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转向
2020-04-10张志良倪扬洋
张志良 倪扬洋
摘 要:在“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实现教学转向:在教学目标上,从“智能形成”转向“素养养成”;在教学内容上,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教什么考什么”;在教学过程上,从“考试服务式”转向“素养促成式”;在教学评价上,从“智能考查”转向“素养检测”。
关键词: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转向;素养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颁布不仅对命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出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考纲成了实际的教学指挥棒,然而《意见》颁布后,各地先后终止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的编写,这使广大一线教师陷入不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迷茫之中。另一方面,《意见》当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深刻领会《意见》精神,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现教学转向。
一、教学目标的转向:从“智能形成”转向“素养养成”
各地的道德与法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通常提出了考试要求以及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以《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浙江省考试说明》)为例,道德与法治部分的考试要求为“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況,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上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这些规定主要体现的是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考查要求,因此,在考纲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能够了解、理解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即注重学生智能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如此一来容易忽视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后考纲时代”教师应当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向:从“智能形成”转向“素养养成”。《意见》首条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导向,并进一步阐述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更需要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上更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列在首位,其次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由此可见,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应是道德与法治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始终铭记育人初心,制订具有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教学内容的转向: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教什么考什么”
各地的道德与法治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对考试范围也有相应的规定。如《浙江省考试说明》规定考试范围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三大模块涉及的部分内容以及这一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但是这并没有包含课程标准要求的、教材规定的所有内容。因此在考纲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选择“考什么教什么”。这种确定教学内容的方式缩小了学生应当学习的知识范围,看上去帮助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实则人为地割裂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前后逻辑出现断层,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惑,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理解和记忆负担,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例如,《浙江省考试说明》在“认识与珍爱生命”部分将考试内容确定为“了解生命的特点,懂得敬畏生命”“知道生活难免有挫折,学会发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却没有包含教材第九课“守护生命”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被教师排除在外。然而“守护生命”在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守护生命”既是对“敬畏生命”的承接,又起到引出“发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的作用。“守护生命”这一部分内容的缺失人为地打断了“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发掘生命力量”这一完整的逻辑链条,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困惑,难以促进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
“后考纲时代”教师应当实现教学内容的转向: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教什么考什么”。《意见》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这虽然是对命题工作提出的要求,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实质上是强调摆正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地位。取消考纲的举措迫使教师转变依赖考纲进行教学的态度,促使教师重新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工作,系统地传授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体系,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
仍以生命教育为例,教师应当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梳理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当中教材内容的整体逻辑: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发掘生命力量—实现生命意义。首先引导学生在认识生命特点的基础之上树立珍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其次从看待生命的态度转到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来,形成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观念;再者认识到守护生命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挫折,培养勇于面对挫折的态度;最后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精彩,绽放自己的生命,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生命观念。
三、教学过程的转向:从“考试服务式”转向“素养促成式”
在考纲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会选择在呈现情境和问题后,通过讲解以及让学生阅读书本的方式直接得出现成结论,继而安排学生通过背诵来记忆所学内容,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复习巩固。从教学实践来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服务考试的过程。这种“考试服务式”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省略为结论的“和盘托出”以及“机械重复”,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作用不大,更难以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反而消耗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课业负担。
例如,在教授“珍爱他人生命”这一思想观念时,教师创设情境“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许多医生护士在请战书上按下手印,主动请缨上一线参与救治工作”,并提问学生“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通过阅读教材,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些医护人员都在为拯救他人的生命而努力,这体现出对他人生命的珍爱。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往往在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一个层次就戛然而止。然而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困惑:作为学生,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冲锋在前,那么是否能为拯救他人的生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的思想困惑正是影响他们将“珍爱他人生命”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障碍,如果忽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困惑,那么他们很难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后考纲时代”教师应当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向:从“考试服务式”转向“素养促成式”。《意见》指出:“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它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当寻找到学生的思维困惑点,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思维困惑的线索,同时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仍以“珍爱他人生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抓住学生所产生的不知如何将“珍爱他人生命”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的困惑,启发学生从大局思考我们当前面临的困境,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不是守护一座城的战役,而是事关所有人的生命之战,要做到打赢这场“防疫战”,除了医护人员直接的救人行为,还需要做好保障物资的供给、控制人员的流动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而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從多个维度思考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在救援物资方面可以发动家人捐款捐物;在防止疫情扩散方面遵守相关规定,做好居家隔离,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最终学生会感悟到 “珍爱他人生命”是对他人生命表现出来的一种善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思维困惑的解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并且接受“珍爱他人生命”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将这种价值观念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在实践中进行强化进而形成“珍视他人生命”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评价的转向:从“智能考查”转向“素养检测”
在考纲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常通过练习、测验的方式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考查,以答题的正确率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这种方式适用于考查学生的智能发展状况,却很难检测出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行的实际形成情况。
例如,在学习了“敬畏生命”的相关内容后,教师会设置相应的中考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查,举例如下:
礼让斑马线,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杭州市积极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让行人在斑马线上走得更从容。这一活动体现了
①生命是脆弱的,值得珍爱 ②生命是坚韧和顽强的 ③生命是脆弱的,需要呵护 ④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师往往通过类似上述练习看学生是否选对答案来判断他们是否理解这个知识点。然而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形成了“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后考纲时代”教师应当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向:从“智能考查”转向“素养检测”。《意见》提出“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强调除了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智能形成状况,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检测学生其他素养的形成情况。如,教师可以采用“察言观行”的方式进行检测,因为素养最终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察其言”,教师在教学后呈现出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是“观其行”,即观察学生是否能在所学观念的指导下解决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行为举止。
同样,在完成“敬畏生命”相关内容的教学后,教师提供真实的情境“在某发热门诊,一病人得知CT结果显示是‘病毒性肺炎,便脱下口罩向医生猛咳”,并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观察学生能否用“敬畏生命”的观念分析现实的生活情境,同时还要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将 “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念落实到行动中,如是否能够在疫情期间做出主动了解防护知识,减少出行等行为。如此一来方能较为有效地检验出学生“敬畏生命”品质的形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