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鲜明特点

2020-04-09曲晓溪

世纪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特点

摘  要: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针对不同时期的时局形势、阶级力量对比情况,提出和建立了不同类型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居于先行者的位置,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东北抗日斗争实践的产物,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提供了有益借鉴。梳理、分析、总结这些特点,对进一步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10-039-06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站在了武装抗日的最前线,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最早形成并得以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曲折发展,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局部地区的统一战线,能够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经验教训,这与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鲜明特点密不可分。

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先行性

东北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最先蹂躏的国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的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学生、民族资产阶级都产生了强烈的抗日要求,东北自發组织的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一方面陆续派遣党员到义勇军中进行联合与争取。尽管此时中共满洲省委并未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其发表的宣言和起草的文件已经蕴含了联合各界团结抗战的思想。1933年1月26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

“一·二六指示信”率先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一·二六指示信”指出:“因为日本侵略军的民族压迫,及广大群众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恶化,于是不仅满洲的工人、农民、苦力、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学生、城市贫民)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表示极端敌视,而且有一部分的有产阶级直到现在对侵略者抱敌视态度,因为他是他们利益的竞争者。正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所谓满洲国,直到现在还未能造下坚固的社会靠山,而且,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组织十分薄弱,但满洲的游击运动却逐渐更多带着群众的性质。” [1]37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战斗任务,这就是:“在满洲群众运动现在发展的阶段上,我们总策略方针,是一方面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另一方面准备进一步的阶级分化及统一战线内部阶级斗争的基础,准备满洲苏维埃革命胜利的前途”[1]43。同时要求必须把对工农基本群众的领导和组织作为首要任务。这是奠定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的历史性突破。当然,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一·二六指示信”仍存在一些“左”倾政策,过分强调了下层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但它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的策略方针,为东北地区党组织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随着东北地区中共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探索中认识的逐渐深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一直战斗在东北抗战前线的杨靖宇、魏拯民(冯康)、杨松(吴平)等同志,率先冲破了“下层统一战线”的束缚,向着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向前进。东北党组织陆续将反日游击队改编为人民革命军,并与有些抗日武装建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或总司令部)等机构,订立了联合作战的协定。此外,还在各地普遍建立了反日会、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成立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5年下半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的方针,先后发表了《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 (即“六三指示信”)和《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即“八一宣言”)。这两个文件进一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六三指示信”总结了东北抗日斗争的经验,准备召集全东北义勇军代表会议,建立全东北的军事领导机关,以便统一东北抗日武装与指挥。“八一宣言”则大声疾呼:“大家起来!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 [2]向全国提出了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的主张。1935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的策略方针,并确定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为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宣布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组为东北抗日联军,同时欢迎东北各反日武装之军队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组织。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各军陆续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标志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比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早了至少一年,体现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行性特点。

二、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历次反侵略战争大都是局部的或是部分群众、部分军队的行动,只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实行了总动员。当然,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广泛性依然无可置疑,且具有东北自身特色。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首先体现在参加成员的阶层和身份上。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分阶级、不分职业,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结成的联合阵线。这个阵线成员广泛、成分复杂。九一八事变后,从工人农民到军人士绅,从白面书生到绿林好汉,“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3]1034。正如陈潭秋所说:“参加抗日的部队,则不仅有旧东北军余部,并且有反日起义的‘满洲军,有矢志抗日的义勇军和山林队,有出关杀敌的关内志士,有朝鲜的爱国健儿。而且这些力量,已经在我党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之下团结起来了,已经组成了不可战胜的东北抗日联军了。”[4]261

