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活化语言
2020-04-09张晓红
张晓红
语文课程是非常重视学生体验和语感培养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传统语文阅读课课内积累、课外内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置于课前,内化运用放进课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现以《小蝌蚪找妈妈》(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学习:赋予学生自主展示权利
很多时候,教师都喜欢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将文字转变为画面的方式,稍不留意就变成了知识的快餐,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没什么区别。笔者阅读了不少关于《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设计,发现很多教师都是以播放视频来激起学生对课文答案的认知。这种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并没有多大的推动作用,有时反而会削弱文字的感染力,扼杀阅读的想象力。因此,笔者将自主学习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后自己思考,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互相欣赏、互相补充,在思维碰撞中积极生成,对课文内容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在汇报交流的活动环节,有学生通过制作纸偶的方式,边表演边解说;有学生绘制了思维导图,以文字概括的形式呈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不同时期的先后变化;有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提取、朗读的方式介绍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各种融合了学生童趣、童真的成果汇报,非常容易被其他学生接受。
二、课中交流:建立多维交流对话空间
语文课上的阅读活动,除了提取相关信息,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涵泳、品味,以形成语感,积淀情感,促进语用。因此,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都应服务于语言文字的阅读体验,体现出语文的味道。那些为表演而表演的活动,不应成为课堂的主角。如在交流蝌蚪的成长过程中,有学生借助课文的图画进行这样的解说:“小蝌蚪刚出生时,大脑袋,长尾巴,过了几天,两条后腿就长出来了,再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再过了几天,他们的尾巴变短了,又过了些时候,他们的尾巴不见了。”这样的叙述,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是清楚了,但了无意趣,课文中大量生动、优美的词语如“甩着长长的尾巴”“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这些鲜活的词句并没有被他们所理解、接纳,当然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而且不停地使用“过了几天”,显得很是重复啰唆。因此,笔者启发他们在表演、解说时想一想可以做怎样的动作,露出怎样的表情。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在互相启发中建立生字新词与具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将课文内容理解得有血有肉,情意共生。
三、课后总结:提高学生认知建构能力
阿尔文·托夫斯认为,不识字已不再是当代的文盲的识别标准,不会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文盲。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归纳,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从而让他们拥有带得走的能力。在反复与文本对话、不断呈现思维成果、积极讨论交流之后,笔者让学生思考:“在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么解决的?”“课文中有很多不认识的词语,你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吗?”“是怎么弄明白的?”“很多生字特别难写,你有办法写对吗?”这样,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回忆自己学习探究的过程,主动归纳自己运用的方法。此时,教师再加以点拨、提升,学生的认知建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习、体验、感悟的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对语文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运用、表达等能力,这样的课堂设计方是智慧的课堂,也最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思维智慧。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學)
责任编辑 宋园弟