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析

2020-04-09向云丰刘春燕

世纪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向云丰 刘春燕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核心要义与重大意义,对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10-004-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用创作的灵感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1]。当前,全球生态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暖、冰川融化等问题愈发严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国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是当前乃至今后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针。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自然、尊崇自然。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着许多名篇佳作和诗词歌赋赞美自然、歌颂自然,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敬重和感恩之心,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观念都强调将天地人有机统一起来,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体,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兴衰关系着人类的兴衰,因而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达到真正的道法自然。这就是古人最早提出的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理念。

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体现在精神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理念层面。对精神层面的传承需要化理念为信仰,把前人提出的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理念化为精神纽带,并力求以“融合”为前提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对理念层面的传承应注重化理念为实践,对前人提出的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正确理念付诸实践或进行理论创新,使其更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力求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我国很早就从国家制度上对自然生态给予保护和重视,制定出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给予惩处。例如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把握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越深入,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强大。人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自在的自然中处处留下了人类意志的印记,改变了以往自在的自然状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也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但这实质上也是对自在自然的否定。这种否定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特别是当消极的一面被自然“放大”时,自然就会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否定,以恢复原来自在的自然状态,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的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构成了人与自然矛盾的焦点,这种关系处理得好与坏,关乎着人与自然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因此人与自然达成和解,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这种观点,使其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界定了人与自然的最新关系,将其作为一项基本方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

(三)对生态形势的最新研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也是前人对后人提交的一份满意答卷。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政治家乃至普通的民众,都或多或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过思考、研究,甚至付诸实践,但是少数先知先觉者一时间并不能唤醒众多沉睡着的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们是意识超前的非凡之人,但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建设性的举措。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前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人们对自然资源攫取的力度较小,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总体上较小,处于生态系统基本可以承受的程度。但是,19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更加方便快捷,效率也显著提高。同时,资本追逐经济利益的本质和资本家扩大资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对自然的索取将是无休无止的,一切皆为资本扩张让路。當然这并不是要否认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是提醒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或者说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3]

生态问题不是三年五载所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一直以来,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以及人均水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老路。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县余村时,充分肯定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工厂以及封山育林的举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不仅为余村在今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上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面临严重生态挑战的全人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对生态形势的最新研判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俱进丰富、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我国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上的重要指针,也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当前生态发展复杂形势的敏锐把握。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貫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学的发展理念不仅是行动的先导,也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式。习近平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前瞻性地界定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是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方式。“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逻辑上既强调“是”,也注重“化”,以此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并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不仅是指引发展方向的重要理念,更是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4]

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毫无顾虑地向自然无休止地索取,也不能停止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是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不能一味追本逐利,不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后来花费巨大的代价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生态资源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不能只片面地看到社会财富的一面,忽视其作为自然财富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做法终将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最终会自食恶果。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树立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如垃圾分类、减少塑料袋使用等,为保护生态环境添砖加瓦;树立生态意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设置禁渔期、护林停伐期等措施,使万物能够休养生息。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也能使生态系统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时间,保持健康平稳运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能够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人民,因此发展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今后在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同时,需要创造更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以及优美的环境,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迫切的需要,优美的环境不仅能从物质上满足人民,也能从精神上影响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只是国家作为,也需要每一个人从思想上认同国家的战略措施和相关理念,并且从行动上去践行。应培养人们的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危机意识,从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上时刻提醒人们。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生活中的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小事做起。在环境保护上,没有人能够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与人类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过程更需要人民共同参与。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的制度优势,统筹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生态环境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整个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一个简单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老鼠、蝗虫、植物,当我们人为地捕杀蛇时,田地里的老鼠可能会肆意横行;当我们捕杀青蛙时,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蝗虫则有可能泛滥成灾,庄稼会被一扫而光,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6]126一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要把整个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共同体来对待。在治理的过程中,不能遇到一个环境问题就解决一个,因为一个环境问题往往牵扯着其他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关联,必须从全局的站位去思考与谋划;更不能顾此失彼,拆东墙补西墙。另一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要科学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也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在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该把人民的生活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例如,科学处理城市扩张、城市建设与国土乃至山林湖泊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城市建设而破坏生态环境,当然也不能置人民生活于不顾,而应把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进行系统谋划。

(三)加强党的领导,以制度和法治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全面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党的领导。首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保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的站位来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浙江余村旧貌换新颜、陕西秦岭违建别墅的拆除、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等,充分显示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着短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建设,集全党全国的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总结和反思历史的、现实的教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其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度。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在党的领导下,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压实地方责任,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地方考核指标和干部提拔的参考因素。坚决禁止只求经济不顾环境的思想和行为,扫除思想上的松懈以及工作上的庸政懒政。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严厉追责,对不作为、滥作为的领导干部也需进行追责,从而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切实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如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全方位地谋划。当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及江河湖泊受到污染等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摆在全人类面前,迫在眉睫。我国的生态形势也不容乐观,过去的粗放型、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承载力已接近峰值,面临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及土地污染等领域风险挑战极大,雾霾、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同时在生态产品、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手段和相应制度上依然存在着短板。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以建立起一面保护之墙。要推进制度创新,使之更加符合当前的国情和生态形势;要增加制度供给,完成一系列的制度配套,让制度之墙牢不可破;要强化制度执行,用法治保障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让一切肆意破坏生态环境者受到法律制裁,“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129。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否则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目标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调节论、基于自然优先性的人类主体性生态价值论,以及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保护论[7],阐释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生存和活动离不开自然,要遵从自然的优先性,切不可以破坏自然来满足人类的私欲。自然规律具有不可违抗性,人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生态发展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和艰苦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端正在自然面前的态度,摒弃人类至上等落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新时代的最新阐释和定位,为其在21世纪继续绽放理论光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二)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新增了建设美丽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这既是对当前生态环境现状经过科学分析后所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实践证明,没有生态美丽的复兴是缺位的复兴,能否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美丽的国家直接关乎民族复兴伟业成败。[8]党的十九大以来,有了系统而完备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有了新的突破,建设力度增强,建设效率明显提高,建设成效显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治理方向上,要求貫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统筹推进,从全局站位审视,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开展环境治理和保护;在发展方式上,不再走传统的发展路子,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可持续、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方式;在生活方式上,提倡节约环保、低碳节能等新生活方式,把保护生态环境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思路和方法,强调了要求和准则,部署了具体任务。

(三)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当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是全球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地沙漠化为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一方面,我们要思考当前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努力找到一种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共生共赢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研判全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处于什么水平,是否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从而倒逼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和措施。精准分析全球目前的生态形势,主动降低我国的碳排放量,彰显大国担当。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全球合作,将中国摸索出的低碳发展方式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各国共享。各国应该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处理包括全球生态治理在内的全球事务,而不能以邻为壑,更不能嫁祸于人。[9]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世界提出的“中国理论”,为探索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模式,开辟了新的路径。它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符合各个国家的发展要求,更符合当前时代的诉求,是中国向世界为应对生态环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03-0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3] 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

[4] 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

[5]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 刘希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探析[J].学术论坛,2018(04).

[8] 张秀芹,王凯.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大情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

[9] 张云飞,李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探索,2020(02).

【责任编辑:刘中雁】

【作者简介】 向云丰(1995—),男,重庆武隆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刘春燕(1996—),女,重庆武隆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