分化瓦解伪军政人员,争取他们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斗争中,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部队采用散发传单、地下工作、直接接触、战场喊话、教育释放俘虏等各种方式,向伪军政人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激发他们起义反正、立功赎罪。如1937年8月10日,东北抗日联軍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发表的《为响应中日大战告满军同胞书》号召伪军:“当此抗日救国良机,万不要再受日寇利用,自残骨肉,应勒马悬崖,陡举义旗,参加我东北抗日联军,为祖国独立而战,以雪耻辱而谢国人。” [5]638在大义感召和政策鼓舞下,很多伪军政人员或公开起义反正、或暗中支援抗联。如鹤立岗伪军起义、张传福起义、李文彬起义、哈尔滨王岗飞行大队起义等。起义人员大多在斗争中锻炼成坚强的革命干部,许多人先后为国捐躯。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体现在参加成员的民族和地域上。东北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之一,是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日本侵略者曾经利用这一点,作为入侵东北并使之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理由”,制造所谓“满洲”与“中国”分离的“两国论”。然而,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东北各族人民,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坚定意志和抗日救国的实际行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的谎言。在地域广袤的白山黑水间,满、朝鲜、蒙古、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回等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团结一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抗战伊始,便有满族镶红旗的邓铁梅在凤(城)岫(岩)边界建立东北抗日民众自卫军,仅两个月就聚集2 000人。其中满族参加者甚多,在骑兵第五旅旅部的40人中就有30人为满族。随着东北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各少数民族成员更加积极地参军参战和支援抗联。如:八道沟金矿的朝鲜族工人将积攒的劳动服、劳动鞋、手套、火柴、炸药和粮食支援延吉抗日游击队;鄂伦春族的盖山协助抗联攻占伊贺伐木公司;锡伯族傅振超供应抗联粮物被捕,出狱后参加抗日队伍;达斡尔族巴嘎布帮助抗联战士脱险;杜尔伯特旗蒙古族巴雅尔经常为抗联送情报等[6],都是少数民族中涌现出来的抗日志士。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还体现在致力于组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后期斗争中,以周保中为代表的抗联指战员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在坚持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部队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现了与苏联远东红军的军事合作,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援。同时,抗联部队也以坚持游击战争特别是加强战略侦察的实际行动,支援了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从1941年春至1943年夏,仅东北抗联野营和教导旅派遣的小部队就有约30余支,累计人数达300以上。[5]9811945年对日宣战前夕,苏军曾将抗联教导旅搜集的情报集中汇编,连同标有防御工事的地图印制成《日军满洲地区防御部署》,发至远东连以上军官人手一册。[7]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共东北地方党组织和抗联部队还对建立中日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必要的探索,甚至在最为艰难困苦的后期斗争中,也强调必须区分日本法西斯统治阶级与日本人民,制定并要求部队执行对日本人的政策:“不虐待俘虏并经过宣传教育将其释放。赞助日本兵士及日本移民反抗天皇政府的革命行动。不无辜地杀害日本移民。公开的赞助中国解放运动的日本移民,在中国领土完整东北失地恢复以后,允许有侨居平等自由权利。”[8]在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正义感召下,涌现了伊田助男、福健一夫等日本反法西斯国际主义战士。

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稳定性

纵观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稳定性是其较为鲜明的特点之一。之所以如此,在于东北沦陷期间社会主要矛盾的稳定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核心的稳定性、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纲领的稳定性。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就上升为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而由于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主义”,东北全境迅速沦陷于日本法西斯铁蹄之下。在此情况下,东北各阶级阶层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不当亡国奴成为东北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奋斗目标。一切有抗日要求的爱国力量,不管其阶级地位和政治主张如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抗日斗争的一方,为收复失地、抗御外侮、保卫家园而联合斗争。“我东北同胞不但受尽了野蛮残酷的压迫与剥削,而且成千成万的遭受日寇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焚烧、屠杀、奸淫、抢掠,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成为全东北数千万同胞一致的呼声。”[4]261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独立领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九一八事变后,“只有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命令东北地区的党组织坚持抗日斗争,并且派遣了许多优秀党员到东北地区工作……杨靖宇同志和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游击战争的其他共产党人坚决执行党的方针,他们和东北各族人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并且团结了一切爱国的力量,在党中央领导下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给了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9]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酝酿伊始到正式形成直至发挥重大作用,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还在军队中设立党委和党支部,而且在联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部队中也设立了党组织,保证了统一战线的稳定性。

