形成典型的评价性学生观,因而惯于指下划脚和发号施令,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唯唯诺诺,而有的学生持有理性化的教师观,在他们看来,教师应该是德、才、学、识和仪表等诸方面的表率,形象十分高大,完美无缺,期望教师像父母那样对待学生。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形成意见分岐。如果老师和学生只从自己的本位出发考虑问题,一味强调自身的利益。忽视对方的要求,就容易造成判断失误,甚至对学生形成偏见,造成情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因此,师生之间要正确认识。了解对方,客观公正地评价对方,要做到这一点,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师生在完成教育任务中,相互理解。教师布置的每一项教育任务或提出的要求。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没有学生的配合,就很难完成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动力。
四、教育的语言艺术是开启师生关系融治的钥匙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往往表现语言上。教师利用自已语言的艺术与学生交往,教育学生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会在教师艺术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充满情感的语言确实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师生紧张的关系“解冻”,慢慢变成融治。同时,教师的语言艺术决定教师的教育效果。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为博取教师的的喜爱,获得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学习,对从教师那里传来的信息,特别容易接受,并意味着在心理上趋向教师、教师也会因学生对他的爱藏,尊敬而更加顺心于教育工作,并由于学生的不断进步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一切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另外,对学生始终如一的悉心爱护,严格、要求、公正的态度、端庄的仪表和文明的风度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对教育的效益能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