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使用建议

2020-04-10杨灵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杨灵

摘    要:《政治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始终坚持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表达课程改革的追求。教材编写坚持依托情境落实素养培育,坚持结构化和综合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好教材衔接。教材使用应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新认识知识、突出情境意识、关注任务类型、提高学科活动质量。

关键词:政治与法治;教材特点;教学建议

自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等六省市将首次使用统编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教材。如何把握这一教材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成为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本文拟对此进行解析说明,以期为教师们更高效率地使用教材提供帮助和参考。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遵循

在历时两年半的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两个基本遵循。

1.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统编《政治与法治》教材的编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作为全书主线和落脚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通过鲜活丰富的案例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内容,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为“单元—课—框—目”四级,共三个单元,每单元设置三课,每一课设置两至四框(第九课为四框),每一框设置两至三目,每单元结尾均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教材的主要框架如图1:

就具体内容而言,本教材主要涉及“五位一体”的政治建设,“四个全面”中的“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十四个坚持”中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本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则为实现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提供了扎实的教材资源。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表达课程改革的追求

教材在编写中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集中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注重基础性,强调实践性,突出思想性,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这些内容既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表述,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这些内容的充分落实成为基本的遵循。

教材编写重视权威文献和经典文本解读,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多处引用宪法序言和具体条文、党章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引用《毛泽东选集》中的多处经典段落设置探究活动,引述《共产党宣言》片段,介绍了中共一大会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地、革命根据地的“豆选”、西柏坡“赶考”、《复兴之路》主题展览的文物、中共十二大邓小平致的开幕词节选、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多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等,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努力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和多样的探究活动,将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关切相结合,突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这可以从教材的呈现形式来分析。教材的每框皆由“探究与分享”活动导入,引導学生借助情境、活动,理解学科基本知识;每目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教材的呈现方式,灵活设置“探究与分享”“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言”等多个辅助栏目。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又关注学生潜能的发挥,推动不同类型学生的素养发展。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课程内容,实现学科内容与活动内容的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对接,便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生使用,有效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此外,每单元结尾设置的综合探究,探究主题集中反映本单元核心思想内容、重要理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考察、访谈、调查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首先是要坚持教材的政治属性,确保鲜明的政治方向;其次是要确保教材的科学属性,做到内容完整正确;第三是要实现教材的教育属性,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一线的教与学。就本册教材来说,教材编写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依托情境落实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高中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思想政治的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高质量完成相关思想政治学科任务的综合品质。具体结合本册教材的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应显现于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科学解释社会政治现象,依法参与公共生活,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由于素养是在人与真实情境的长期互动中培育和发展的,教材编写需要选择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综合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例,该探究反映的是本书核心思想内容和重要理论问题。探究以体会“有机统一”为题,由两个主情境组成,分别为“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的”和“关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选举和决定任命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既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大事,又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密切相关。情境一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推荐候选人—讨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情境二“关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首先说明什么是“五年规划”,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经济发展远景的重要规划,并对“十三五”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内容及重要性做了简要说明。然后以流程图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的主要环节。学生需思考: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机构或部门参与?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结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权的程序和内容,如何认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探究情境具有典型性和复杂性,共同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主题。

2. 结构化和综合性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特征。本模块名为《政治与法治》,其内容本身就要求体现政治与法治的结合。教材编写立足于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和素养发展要求,没有拘泥于政治生活的多个主体展开线性描述,而是依据中央文件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精神,形成三个单元三位一体的整体架构,第一、二单元侧重在政治,第三单元侧重在法治,单元内容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坚持政治与法治内容的结合,实现学科内容的结构化和整体化。如,教材在第三单元集中讲述法治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在一二单元中渗透法治教育的要求,借助宪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多部法律的相关内容,讲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内容,强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本册教材的学科内容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和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紧密的联系,部分内容甚至有重合。对此,在编写中根据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坚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教材衔接。其主要处理方式有两种。其一,对于有些已经在初中学段中说得比较清楚的,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不再简单重复。在原教材《政治生活》中“政府”所占篇幅较大,但在《政治与法治》中“政府”内容的分量有所减少,这是因为在初中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已经专门讲述了行政机关的基础知识。而在“三位一体”的大结构下,政府专题不再独立成课,而是融入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政府”和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中“严格执法”的内容中。其二,对于不同学段都需要强调的重点知识,在编写时则突出高中学生的能力特点,体现层次性。初中已经讲了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对相关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初中侧重在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要求更高,因此,同样是讲根本政治制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下侧重在介绍这个制度“是什么”,本册教材则侧重在说明“为什么”和“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懂得我国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实际,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关注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素养提升,体现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