由于党成为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因此其政治纲领也相对稳定。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号召。东北人民革命军建立,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执行《东北人民革命军政纲》。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提出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核心的5条政治纲领,明确宣布:“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派别,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其行动一致。因此对于海内外同胞,暨南京政府内反日派别,在野政党军政名流以至中国苏维埃红军最近抗日救国对日宣战一切主张均竭诚拥护。”[10]同时确定了联合各少数民族、联合苏联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联合国际一切反日力量、争取伪军政人员反正抗日等基本政策。至此,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纲领已较为成熟。同时,实现纲领的组织形式也是稳定的。抗战初期由各地区、各军成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或司令部),还有反日会、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而后又在各地区、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东北抗日联军,从而形成了全东北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固然是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特点,但在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实践性也有其特色所在。

以武装联盟形式建立统一战线,这是由东北地区的特殊斗争环境决定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东北地区已经完全沦为日本法西斯殖民地,是日本法西斯处心积虑“建设”成为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戰争基地。在日本法西斯极端残酷的殖民统治下,一方面只有武装斗争才能最终实现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目标,也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坚持较为长久、群众参加较为广泛。其他如罢工、游行等非武装斗争方式,虽然也可以取得较为暂时和局部的成绩,但最终必将受到根本性的摧毁,甚至会使人民群众付出极大的代价。日本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大屠杀大逮捕就是有力的证明。另一方面,只有开展武装斗争并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才能站住脚跟、扩大影响,得到其他抗日力量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我党在东北,从日寇侵入之日起,即领导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进行了长期英勇斗争”。[11]在整个东北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武装特别是联合各抗日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成为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工作。从1932年春至1934年,党先后建立了磐石、巴彦、海龙、珠河、汤原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从 1933年9月至1936年1月,在各地已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六军,进一步扩大了游击根据地,队伍发展到6 000余人,游击区扩大到东北三省40余县。从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十一军陆续成立,鼎盛时期达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扩大到东北三省79个县。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对和纠正“左”倾关门主义的斗争,这同样是由东北地区的特殊斗争环境决定的。自九一八事变起,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以及作为这场斗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就受到“左”倾关门主义路线的严重干扰。正如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扩大)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新的中央对于这些事变所造成的新形势,一开始就作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它过分地夸大了当时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了‘九一八以后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中间阶级的抗日民主要求,强调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是要一致地进攻苏联的,各帝国主义和中国各反革命派别甚至中间派别是要一致地进攻中国革命的,并断定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3]695正因如此,东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走了许多弯路,尤其没有能够充分利用初期义勇军斗争高潮的有利条件,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直到1935年以后,东北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共产国际七大、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在东北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始至终经受着艰难严酷的斗争考验。东北的抗日斗争是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的环境下进行的。自1938年以后,东北抗战逐渐进入困难时期,东北抗联以3万余人的兵力,抵御和牵制着日本关东军,全力配合全国的抗日战争。东北战场敌强我弱的态势日益明显,相持阶段的残酷性、破坏性日益显现,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斗争中,许多共产党人和许多爱国志士流尽了他们的鲜血,付出了他们的生命。”[9]还有许多向往进步的爱国志士,在日本法西斯严酷统治下,自发地坚持抗日斗争,并多方设法联络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东北抗日联军。尽管经受极为严峻的困难挫折,但东北抗日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事实证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组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加和支持,东北抗日斗争才能坚持14年之久,直至赢得最后胜利。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特色,并发挥了特殊作用。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策略的重大转变,直接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斗争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对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提供了一定的宝贵经验。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吸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0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2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5-266.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 悼东北抗日烈士夏云杰、陈荣久、李红光、史忠恒、傅显明诸同志//陈潭秋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3.

[5] 《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6] 曲晓溪.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以人民群众支援东北抗联为例[J].党史文苑,2016(03).

[7]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卷[M].解放军出版社,2015:478.

[8] 吉林省档案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周保中抗日救国文集(下)[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96.

[9] 杨靖宇公祭安葬大会中共中央悼词[N].人民日报,1958-02-24.

[10]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1936年2月20日)//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6[M].1996:11.

[11] 对东北局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的修改意见//毛泽东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6:150.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曲晓溪(1980—),女,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研究一处副处长,研究方向:民主革命时期黑龙江地方党史。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委统战部课题《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子课题《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特点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