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Ⅲ型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颌畸形50例临床分析
2020-04-10
(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安氏Ⅲ类错颌临床常见,主要表现为前牙反颌,对患者面型、口腔功能以及身心健康都有严重影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严重,必须早期干预,阻断错颌畸形的继续发展[1]。本研究应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患者,通过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治疗前后骨组织变化,观察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替牙期前牙反颌患者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8.2岁。纳入标准: ①替牙期;②下颌可以功能性后退至前牙对刃位置;③牙尖交错位时,第一磨牙或尖牙(或乳尖牙)近中或者中性关系;④上颌骨发育不足,侧面观凹面型,面下1/3短;⑤患者之前无正畸治疗史。排除标准:患者全身情况较差;智力及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
1.2方法
1.2.1活动矫治器制备 模型记存:常规矫治前拍摄面颌像,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取工作模型:首先取上下颌正常工作模型,嘱患儿练习下颌前伸至下颌前牙与上颌前牙对刃位置,将蜡片按牙弓弧形叠至约6 mm厚,放于患儿口内,轻咬至前牙对刃位,取出蜡堤,检查符合要求后将工作模型连同蜡堤提交公司进行FRⅢ型活动矫治器制作。
1.2.2矫治过程 试戴矫治器,无不适后,嘱患儿每日至少14 h佩戴,并定时清洗干净,保持口腔卫生,嘱患儿每4周左右复诊1次,待反颌解除后,去除颌支托,继续佩戴矫治器4周,直到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结束矫治并拍摄头颅侧位片。
1.3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 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应用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内容应包括颌面软组织,上下颌骨相对颅底的位置,其他各项指标包括SNA角、SNB角、ANB角、面角(NP-FH)、Y轴角、颌凸角(NA-PA)、下颌平面-眼耳平面角(MP-FH)、上中切牙角(UI-SN)、下中切牙角(L1-MP)等。
2 结果
50例患者经6~12个月矫治后,反颌均解除,颌面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第一磨牙为中性或轻度近中关系,前后牙咬合稳定,覆颌覆盖正常。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
3 讨论
替牙期反颌是我国儿童常见的一类错颌畸形,不仅影响患儿的口腔功能,在外貌及心理上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因此,在早期应给予针对性干预,利用患者的生长潜能,促进上颌骨的发育,抑制下颌骨的生长,调整咬合关系,改善患者侧位面型,从而减轻错颌畸形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替牙期患者生长发育旺盛,牙周组织反映活跃,血运丰富,同时上颌骨骨质较疏松,使用矫治器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组织学的变化,是治疗的最佳时机[2-3]。目前,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早期治疗方法有多种[4-5],主要分为功能矫治器、可摘式活动矫治器、上颌前方牵引以及固定矫治器等。本院临床上多选择FRⅢ活动矫治器,该矫治器是一种常见的促使颅面结构发生改变的矫治工具之一,主要由唇挡、颊屏、唇弓、腭弓、颌支托等部件组成[6-8],主要用来刺激和促进口周肌肉行使正常功能,排除颊肌、口轮匝肌、颏肌的异常作用,使牙弓内外力量达到平衡,从而影响牙弓、颌骨的发育。相对于固定矫治及前方牵引而言,患者配合度高,舒适性强,较为简单,患者依从性和口腔卫生保持好。在本研究中,正是应用FRⅢ矫治力作用,改善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貌,促进上颌骨发育,抑制下颌骨生长。
总之,FRⅢ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使用简单,固位好,较为隐蔽,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而且不影响替牙期牙齿萌出,值得推广应用。
表1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