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2019年度发展报告

2020-04-10孙杰毛伟娜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思政中学

孙杰 毛伟娜

摘    要:2019年,伴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思政课及其教学研究热度空前。通过对作为教学研究“风向标”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年转载论文多角度的统计分析,梳理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学思政课教学等研究热点,并对高中新课标深度研读等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作展望。

关键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综述;中学思政课;研究热点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了思政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可替代作用,更为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供了行动指南[1]。此后,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年来,思政课及其教学研究热度空前。本文通过对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进行分析,试图回顾一年来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作展望。

一、2019年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转载概况

(一)栏目设置分析

2019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针对中学思政课教学,设置专栏、专题11个,转载论文75篇。其中,教学研究11篇,学科视点、教师发展各9篇,教材分析6篇,课改探索、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各4篇,学生研究2篇,备课参考、评价研究各1篇;开设活动型学科课程、科学精神、深度学习、高考试题分析、高三复习教学、学科素养测评、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式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等专题9次,共计24篇。对比上一年度研究发现,2019年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心已逐步由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转向实践探索。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分析

2019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涉及源杂志21种,所占篇幅较多的依次为《教学月刊·中学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学德育》《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共计被全文转载55篇,占转载总量的73.33%。此外,也少量转载了《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教育类综合期刊的论文。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若干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表达平台。

(三)课题、基金项目分析

课题、基金项目往往直指某一亟须解决的理论难题或现实困境,并经由专家严格论证,呈现出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对于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领改革等都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的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中,属课题研究成果或有基金项目支持的共计25篇,占转载总量的33.33%。课题研究与基金项目支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专业表达水平。

(四)第一作者分析

2019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论文,从第一作者所处地域来看,江苏、广东、北京分别以20篇、13篇和12篇位居排行榜前三甲,分别占转载总量的26.67%、17.33%和16%。论文第一作者涵盖全国14个省、直辖市,地域分布较广。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系统来看,依次是中学33篇占44%,教研部门21篇占28%,高校17篇占22.67%,出版单位4篇占5.33%。一线教师仍是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的主力。

二、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热点回顾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中学思政课的根本职责在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进中学思政课教材?有作者指出,《政治生活》需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等,修改有关条目,完善有关表述,增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为中心等核心内容(常超,《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9年第6期,以下引自该刊的文献只标注作者和期数)。《生活与哲学》需全方位融入习近平关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宋景堂,第7期)。《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需更加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凸显新时代、新课题、新理论、新实践(宋景堂,第5期)。《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则需根据党的最新理论表述等进行补充性、更新性、完善性修订(杨一鸣,第1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培养人要做到“六个下功夫”。如何落实这一精神?有作者指出,要筑牢育人根基、拓宽育人路径、厚植育人根本(徐永胜、李建敏,第6期)。有作者基于考试评价,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指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教育目标,基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翼”评价维度,系统推进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巫阳朔,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上好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如何贯彻这一精神?有作者指出,要基于课标深入解读,创新课程模式;基于教学改革趋势,提高课堂效率;基于评价改革发展,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效率(李晓东,第9期)。

(二)课程标准解读研究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后,研读课标、解析课标创新点,落实课标新理念,成了思政课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如何研读?有作者指出,一要读准文本,读出精度,即宏观把握、全局在胸,中观把握、明确结构,微观把握、点上突破;二要吃透精神,读出高度,即新旧相比较、前后相联系、内外相印证;三要结合实践,读出厚度,即审视实践明问题、总结经验明路径、指导实践明方向(王国芳,第1期)。有哪些变化?有作者认为,增设课程模块、增加模块内容、重设整合性模块,延展了课程内容;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增强了课程选择性(覃遵君,第6期)。有哪些创新?学科价值是什么?有作者基于“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学科大概念”[3]4,指出大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有效对接的“车辖”,对于内容构建、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杨小平,第9期)。

(三)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研究

中学思政课旨在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3]1-2如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育核心素养于无形[3]40?基于“做中学”理念,有作者提出思政课项目式学习模式,指明了其构成要素和实施环节(陈式华,第6期);也有作者认为,思政课项目式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刘石成、李静,第6期)。有作者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提出了思政课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杨万松,第7期)。

核心素養视角下的学业质量测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作者提出,思政课学科素养测评体系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学科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科思维方式的发展水平三个递进的考查层次,并由此建构了“知识—语言—思维”学科测评体系(陈友芳,第1期)。在此基础上,有作者通过测评转换技术的实施,诱导学生三个层次的行为外显,测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实现学业质量评价从关注知识点到关注人的转向(刘颖,第1期)。

(四)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及其教学研究

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使用已三年有余。教材有何亮点?有作者基于教材人物形象,指出其实现了从符号人、木偶人到真实人的跨越,更契合德育课程的学科性质(李勇斌,第7期)。如何使用好教材?有作者以八年级下册为例,基于教材内容、栏目设计,提出明确教材特点、优化与改造栏目等教学实施的具体操作性建议(金利,第11期)。有作者以九年级下册为例,提出厘清教材结构体系、以学习者素养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等使用建议(秦书珩,第3期)。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依托教材开展教学?有作者对教材及其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需深入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教法、评价和未来(李晓东,第8期)。

