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现金支付不渗透的文化要因

2020-04-10刘巍威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非现金现金支付外来文化

刘巍威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一、日本非现金支付化的背景·现状

根据各国非现金支付比率的统计,韩国高居首位达到89%,其次是中国60%。日本仅18.4%。随着少子高龄化和人口减少现象在日本越发严重,提高社会生产性成为了紧急的课题。导入无人店铺、无人收银来应对劳动人口不足现况,非现金支付是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并且为了缓解由于上调消费税出现的消费低迷,政府号召大众使用信用卡、手机等无现金支付,通过该方式返还消费者2%-5%的返点,以此促进市场消费活力。

其次,正临2020东京奥约会到来之际,预计有大量的访日外国人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为了给访日外国人提供便利的服务,普及非现金支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08年的11.9%到2017年的21.3%,日本的非现金支付比率增势明显,年平均增长率为6.7%。随着非现金支付的普及,预计到2019年,信用卡支付的比率将会达到35%,现金支付率增至65%,可以预见未来现金支付将依然在日本社会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自:https://www.paymentsjapan.or.jp/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9/04/Cashless_Roadmap_2019.pdf

二、现金信赖感

由于日本社会治安优良;偷盗行为少;假币少;银行基础设施完备等客观原因,导致日本成为了一个对现金的信赖感很强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互联网时代仅存不多的现金社会之一。

日本对于纸币的印刷有很高的技术标准。因为一旦印刷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假币出现的机率就会相对较低。日本纸币的原材料是磁石粉末,造价非常高,因此日本几乎没有假币。纸币印刷技术的高水平是日本社会呈现出现金信赖感·安心感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形成的对现金的信任感,也是造成日本非现金支付落后的重要因素。相反、在欧美、中国社会,尽管强化了对假币的取缔,但假币依然流通在市场中。在“对使用现金的不安,对假币的顾虑”的背景之时,这些国家已普及非现金支付。从在app上进行个人转账到商铺采用二维码收款。非现金支付减少了假币流通的现象,进一步推动了非现金支付在中国等国家的发展。

三、现金实感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使用手机支付时,由于没有现金的实感,不注意就会把钱花光”。具体是指:用非现金支付时,因为不用拿出现金去支付,脑子很难形成“我花了多少”的概念,麻痹了花钱数钱的实感。而现金支付,能够亲身感受到花钱的切实感。因此,日本人重视“现金的实感”,会刻意避开非现金支付,使用现金进行支付。并且、在日本,使用现金理由之一是“现金支付会抑制自己过度消费”,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喜欢使用现金支付,是因为不会担心超额消费以及“重视消费的计划性”的特质。

“重视消费的计划性等于“消费的保守性”。在日本社会中,主妇和老人是“保守性消费者”的代表。为维持家里生计,不会提前消费和超额消费,在消费上会采取严谨的态度。那么,在推进非现金支付中,如何去改变日本国民的“消费保守性”,这里并不是鼓励国民超额消费,而是去帮助国民平衡好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的关系。并且,日本是一个高龄化国家,老人的占比人数很高。很多年长的老人对于非现金支付的用法并不了解,并且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也是现实问题。

四、重视隐私性

日本是一个重视隐私的国家。而在非现金支付中,必须要使用信用卡或者手机支付。这就使得在交易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很高。在信息共有的时代,平时手机里的消费倾向作为数据被存储,当收到商品促销·推荐的信息或者生日祝福的短信时,消费者不由觉得隐私被侵害。但是,交易使用现金支付,不会留下任何消费记录。顾客消费信息、地点、时间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现金的匿名性”使得日本人依然会使用现金支付,以保障隐私不被侵害。Nissei公司的福本勇树表示,“日本人存在着拒绝让第三方了解自己个人信息的抵抗心理。

为什么说日本人会存在拒绝让第三方了解自己个人信息的抵抗心理,这要追溯到明治时代。对于日本人,会有“重视礼仪”“认真严肃”的印象,不仅如此,有许多人认为“日本人是一个重视集团主义的民族”。但是论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有些许不严谨。明治维新以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传入日本。第二世界大战以后,个人主义思想受到日本国民的认可。出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日本人在尊重集团主义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隐私性的权益。因此、非现金支付在日本不渗透的一个原因是,日本人注重隐私性的保护。

五、新事物接受度低

日本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从大化改新吸收唐朝文化,到明知维新吸收欧洲文化,最后二战后吸收美国文化。在整个吸收外来文化的时期,日本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具有选择性地“取其精华”,并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进行创新改造,最终形成日本特色的文化。因此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

从接受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来说,日本是一个接受新事物程度低的民族。上述表述中,日本有选择性地吸收有益的文化,并结合自己本国文化加以改造和创新。这意味着日本社会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不是直接“拿来主义”,直接吸收的文化和技术是不被国民认可的。因此从吸收,改造到接受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吸收一项新的技术,需要政府,企业不断地进行商讨和对策。最后对对策的可行性进行检讨直到推广。

日本国内如今仍然存在无法避免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推行非现金支付的进程。例如,日本各地ATM的密度高,客户可以方便地取出现金。取出现金时要向银行付出200日元左右的手续费,而这些手续费则是各地银行维持运转的基础。因此,推行非现金支付首当其冲影响的是日本银行业。国民不再通过ATM提取现金,手续费就会随之减少,维持银行运转的费用又从哪里获得?政府如何在推行非现金支付、方便国民生活的同时避免银行因现金流减少而无法正常运转?如何转换国民消费观念?此类问题都摆在日本国内面前。因此从内部(国民性格)、外部(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非现金支付渗透到日本社会仍需要很长时间。

六、结论

本论文从“现金信赖感·实感”“隐私性”“新事物接受过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非现金支付在日本不渗透的文化内核所在。结论是,由于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备,日本人对于现金的信赖感强,同时,他们不仅重视消费的计划性,还注重个人的隐私性。以及日本从古至今吸收外来文化的三次高潮中,日本是一个吸收外来文化快,接受外来文化慢的民族。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日本社会仍然存在“平台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强”“国民没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制度的优点“等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当联手,积极推进非现金支付,假以时日,日本将会成为交易更便利的国家,从而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本论文主要集中于分析文化层面的原因。但是仍然无法忽视“企业宣传不足”“关联设施不完备”“非现金支付规格·服务复杂化”等外部要素。

本论文中仅谈及日本的社会状况,未涉及正在普及非现金支付的 中国、韩国等国家的社会状况。今后,将会从社会要因(外部要素),文化要因(内部要素)几方面出发,就非现金支付现状、非现金支付先进国家特征,与日本社会的区别进行比较分析。

猜你喜欢

非现金现金支付外来文化
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
高速公路非现金联网支付体系建设探讨
《家有喜事》《昂然春意》《老外体验无现金支付》
“无现金支付”开启一个新时代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非现金支付方式在高速公路MTC收费中的应用与探讨
基于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卡应用的小额支付平台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