三、教材的使用建议

当教材编写逐渐转向知识综合和实践能力整合,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内容和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必然带来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用好本册教材,落实和发展好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下建议:

1. 重新认识知识

其一,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变化。相对于《政治生活》,“公民”“政府”“人大”“党”这些在《政治与法治》中仍然是主干知识,但在“三位一体”大结构下,这些主干知识在知识地图中所处的位置有变化,由此分析探究这些知识点的视角也应有不同。研究教材知识时,不应只看局部或某一个点,简单对比增加或减少,而是从“三位一体”的结构设计、初高中衔接的角度去思考,正确理解某些具体知识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构中把握学科知识,在运用中提升学科素养。

其二,在素养视角下重新审视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基础和条件,核心素养的形成、培养和评价不能脱离学科内容。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更加強调知识的结构化、可迁移、核心性、生成性等要求。在新教材研究中,应注意结合学科本质,区分哪些知识是必备的、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枝节的,从而确立学科内容的主干体系;注意学科知识的生成性、建构性和发展性,强调在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结,实现融会贯通,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直面问题的解决。

2.突出情境意识

“情境”一词,意味着情与境的交融,强调的是主体的思想感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学习不仅仅是个体性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教材在情境设计时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使学生习惯于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涉及的情境是多样的,既有身边的生活情境,也有广阔的社会生活情境;既有单一视角、单一主体的简单情境,也有多视角、多主体的复杂情境。例如,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中常见的养犬问题,如果只是提及小区中的爱犬人士的呼声,情境相对简单,而如果涉及爱犬人士和不养犬人士的不同诉求、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声音、人大代表在其中的作用等,就会看到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情境的复杂性也由此明显增加。教材探究的很多设问都是长句子,句式变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设问中加入了情境因素,对比“说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与“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日程,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这两个设问,就可以明显看出,前者能默记出来就可以,而后者则要求能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的知识用于分析会议议程这一具体情境。

3.关注任务类型

教材设计了多种学科任务,借助特定的学科任务引导学生将内在的学科核心素养外显为行为表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观点和学科方法的掌握程度。教材中涉及的任务类型十分多样,从选材和视角上凸显政治认同,又涉及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如: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受到境内外媒体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对社会现象的意义、价值或功能进行解释和说明,侧重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请人大代表“审议”的同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体现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深化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认同。

制定村规民约时,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哪些不可以采纳?为什么?——对社会现象进行辨析,批驳错误观点,阐明正确观点,凸显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

4.提高学科活动质量

教材的探究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有课上的思维活动,也有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和实践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活动不应停留在热闹的表面,而应落到素养培育的实处。所以,在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时,应注意拓展思维视角,同时又注意价值引领。如教材在讲述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时,首先借助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西方法学家关于“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的观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一部具体的法律说明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继而在正文中介绍了《唐律疏议》和中国古代法律文明,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国际视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使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明确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深化对于法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对于学科教学弥足珍贵。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社区、走进法院、社会调研等,有些还提供了活动的具体路径和步骤。囿于课时的限制,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宜过多,可以分解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当一个人有问题意识和某种发现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在进行观察、思考、倾听和理解,在试图运用各种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尝试去理解他所遇到的情境。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是学生持续学习、思考、创造性的萌芽。教师在指导学科活动时应注意调整指导策略,从强调要素分析到关注综合评价,从关注确定性的答案到关注不确定性的答案,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编好教材、用好教材,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