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2020-04-10曾德智甘国能陈志贺陈少武莫必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羟乙失血性氯化钠

曾德智,甘国能,陈志贺,陈少武,莫必华

(云浮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广东 云浮527300)

颅脑外伤是由于受到剧烈打击而引起的脑部损伤,不同区域的脑损害可引发不同的症状表现,局灶性的症状主要包括感觉、运动、听觉、视觉语言等功能异常,弥漫性的脑损害主要包括呕吐、头痛、颅内压增高等现象,病情严重者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死亡[1]。失血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急剧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循环衰竭等表现[2]。当机体处于休克状态时,细胞膜与细胞器出现障碍,膜的液体性和流动性受到改变,通透性增强,因此细胞丧失储存能量的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神经功能受损[3]。采取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病情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比较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06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创伤性休克治疗指南解读》[4]中关于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或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③无感染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对本研究药物禁忌;③肝肾功能不全;④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23~75岁,平均 (61.52±2.41)岁;体重59~76 kg,平均(66.76±3.48)kg;受伤至接诊时间20~60 min,平均 (32.45±2.53)min。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24~73岁,平均 (60.97±2.94) 岁; 体重58~78 kg, 平均 (67.14±3.12)kg;受伤至接诊时间18~65 min,平均 (32.63±2.31)min。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进入重症监护室病房,均接受输血、补液、吸氧、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基础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20%甘露醇 (回音必集团江西东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6020156,规格250 mL∶50 g) 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时间2周。观察组患者则使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54,规格250 mL,10.5 g氯化钠与19 g羟乙基淀粉40)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时间2周。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患者休克临床征象基本消失,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趋于正常;有效:患者休克临床征象改善,凝血功能有所恢复,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无效:患者休克临床征象未见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数据均用测定试剂所得。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取患者空腹血5 mL,通过离心机以转速3 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并提取血清,置于-20℃保存待检,采用免疫学检测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白介素-6(IL-6),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 (CRP)。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凝血功能治疗后,观察组的PT短于对照组,APTT长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 (±s,s)

表2 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 (±s,s)

组别 n PT AP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3 18.23±2.63 12.44±1.35 24.14±2.27 31.14±1.22对照组 53 18.35±2.74 15.67±1.43 23.56±2.43 26.35±1.26 t 0.230 11.957 1.270 19.883 P 0.819 0.000 0.207 0.000

2.3 炎性因子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组别 n TNF-α (μg/L) IL-6 (ng/L) CRP (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59.20±11.23 20.61±9.24 19.19±6.24 10.37±2.73 26.37±2.36 11.83±1.31对照组 34 58.31±11.39 37.54±9.29 19.32±6.33 14.36±3.42 26.35±2.75 19.44±1.62 t 0.405 9.407 0.107 6.638 0.040 26.592 P 0.686 0.000 0.915 0.000 0.968 0.000

3 讨论

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急诊科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颅脑损伤后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及认知障碍[5]。而炎性细胞因子是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环节,神经细胞的死亡、继发性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的形成均与炎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6]。另外,补液作为创伤性休克治疗的主要措施,可有效改善脑内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但大量补液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障碍。因此,积极抑制炎性细胞反应并改善凝血功能对缓解颅脑外伤合并缺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的甘露醇是临床中常用的渗透性脱水剂,是临床抢救脑部疾病患者的常用药,主要作用是使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从而使组织达到快速脱水作用,对降低颅内压及眼压具有较好的效果。甘露醇虽然能够被肠胃所吸收,但并不积蓄于体内,被吸收后部分在体内代谢,部分从尿中排出,且单一用药效果存在局限性,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不够理想[7]。观察组早期使用的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属于复方制剂,由氯化钠及羟乙基淀粉组成,为血容量扩充药物,通过高渗脱水作用增加血容量并使血压升高,改善组织灌注。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高,APTT较长,TNF-α、IL-6、CRP水平较低,PT较短 (P均<0.05),提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可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利于提高组织灌注。研究[8]表明,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通过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以此维持血管内的有效容量,有效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炎性因子水平,恢复凝血功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昏迷程度。

综上所述,早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羟乙失血性氯化钠
国家药监局批准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上市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氯化钠水溶液结构的研究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围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取代硼酸与羟乙基胺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热油中的食盐为何不溶化?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与甘露醇治疗神经外科患者颅内压升高的疗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