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在急性脑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0-12-23刘慧霞完淑梅张燕柳
盛 明,刘慧霞,完淑梅,张燕柳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急性脑血栓临床较为常见,一旦脑动脉内出现血栓,患者血液流动受阻或血流灌注减少,最终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此,临床常给予动脉溶栓治疗,以实现患者闭塞血管再通,恢复并重建缺血脑组织血流,避免梗死范围扩大,减少临床病死率与致残率[1]。本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血栓患者。纳入标准:①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分别不足6 h与12 h;经CT平扫诊断未发现出血与低密度影;患者瘫痪肢体肌力≤3级;NIHSS评分在4~25分。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或中重度嗜睡患者;②有颅内出血史患者;③近3个月存在脑梗死或心肌梗死患者;④伴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6岁,平均(45.3±5.7)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5~67岁,平均(45.4±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患者或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在患者发病超早期全身性给药,采取静脉滴注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适时调整用量。观察组给予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先对患者行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闭塞部位,评估侧枝循环状况,再将患者送入导管室接受动脉溶栓治疗;若患者股动脉损伤,则需将静注的50 U/kg肝素追加到1000 U/h,在血栓附近置入微导管;若患者存在脑皮质血管闭塞,则将导管置入颈部,缓解其临床症状,注入50万U尿激酶;若未发现患者存在大血管闭塞的皮质血管血栓形成,则仅进行局部区域性溶栓。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全程心电监护,将血压维持到160/100 mmHg。术后1 d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其中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连续给予6周;阿司匹林300 mg/d,连续给药10 d后将剂量降低到100 mg/d。两组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
1.3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包括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与忽视等,满分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临床疗效:痊愈,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为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50例患者中,痊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50例患者中,痊愈29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06)。
2.2两组NIHSS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为(20.1±1.2)分,治疗后为(15.7±1.8)分;观察组:治疗前为(21.4±1.5)分,治疗后为(9.2±1.2)分。两组治疗后具有大幅降低(P<0.01),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动脉溶栓作为新型治疗方案,借助X线的引导,应用微导管插入到颈、股动脉内,直达患者栓塞部位,将溶栓药物注射其中,以达到迅速溶解血管内血栓的目的[2]。在急性脑动脉血栓患者发病后6 h内及时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脑出血的发生率。然而动脉溶栓存在局限性,需保证患者在发病超早期接受治疗,一旦患者脑部缺血时间过长,便可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此时即使血管再通也难以恢复脑组织功能。此外,动脉溶栓只能溶解大血管栓塞,对毛细血管栓塞的溶解效果较差。在介入动脉溶栓过程中,需控制好溶栓速度,对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若溶栓速度过快,则容易引起神经功能再灌流损伤。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分析患者病情,掌握病情发展时间,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与用量,确保治疗效果[3]。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