(五)活动型学科课程研究

中学思政课力求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3]2如何理解活动型学科课程?有作者认为其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学科内容、课程评价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具有开放性(郭星星,第2期)。价值何在?有作者认为其融合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体现了知行合一,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知识,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增强价值观念认同(顾润生,第2期)。如何实施?有作者指出,教学设计可基于价值引领、真实情境、思辨等“支点”(刘雁、朱开群,第2期);教学实施应遵循活动性和学科性相结合、合作交流和实践参与相结合等原则;实践操作应依托议题情境化、活动序列化等路径(许丽,第2期)。体系如何建构?有作者指出,以学科内容和教材文本为依据,构建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创建活动型课程实践体系(曾雪满,第2期)。

(六)议题式教学研究

议题式教学是推动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地的一种创新范式。[4]2019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议题、议题式教学相关论文8篇,占转载总量的10.67%。如何开发议题?有作者提出可议性、可控性等维度,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开发、在社会热点和价值冲突中开发等策略,学生中心、贴近生活等原则(朱爱武,第4期)。如何围绕议题进行教学设计?有作者认为,议题式教学具有议题、情境、活动、任务等要素,可从良构、劣构角度架构情境线,分接受式、建构式设置活动线,通过“理解—应用—迁移”架设任务线(沈雪春,第3期)。如何开展议题式课堂教学?有作者提出“澄清议题—构建空间—阐明立场—生成方案—监控执行—总结成果”的流程(张扬,第5期)。议题式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作者指出,“做中学”让学生体验,“听中学”让学生倾听,“悟中学”让学生领悟(许大成,第6期)。也有作者指出,通过辨别概念、定义等确定议题,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议论辨析等,提高学生的说理论证能力(郭林,第7期)。

(七)深度学习研究

深度学习更强调主动地、批判地学习,理解性地建构知识体系,发展高阶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很大程度上只有通过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才能实现。[5]其特征是什么?有作者指出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立足真实问题解决等特征(胡琴,第4期)。策略有哪些?有作者提出以问题为主线突出综合性,以学习为中心主攻思维性,以情境为载体强调内生性,以对话为引领强化探究性,以育人为根本落实本质性(王应江,第4期)。课堂如何实施?有作者基于培养高阶思维,引入思辨性话题,开发思辨能力层级评价模型(刘平,第2期)。有作者选取适合的教学资源,促进理解性学习(毛佩丽、顾旭元,第4期)。也有作者提出促进深度学习的引导策略,即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批判建构,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反思(黄雪丽、郝倩倩,第12期)。

(八)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如何成为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有作者从教学能力、个性特征等角度,对学生的思政课教师角色期待进行了调查(马永滔,第3期)。有作者指出,要在专业情感与专业责任的维度上思考专业发展价值,努力成为政治上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周增为,第9期)。有作者提出经验型、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发展三重境界(杜良云,第1期)。有作者认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模范公民这一核心和政治认同、道德素养等必备品质(谢婷、戴慧,第4期);专业发展至少需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教学的社会化转化等能力(钟守权,第2期)。也有作者强调要转变知识结构,实现从碎片转向系统、从浅表转向深度、从学科取向转向跨学科(金阿宁,第1期);要通过创生适性化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实施方式等提升课程领导力(帅飞飞,第6期)。

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展望

(一)高中新课标的深度研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至今,研究者作了大量文本解读与理论探讨。随着统编新教材的全面使用,对新课标更深入的二次研读与实践研究迫在眉睫。一方面,要继续广泛深入挖掘课标的亮点、创新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又要用丰富的教学实践检验、完善相关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深度研读或可从以下维度进行:一是上位研究,如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入解读课标。二是下位研究,如深入解读综合性学科课程、辨析式学习等课标相关概念、理念或建议。三是交叉研究,即广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跨学科研究,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四是循证研究,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政治认同教育;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探索劳动教育的路径;等等。

(二)统编高中思政新教材的解读与使用研究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彰显了国家意志,更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专门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全面落实与强化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2019年秋季,北京等六省市率先启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拉开了高中思政课教材新旧转换的序幕。新教材或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读或研究:一是新旧教材的比较和新教材的解读。如分析新教材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增强育人功能等。二是新教材教学资源的挖掘。如梳理新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图谱等。三是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探索。如开发反映当代社会进步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素材等。

(三)“八个相统一”引领的中学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基于此,中学思政课应重新审视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对新时代教與学的方式进行改造或再创造,促进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和空间。如探索5G、人工智能等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等。二是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变革课堂教学生态。如基于学习科学、脑科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教学范式。三是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索思政课与STEAM课程、研学旅行等的融合。此外,基于大概念统整学科教学、深入开展议题式教学、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教学等也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学业质量评价研究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作为与学业质量测评相配套的考试评价国家标准,该体系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评价根本问题。可以预见,学业质量评价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焦点。一是探索学业质量评价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转变。二是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和“一核四层四翼”要求,探索学业质量发展性评价机制。三是学业水平质量与考试评价关系研究,如科学制定学科任务导向的学业质量测评框架和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标准等。

(五)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要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正是旨在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各地探索中,也先后涌现出了以“湖州实践”为代表的一批成功典型(何振华、李德雄,第10期)。在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未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或可从以下维度展开研究:一是精准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如分析新时代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二是探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多维路径,如研制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等;三是创新促进教学改革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探索以赛促优、以研提质的实践机制等。

(六)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推动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角度完善思政课程与教材体系。[6]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纵向学段设计,加之目标层次不清,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中重复出现,却缺乏相应明晰的界定或表述,带来诸多教学困境。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脉相承,其整体性目标设计、系统性内容梳理、纵向学段衔接及横向内容设置,乃至课程标准体系和教材体系等一体化的研究,亟需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孙杰.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07):60-62.

[5]孙杰.深度教学:新课改下的“课堂革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7):44-46.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5.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思政中学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