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04-10苏鸿君邓雯冯佩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充质

苏鸿君,邓雯,冯佩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51012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骶髂关节炎和中轴骨炎症引起的炎症性背痛及韧带骨赘和异位骨化形成引起的脊柱僵硬强直为特征,好发于青年人[1]。当疾病发展至晚期,脊柱强直后,病情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致残率随之提高。因此,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逐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2]。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例,旨在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 (32.15±2.33)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年龄 (32.12±2.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免疫及生物制剂治疗,给予患者利昔单抗 (瑞士Cilag AG,注册证号S20120012,100 mg)静脉滴注,注射剂量为5 mg/kg,接受第1剂注射后,第2剂及第3剂注射将分别于之后第2周及第6周进行。然后,每6~8周接受一次注射。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输注过程中保持静脉通畅。输注细胞数量为1×106/kg,体积为40 mL,输注时间为30 min,每隔4周输注1次,共治疗4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止使用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沉、细胞间黏附分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脊柱活动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脊柱活动能力较治疗前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脊柱活动能力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表示无疼痛感,10分表示疼痛严重,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④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活动指数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

2.2 免疫指标治疗前,两组的血沉、细胞间黏附分子、血清TNF-α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的血沉、细胞间黏附分子、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血沉、细胞间黏附分子、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比较 (±s)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血沉 (mm/h) 细胞间黏附分子(μg/L) TNF-α (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0 45.23±2.58 20.58±2.12* 324.58±10.18 231.22±8.47* 23.66±2.31 11.14±2.17*对照组 20 45.21±2.78 35.63±2.17* 324.56±10.16 278.46±8.48* 23.63±2.35 17.47±2.88*t 0.024 22.186 0.006 17.627 0.041 7.850 P 0.981 0.000 0.995 0.000 0.968 0.000

2.3 疼痛程度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s,分)

注:与该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 20 4.12±0.16 2.56±0.13* 2.04±0.14*对照组 20 5.36±0.58 4.47±0.88* 3.88±0.44*t 9.217 9.602 17.821 P 0.000 0.000 0.000

2.4 活动指数评分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活动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4。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好发于青年,且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4]。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较少,口服药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而长期服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容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逐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上,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程度,但难以阻止关节继续发生病变[5]。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损伤性非常小的治疗方法,通过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重建失衡的免疫网络,长期缓解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同时可以修复被破坏的关节组织和软骨[6],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应用。

表4 两组患者的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的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s,分)

注:与该组治疗后1个月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 20 4.05±0.23 3.02±0.66* 2.65±0.33*对照组 20 4.87±0.51 4.05±0.58* 3.87±0.19*t 6.555 5.243 14.328 P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旨在评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结果显示,与免疫及生物制剂治疗比较,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患者治疗后的免疫指标明显降低,且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缓解,活动指数明显下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相关研究[3,7]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移植后可在短时间内包围病灶深处的病变细胞,随着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能够对受损细胞进行修复,同时也可以激活体内的休眠细胞,逐渐恢复细胞的相应功能。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纠正失衡的免疫机制,提升患者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充质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